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2024-09-2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篇1

工作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基础工作。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的质量及分布,不仅有利于政府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相协调管理和科学利用转变,而且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农用地质量研究主要从农用地生产力评价、评价因子及其权重修订、农用地评价模型与评价因子改进与优化[2~4]以及农用地与其他要素整合等方面展开,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探索与应用[5]。本研究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7-2012)[6],以北流市为例,采用因素法,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为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资料,对北流市新增耕地及耕地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区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全面掌握该市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以及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北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其国土范围位于东经110°07′~110°47′,北纬22°08′~22°55′,全市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国家二级区华南低平原区中的桂南低平原区。土地总面积2452 km2,辖22个镇,2011年,北流市总人口136万人。

北流市行政区域形状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形,地形地貌北南分布差异很大,北部分布着大容山,中部和南部则以低丘陵和山地为主,而北流盆地则分布在大容山和中部的丘陵之间。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天数为218天,年活动积温7466 ℃,无霜期平均350天,较温暖的温度条件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年均降雨量1660~2000 mm,但降雨量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不均匀。

2

2.1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流市2011年现状耕地。。

2.2 研究方法及因素确定

2.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继承其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通过开展补充调查,更新有关数据,对新增耕地或耕地质量已发生变化的区域,采用“因素法”对这部分耕地单元进行质量评价,重新测算耕地质量等别,对北流市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2.2.2 分等参数的确定

(1)评价单元划分。

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以北流市2011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图斑为基础,按照现状耕地图斑划分评价单元,并对全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进行编号。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按顺序逐一对转绘后的评价单元和重新划定的评价单元进行编号,根据上述方法,最终形成北流市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图,确定评价单元共计46715个。

(2)生产潜力指数及产量比系数。

依据北流市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北流市标准耕作制度为1年2熟制,主要农作物组成有早稻-晚稻或甘蔗,基准作物是水稻(早稻),指定作物是早稻、晚稻和甘蔗。北流市的指定作物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见表1。

(3)分等因素指标及评价指标权重。

北流市农用地(即耕地)按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分别评价其质量水平。水田和旱地的条件、质量和生产力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里,水田和旱地的分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同。根据广西农用地分等成果,北流市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权重表如表2所示。

3 分等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等别总体特征分析

广西全区耕地共划分为15个利用等,其中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分布在5~11等之间,将耕地利用等别按照4~6等、7~9等、10~12等划分为高等别、中等别和低等别。其中高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8.63%,中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25.02%,低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35%。

根据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别面积累积比例曲线(图1),北流市高等别耕地比例大,并且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比较快,面积累积达到68.63%。高、中等别累积百分比达到93.65%,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缓慢上升,说明北流市中等别耕地面积小于高等地,其所占比例也较小。低等地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平缓,说明北流市低等地占耕地总面积最小。

3.2 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北流市耕地质量最高为5等地,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7.76%,主要分布在北流市北部区域的大里镇、大坡外镇的北流盆地及周边低矮丘陵台地,地形自南向北倾斜,北流河自南向北流贯其中,水资源丰富。此外还分布在北流市中部区域的六麻镇、隆盛镇、平政镇、清水口镇、沙垌镇、新丰镇的山地、丘陵、谷地、台地等,地形东、南西三面较高,中间稍低,形成圭江谷地。该等地全部为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一级和二级,土壤质地较好,土壤层为壤土,地下水埋深全部≥100 cm,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种植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北流市各利用等别中6等地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60.87%,该等别在北流市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占整个北流市耕地总面积最高,表层质地为壤土、沙壤土和粘壤土,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或基本满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土地利用程度高。(3)北流市耕地质量最低为11等,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1.34%,主要分布在白马镇、大伦镇、六麻镇、清水口镇、石窝镇、新丰镇和新荣镇。该等地的自然条件为北流市最差,表层质地多为沙壤土,灌溉条件为一般满足,有的甚至无灌溉条件,土地利用程度不高。

篇2

【关键词】 耕地地力 评价 成果 发展 优质粮

1 概况

防城区土地总面积2445.5km,其中耕地面积14426.67hm2。防城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发展粮食和亚热带优质特色农产品。防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玉米、红薯、大豆等为辅。2009年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对耕地地力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2 评价结果

