写完标题,我竟然有想哭的冲动……
家是我的港湾,但也会吵不停、打不停。其中的酸楚、香甜、柔软、包容,是我对家眷恋的原因。
家附近有一家豆米火锅。每次回来,都要和二叔全家一起去享受一番。弟弟一年级,不胖不瘦的调皮小子,平时一碗半的饭量,在这里竟然能吃五碗饭!而我一个瘦弱女子,也跟一个无底洞般,吃完能扶着腰出店门。
豆米火锅,有各种汤底。就像现在随处可见的火锅店一样,首先要点汤底口味,但来到贵州一定要点酸汤底。这是贵州菜的灵魂,这魂倒是十分有趣,竟让人到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
“酸”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咱们贵州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弯弯”,可见其地位是何等之高。与番茄汤不同的是,“酸”经历过发酵,所以没有齁腻,只有开胃的鲜咸,回味微微甜。就算是高温天气,来上一口这样汤底的蔬菜或汤汁,就算是烫的龇牙咧嘴,也会神清气爽。如果加上秘制的蘸料,香辣味,注意!此处不麻……仿佛给味蕾添加一些厚重沉稳的感觉,实在是痛快!这种熟悉的味道,实在是让人安心。
我感觉,一道菜就像一部电影。最终呈现出的不是某一样食材的“独角戏”,而是各种食材、调料之间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精心呈现的一个最令观众满意的结果。
如果说“酸”是灵魂,那么主角就是“豆米”。这样的豆子,铺满了锅底,软糯香甜,每一颗豆子基本都是非常爆满的状态。虽不露面,但整锅布满粉糯。这样的主角,既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也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强烈,倒是有一点“润物细无声”的博爱和深沉。
为什么?
因为,这里面有我对家的回忆。
第一次正式和这个豆子见面,是我读小学的小时候,妈妈带我去菜市场见到的。在那个臭气熏天、喧闹、地面满是污水,恨不得马上逃离,又不得不面对的地方,存有我太多关于生活的回忆。
小时候……
我讨厌那里,因为环境太差。
我喜欢那里,因为可以一饱眼福。
这样的豆子只会出现在可爱、干净的小“竹篮”里,我们方言叫做“控几”(41声)。豆子们是淡淡的粉紫色,粒粒爆满,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地躺在“控几”里,就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舒服极了。神奇的是这豆子细腻软糯的口感,也会让我有温暖舒适的,被拥抱的感觉。
每次走过,都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我和豆子们一样,喜欢温暖的怀抱。我相信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所以亲近的同性朋友,偶尔,我喜欢非常非常用力地拥抱她们,没有顾忌,没有猜想。
曾经班级的语文课小比赛,获胜者本来我给一人奖励一颗糖,糖果用完,临时决定我拥抱女生,跟男生我出双手握手。从唏嘘到渴望……这一个个胆怯、敏感的小灵魂,需要太多形式的关爱……
长大了,面对各种各样的拥抱,告别、开心、上课、游戏、奖励……
就像这豆子,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食谱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唯一不变的,是爱与真诚。
我爱豆米火锅,就像我爱家。
豆米火锅——是家的酸甜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