2.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

防城区总耕地面积14426.6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以中低产耕地占优势。一、二级的高产耕地面积3762.6hm2,占耕地面积的26.08%,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扶隆等乡镇;三、四级的中产耕地面积6819.0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7.27%,主要分布于扶隆、大录、华石、那梭、峒中等乡镇;五、六级低产耕地面积3846.0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5%,主要分布于江山、茅岭等乡镇。

2.2 水田、旱地等级面积及其分布

防城区水田面积11254.0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高产水田面积3762.6hm2,占水田面积的33.43%,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中产水田面积5268.467hm2,占水田面积的46.86%,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低产田面积2225.4hm2,占水田面积的19.76%;主要分布于江山、茅岭、防城等乡镇;防城区旱地面积3173.66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三级旱地面积126.2hm2,占旱地面积的3.98%,主要分布于那梭、华石、扶隆、大录等乡镇;四级旱地面积1424.467hm2,占旱地面积的44.88%,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低产的五级旱地面积1598.2hm2,占旱地面积的51.14%;主要分布在滩营、扶隆等乡镇。

3 防城区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防城区是防城港市粮食主产区,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撑下,加快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复种指数、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单产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连续三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333.33hm2以上,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25668hm2,粮食作物总产101699T。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411hm2、总产79199T,玉米播种面积2398hm2、总产11395T,大豆播种面积392hm2、总产759T,红薯播种面积666.7m2,总产10346T。

3.1.2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十多年来,在国家、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城区水库可蓄水量17084万m3,大中型灌区农毛渠长362KM,其他水利渠长148KM,有效灌溉面积6200hm2,旱涝保收面积3333.33hm2。

3.2 存在问题

3.2.1 粮食生产投入减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近年来,国家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明显偏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造成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原来的保水良田变成了望天田,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据调查,目前防城区80%以上的坡坝已经年久失修,大中型水库的灌溉功能由于受到安全生产的影响也难于发挥。

3.2.2 耕地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耕地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农民施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导致耕地土壤耕层浅薄,土壤养分不平衡。防城区水田耕层厚度

3.2.3 重用轻养,资源利用不合理

防城耕作制度水田主要为“稻—稻”、“春玉米—晚稻”或“稻—稻—冬种”或“春玉米—晚稻—冬种”,旱地主要为“春玉米—秋花生”、“春玉米—秋红薯”等,在生产中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出率低,重用轻养。防城区耕地73.92%为中低产田,受浅、渍、酸、瘦等障碍因子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粮食生产布局还不够合理,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4 发展优质粮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4.1 发展思路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防城区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节本提质增效。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统筹规划,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产、加、销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防城区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2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推动优质粮生产快速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衔接和调控,为优质粮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优质优价政策,对优质粮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财力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布局,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立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行保护价收购,完善法规体系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扶持,为优质粮产业化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

4.3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种粮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让广农民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9万亩以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研攻关,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储备。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超级稻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做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提高粮食单产。

4.4 培肥土壤,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通过留高茬、整草覆盖、秸秆堆腐沤制等,增加农田有机物质投入;采取种、养、积、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拓宽有机肥源。发展畜牧业,增加禽畜肥源,对干、瘦的旱地及冬闲田,积极扩种冬季绿肥,双季稻田冬季可实行三三轮作制,即:三分一犁冬晒田、三分一冬种绿肥,三分一冬种红薯或蔬菜,分期轮作,使土壤得到休养生息,提高地力。防城区73.92%耕地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存在着浅、渍、酸、瘦等障碍因素,要发展优质粮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基础产出能力建设,加大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4.5 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优质高效水稻生产

在防城区滩营乡一、二级耕地占全区一、二级耕地面积的17.3%,是防城区优质稻主产区,以滩营乡那屋背村为中心建立绿色精品稻米发展优势区,区域内重点是大力提高水稻品质,规模发展上档次的优质精品稻米。同时扶持那屋背村大米加工厂技改,大力提高加工水平,创立防城区优质米名牌;那良、大录、那梭是防城区粮食基地,在三个乡镇一、二、三级耕地面积较大的那务、大村、汉城等村,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区域内主攻高产与优质兼顾,主推杂交优质高产品种,如“天丰优998”、“博优1025”、“中浙优1号”、“特优258”等,确保水稻高产稳产。

4.6 合理规划,推广种植优质玉米

分布在防城区华石、那梭、防城、滩营等乡镇的水田五级地,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源缺乏,可实行“春玉米—晚水稻”轮作方式进行水改旱,推广种植优质玉米。华石、那梭、防城、滩营等乡镇,一直以来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习惯,在此区域内四级旱地占旱地的19.93%,适宜发展种植玉米。建议分别在防城镇丹竹江、黄竹塘村,华石镇冲敏等地创建玉米高产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1万亩,推广种植“南梭18”、“迪卡007”等优良玉米品种。

篇3

关键词 耕地安全评价;综合指数评价法;湖北罗田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26-01

1

罗田县地处东经115°06′~115°46′,北纬30°35′~31°16′,属中纬度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北向南的山脉走向,东北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多是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山。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9年末罗田县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60%。。

2 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关于土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该研究从耕地质量因素、耕地数量因素、耕地生态因素三方面选取了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养分等13个对耕地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并结合罗田县自身的特点,利用特尔菲法完成指标的筛选,建立罗田县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3 评价结果分析

3.1 标准化处理

在耕地安全评价中,各参评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量纲,由于取值范围相差很大,其实际数量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在做综合评价时不可能直接放在一起[1-3]。因此,对数据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该文采用极值法。公式如下:

正指标:D′ij=(i=1,2,…,m;j=1,2,…,n)

逆指标:D′ij=(i=1,2,…,m;j=1,2,…,n)

罗田县耕地安全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3.2 评价结果处理

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鉴于综合指数法[4]的优点,建立评价模型如下:

Y= [ XK×RK]Wi

式中:Y―综合评价值;Wi―准则层权重;n―指标层数的指标个数;XK―指标层标准化值;RK―指标层权重。

各乡镇的耕地安全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罗田县各乡镇的耕地质量总体差别不大。这与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其自身的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凤山镇、大河岸镇、三里畈镇、白庙河乡、河铺镇、九资河镇处于安全或者临界安全状态。而白莲河乡、骆驼坳镇等地因其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生态脆弱,处于不安全状态。

4 结论

耕地作为土地中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精华,是人类生产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5]。不同区域的耕地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此要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耕地安全。丘陵山地区保持耕地安全的措施重点是要相对地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保持生态安全,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山间盆地区相对平坦区要创造条件,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加以人工干预,兴修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合理有效的利用[6]。对罗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人们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对耕地的损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护生态敏感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防治水土的流失,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当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降低耕地的质量恶化风险,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耕地,实现罗田县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5 参考文献

[1] 陈美球,黄靓,蔡海生,等.鄱阳湖区土地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2):170-175.

[2] 陈朝,吕昌河.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12):2018-2029.

[3]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01:70-75.

[4] 王玉芳.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 基本农田; 划定方法; 和林格尔县

国内外学者关于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多运用土地适宜性,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产能核算等土地调查成果,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要素构建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1]-[8]。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9年~2020年)明确要求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文中选定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将划定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相对比,提出研究区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建议,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各地区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和林格尔县位于中部呼和浩特市东南,地理坐标为E:111°26′52″~112°18′11″;N:39°58′11″~40°41′31″,东连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北靠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西邻托克托县。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具有“五丘三山二分川”的地貌特点,山地分布于东南部,平原分布于西北部,丘陵分布于中部和南部。

根据2015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末,和林格尔县国内生产总值1409811万元,地方政收入98425万元,农业总产值221052万元,比上年增长0.7%,工业总产值67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服务业产值514357万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9522元。

2. 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划定基本农田。从土壤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9项指标。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经过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532

2.3 各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与赋值主要依据各指标对基本农田质量的影响程度。评价等级从低到高赋予0~100之间的分值。

(1)地形坡度

和林格尔县部分地区是山地地区,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幅度大;因地形坡度造成的水土流失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内蒙古农用地分等规程》将坡度分为5个级别,文中将不考虑15°以上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2)自然质量等别

。考虑耕地质量,文中只选取12、13等地作为划定基本农田的备选耕地。

(3)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着土壤质量及农作物的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有效土层厚度直接影响着耕地的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文中将有效土层厚度分为两个级别,本研究区内多数耕地的土层厚度均处于高级别。

(5)水利基础设施

对于农作物的耕种,水利基础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水利基础设施判断因素选取了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沟渠,并对其做了0~100m、100m~250m、250m~500m、500m~750m的缓冲区分析。

(6)交通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是指为达到某特定土地区位的交通运输条件。文中,选取了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道路图层做了半径为500m、1500m、3000m的缓冲区,研究对其耕地的交通便利度。

(7)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距离中心城镇越近的耕地其区位条件越优、级差地租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文中选取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农村居民点图层,并对其做了500m、1000m、1500m的缓冲区,计算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8)土壤侵蚀强度

土壤侵蚀的程度对土壤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文中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取自于和林县分等单元结果,将土壤侵蚀程度分为4个级别。文中将选取前三个级别的耕地作为划入基本农田的备选耕地。

(9)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本文将和林县分等单元中的土壤酸碱度值分为6个级别,全县的土壤酸碱程度都处于高级别状态。

2.4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每块耕地的评价因子得分。再根据文中确定的指标权重值,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每块耕地的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公式如下公式2-1:

(i=1、2…9;m=1、2…9) (公式2-1)

其中,Fi表示综合评价分值、ai表示指标分值、f表示指标权重值。

2.5 划分评价等级

本文根据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划分为5个适宜性等级。其中>80分为最适宜本研究区划入基本农田的区域,面积为10744.44hm2;70~80分为较适宜区域,面积为29491.79hm2;60~70分为适宜区,面积为35163.08hm2;50~60分为较不适宜,面积为18888.08hm2;

3.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与分析

3.1 确定基本农田的规模

根据文中划分的适宜性等级可以看出,非常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10744.44hm2,占9%,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县北部的盛乐镇和巧什营乡;较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29491.79hm2,占25%,主要分布在全县北部的盛乐镇、巧什营乡和全县西部的舍必崖乡部分耕地;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5163.08hm2占30%,全县除去羊群沟乡外,其他乡镇多数耕地均属于适宜划定的区域。

以上三个等级均适宜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为75399.31hm2,占全县耕地的65%,主要位于全县北部的盛乐镇、巧什营乡、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沿路的区域以及G209国道周边的区域。不适合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0427.81hm2,占35%,主要分布在全县南部地形较差、基础设施较不完善的羊群沟乡、大红城乡及城关镇的西部地区的耕地。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3.2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分析

如图2划定的基本农田结果图,可以得出:

(1)与现行规划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分布比较

运用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75399.31hm2,占全县耕地的65%,没有达到和林格尔县规划预期的基本农田指标。其中盛乐镇的划定的基本农田比例高达80%;城关镇、舍必崖乡和黑老夭乡划定的基本农田相对较多;新店子镇和大红城乡划定的基本农田仅占50%左右,大多优质的耕地分布在沿路地带;羊群沟乡处于山区,坡度较高,全部耕地几乎都不能划入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中的基本农田划定面积较多,89397.95hm2占全县耕地的77.18%。然而盛乐镇划定的基本农田却低于80%,将盛乐镇沿路的耕地和中心城区周边的耕地均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划定的基本农田均在90%左右,显然与文中划定的结果相差很大。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将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这两个离中心城区偏远、没有强烈的建设用地需求的区域中的耕地划入了基本农田。羊群沟乡几乎没有任何的大型企业、工业用地等需求,所以划定的基本农田高达90%,这与文中的划定结果恰恰相反。与建立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的划定方法相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更多考虑了社会因素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指标的制约,忽略了耕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2)合理确定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布局的建议

和林格尔县北部乡镇以及中部地区和其他沿路地带耕地质量较高,更加m合划定基本农田。即盛乐镇、城关镇、黑老夭乡和舍必崖乡可划定基本农田的比例较高;新店子镇和大红城乡可划入基本农田的比例较少;羊群沟乡耕地基本不适合划入基本农田。

4. 结论

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适宜与否关系到其耕作效益的高低,因此要以 “优质集中,方便耕作”为划定基本农田的基本要求。耕地的基本考虑因素是土壤质量,而耕地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指标很好地反映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条件。因此,本研究围绕以上三个因素选取9个指标,建立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得出每块耕地的综合得分。在综合得分的基础上提出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得出拟划定基本农田图。文中拟划定的基本农田结果可为和林格尔县基本农田的划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新奇, 杨树佳, 王爱萍.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方法研究[C]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66-71.

[2] 石英, 举, 程锋,等. 属性层次模型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3):27-31.

[3] 任艳敏, 唐秀美, 刘玉,等. 考虑耕地生态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24):298-307.

[4] 潘洪义, 蒋贵国, 何伟. 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安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8):160-165.

[5] 钱凤魁, 王秋兵.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2):251-255.

[6] 陈百明.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5):1-4.

[7] 李赓, 吴次芳, 曹顺爱.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6(8):46-48.

[8] 袁枫朝, 严金明. 基于GIS技术的新一轮基本农田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C]. 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07.

篇5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合理利用

1 概述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这就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1]的概念。

“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2]。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3]。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4]。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5]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2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调查评价工作包括“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6]。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7,8]。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再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最后,根据“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再按照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对“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的上图标注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结束后,要对调查评价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和数据库质量检查三部分。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质量检查通过并经部确认后,再以2013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再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进行成果汇总、分析和归档。

3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实施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根据《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规定》,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地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9]。对与二次调查上报“不稳定耕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单标注,并征求湖北省二次调查办公室意见后,由省厅以专报报国家审核。国家对各县市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后,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1 不稳定耕地的调查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文件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结合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稳定耕地分类统计表如表2所示。

3.2 不稳定耕地的评价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的通知,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0]。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共11项评价指标。生态条件通过收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规划等资料来获取;年积温资料从气象站获取;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土壤污染情况通过查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调查成果得到;排水条件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土层厚度从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母质条件从地质图上获取;地形坡度利用地形图坡度尺方法划定;盐渍化程度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得;土壤质地从地质图上获取;土壤pH值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得;耕作便利度则根据当地的地形、道路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结束语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合理利用后备耕地中的不稳定耕地,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文章通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介绍,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城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标准和流程,对以后类似的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慎重开发,合理利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慎重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中的不稳定耕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大气候小气候背景等进行适用性评价;宜农地进行耕地开垦,因侧重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在开发为耕地时要特别注重其生态功能的保护。

(2)加强监督,动态管理。加强顶层设计,设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差别化目标,不断强化耕地后备资源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科技资本投入,采用GIS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动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殷松杉.如何进行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5,3:122.

[2]赵勇.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4,24:82.

[3]林和明,张颂念,等.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11:232-236.

[4]王亚坤,周生路,张红富,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2010,3:492-496.

[5]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304-310+431.

[6]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9:4-8+14.

[7]唐祥云,陈可蕴,陆敏宏,等.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5:79-83.

[8]余海.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土地,2003,5:34-35.

篇6

土地整体工程质量控制就是避免对生态系统原有生产能力、动植物生存家园造成损害,避免土壤退化、沙化情况出现,对生态环境发展进行有力保护。耕地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耕地质量控制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等众多方面。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我国现行的土地资源规划应用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资源的应用目标和实际用途,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应用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判,从而对土地资源应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更深层次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强化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土地资源不合理应用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2土地整理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现阶段,我国很多区域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区域的耕地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忽略态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耕地质量控制问题越来越为突出。在土地整体工程建设中需要明确,一些列入到国家保护区域的土地资源是不可以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将这些土地资源排除后很多区域适合农业耕地开发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少。为了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开发范围内进行耕地开发,这一情况也加强了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难度性。在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不能只是注重增加农业耕地的面积,同时还需要注重提升农业耕地开发质量,保证农业耕地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2.2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没有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保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很多农村区域都进行混凝土排水沟渠和路面的建设,虽然硬质铺装使得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降低了原有道路维修等工作开展的成本投入。但是要认识到硬质铺装是不能涵养水源的,自然降水不能良好的渗透到土壤环境中,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生物群落也会从以往的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农业生产活动开展承担的风险也有所提升。虽然通过规划建设使得农村形象和农村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是却是灭杀了农村原有的韵味和特点,很多农村建设都大同小异,这对于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特有风貌是非常不利的。

3加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想要做好土地整理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协调,并且做好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统一工作,明确整体整理区域内适合开发的土地资源以及需要重点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区域耕地资源的平衡性,那么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并且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避免农业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农业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综合性的考虑,不仅需要考虑到区域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地形特点。在明确适合、重点开发区域后,要找寻比较容易开垦的区域,避免土地开垦导致土壤退化情况出现,尽可能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率。3.2做好土地整体工作开展的管理。在上文中也提到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区域内有效农业耕地的面积,对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和完善,保证土地资源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想要使得这一目标可以顺利实现,那么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以及众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都需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资源投入,其中包括我国的林业、水利以及农业管理部门等等。因为土地整理工作开展需求的资金量较大,以往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中并没有对建设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资金应用效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了重复性投资情况,资金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对土地整治项目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已有普遍的认同,全体民众对土地整治热情越来越高涨,对土地整治的效益充分肯定。因此,在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强烈愿望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创新理念,顺势而为,多方面引导民众参与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3.3做好土地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管理评价机制工作。现在,我国的耕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便是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并且污染严重的耕地已经占了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若是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人、畜食用了污染严重的农产品便会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做好耕地污染管理,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制。若是通过了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并且农业设施也有所提高,但是这些耕地在将来或现在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那么进行土地整理的作用便很难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耕地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中的工程技术,对土地周围的垃圾、河泥以及塘泥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检测,若是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则不能够进行开发,水源达不到需求的也不能进行开发。在验收整理项目的时候,必须做好整理前后的土地情况的评价,只有土地整理项目改善了环境,才能验收合格。3.4土地整理景观规划内容。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发达国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吸取他们土地整理教训,将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添加到工作去。进行规划整理的时候,把乡村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多考虑自然因素,更好的将生态环境的优美体现出来。

4结论

通过对土地整理中耕地质量管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对于土地整理工作至关重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土地整理未来的主要任务。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应围绕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并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朝着规范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化和景观化的方向发展。

单位:拜泉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兆胜,田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和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2012(3):32.

篇7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 如何在保证耕地的条件下,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为了优化土地结构,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推动城镇化发展而出台的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但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易受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为此,本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一、增减挂钩概况

1.概念

土地增减挂钩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这种政策是以国家总规划为依据的,其目的是将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城镇建设地块归在一起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来增减项目区建设用地,并确保在不减少土地面积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整理土地。

优势

(1)对城镇化中的问题进行控制

从我国目前城镇化建设现状来看,城镇化建设处于高峰时期,城镇化乱象现象较为严重,城镇中的土地城镇化,人留在农村,或人来到城市打工,乡镇还留有住房。这种城镇化现象与城镇化整体目标相悖,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将复垦用地和拟建城市用地组合成一个项目区,采取先建后拆的方法,对土地和人口进行同步城镇化,即有多少土地就城镇化多少人口。这样不仅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明确方向,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聚居地的特点是多、散、乱且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土地挂钩政策实施后,能引导村庄和人们向一处聚集,使农村聚居地向规划形态转变。政策落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能逐渐融为一体,这样便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的改进,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中一些障碍,便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化土地结构,集约土地利用率

我国以往对居民点整理时,以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为主,增加多少项目就聚并多少村庄。这种对区域结构和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方式,给城镇化建设工作留下许多问题。基于增减挂钩政策对居民进行整理,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而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的,计划拆建的农村居民点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中的居民点会逐渐被拆除,使居民点连成一片。这样不仅能减少居民点多、乱、散和农田不成片问题,也能增加耕地和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指标用地,最终实现优化土地结构和集约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山东省增减挂钩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农村基础建设设施得以改进,农民生活条件得以提高,并建设了一批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通过项目拆旧建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节省了1667hm2用地面积,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在看到城市建设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策的异化

从目前各省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增减挂钩政策偏离了原来优化土地结构,减少城镇化建设矛盾的初衷。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区地方为了突出地方业绩,在未征得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擅自扩大增减挂钩试点范围,强拆或圈占超出增减挂钩计划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使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宅基地,搬进社区化小区;二是一些地区为获得最大化土地级差收益,违背增减挂钩规定跨县使用征地指标,以此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获得挂钩城市中心指标;三是一些地区为了使地理位置优越且增值潜力较大的村庄城市化和实现最大化利益,将试点范围迅速地扩大,从而扩大圈地范围;四是一些地区为招商引资,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免费划拨土地和工厂上,而不将过多的心思放在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优化土地结构上。这些以牺牲农民利益而进行的城镇化建设,长期下去易给城镇化发展埋下隐患。

2.挂钩资金紧缺

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挂钩的前期资金筹措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置换过的建设用地转换为工业项目后,政府需要承担大部分资金,而这种项目收益较低,资金平衡度较差,易造成政府财政负担;二是农村居民点拆迁后需要大量的土地补偿款和土地整理资金,这些资金投入后回笼期较长,如果资金短时间不到位,又可能出现建新不拆旧或项目停顿问题。因此,如何平衡政府预期收益、合理筹措、运用和利用挂钩资金,已经成为政府财政风险的关键性因素。

整理出来的耕地质量较差

宅基地复垦过程中,要求耕地占用和补充之间必须达成数量和质量的平衡。而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较为注重耕地数量的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占一补一,但补充的耕地质量却无法达到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甚至使高质量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增减挂钩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在宅基地在国家层面上,还未形成单一且完善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宅基地产权和流转制度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致使宅基地在管理等不到政策上的支持。即便在旧城改造方面,国家出台了一些城镇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因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现有的政策不能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三、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制度机制

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农村用地进行整理时,也要尊重农民,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辅以人性化措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民俗和居住习惯,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且满足当地人们需求的建筑。同时也要适当的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和特色建筑,使土地整理和文化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二是要将复垦出来的土地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之中,并通过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政策对富余土地进行处理,将土地级差收入用于农村建设之中。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群众,将群众工作做实做细,签订好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并收取楼房预付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杜绝强拆强建、违规操作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

四是要搞好服务设施配套。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村制宜,本着同步推进的原则,搞好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好养殖小区,解决群众庭院养殖和农机具存放等生产生活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还应该以农民权益和意愿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农民权益保护制度机制。

2. 整合资金,确保投入

资金作为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重要保障,其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政府投资为主,政府财力条件虽然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民利益,但是多数县和乡镇政府并没有大量的流转资金,这就需要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整合资金,确保投入。

一是可以依托于地方企业投资,已确定的搬迁集中安置、建配套设施不需重新投资建设、耕地整理工程量较小、投资较少且项目区内搬迁积极性较高对回迁补助金额要求较低的项目,选择企业投资方式,以减少政府财政风险;

二是多元化投资,即企业、个人、地方政府和项目所在地村、社共同投资。可以将整理出来的耕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出租,并依据项目实施前的约定以股金的方式进行拍卖取得的资金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分担政府财政风险;

三,可以由县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以项目区耕地整理指标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以减轻政府负担。

以莒南县为例,土地增减挂钩专线深入抓好增减挂钩与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县直有关部门支农资金整合。引导鼓励村集体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在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民主决策,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群众自筹资金比重。这种做法在当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做好指标双挂钩工作

我国现有耕地与人口占有量严重不均衡,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耕地数量的平衡,也要重视耕地质量的平衡。为了确保耕地质量的平衡,首先,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耕地质量评价系统进行完善,以便更好的运用和评价耕地质量,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和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挂钩;其次,限期内整理复垦出来的耕地,要按时完成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4.完善挂钩法律制度

因现在的挂钩增减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使得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后而找不到有效的依据,进而使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对增加挂钩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首先,要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必须办理审批手续和变更登记手续;其次,项目试点区相对集中的农民住宅使用过程中,必须用农用地行为依法办理;再次,非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要依法征收、出让或划拨。

总结: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城镇建设土地紧张、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在以后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研究以便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昌平,刘学熙,张慧.土地“增减挂钩”与农民“集中居住”是大势所趋[J].商务周刊.2011(01).

篇8

1 库区地质概况

    在论述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体风化等基础上,详细评价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水库封闭条件、近坝、库岸稳定性等内容。

1. 1库区渗漏

    针对库区渗漏评价,首先确定库区所处地貌单元,依据地形地质条件查明两岸分水岭宽度,判断有无低凹t}口;勘察工作侧重于调查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的渗漏地段,地下水补给及排泄条件川;查明库岸地层岩性条件、判别岩石可溶性,分析水库周边是否有连续、稳定、可靠的相对隔水层或构造封闭条件,确定相对隔水层分布高程与正常蓄水位的变化关系,同时对库、坝区进行地质测绘查明是否存在古河床、地下岩溶、塌陷、断层和破碎带等通向库外的渗水通道,最终对库区渗漏进行评价。

1. 2近坝库岸稳定性

    根据库岸调查成果,查明水库近坝库岸边坡结构及特征,查明物理地质现象发育情况,圈定崩塌、滑坡范围以及局部地形较陡的库岸地段,分析评价在水库蓄水期库水浪蚀作用下,可能会发生的坍塌及其对坝体及蓄水安全的影响。

1. 3库区淤积

    。

1. 4水质分析

    取库区地下水和库水进行水质分析,判定其水化学类型。根据C 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

2 枢纽建筑物工程地质勘探要求及评价

2. 1大坝

2.1.1勘探布置及试验要求

    坝址处地质勘探线布置包括两个部分:垂直于大坝坝轴线的勘探线和平行于大坝坝轴线的勘探线。其中垂直于大坝坝轴线的横剖面勘探线应在大坝左、中、右分别布置,且坝体中间部位勘探线应布置在大坝最大坝高处,左、右两条勘探线应相应布置在大坝左、右坝段处,特别是要兼顾存在渗漏,出现裂缝以及明显沉陷的部位;平行于坝轴线的勘探部面一般在大坝防渗轴线上布置,目的主要为查明防渗轴线上坝体与坝基的防渗性能。在对左、右岸坡是否存在绕渗情况进行勘察时,应在左、右坝段岸坡处对钻孔间距做适当加密布置,以此来确定需要进行防渗的范围,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为查明大坝反滤体的有效性和反滤体下坝基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需要在最大坝高处、背水坡排水反滤体内坡脚处以及外坡脚处布置相应的地质钻孔。

    土石坝坝基、坝体迎水坡、背水坡应取足够数量的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使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具有统计意义。为评价大坝的填筑状况,垂直轴线最大坝高处勘探线的地质钻孔按每5lOm高差分层取钻孔岩芯扰动土样1一3组,进行室内颗分、比重、液塑限和击实试验,测得大坝每层填土的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按规范(SL274-2001)相应级别大坝的压实度要求,求得大坝目前填土应达到的干密度,对比原状土样实测干密度可知目前大坝填土压实是否达到要求。

    土石坝地质钻探钻进过程应采用冲击干打全断面取芯钻具钻进或套管护壁双管双动清水循环钻进,严禁采用泥墙护壁钻进以免干扰注水试验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在钻进过程中对不同土层要分别进行注水试验,岩层要在全、强、中风化段分别进行压水试验。 0m。防渗墙处钻孔钻进时应进行压水试验,同时取混凝土试样、砂浆试样及少量岩石试样进行室内抗压、抗渗、弹模等试验。

2. 1. 2坝基、坝肩及地基的渗透性和抗滑稳定性

    (1)渗透性

    详细查明主坝区断裂带的性状及透水性;对岩石坝基的岩、土渗透性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依托地质勘探钻孔现场的水文地质试验结果,若坝基覆盖层较深厚,现场水文地质试验无法进行时应针对性取钻孔试样在室内作渗透试验,进而为坝基岩、土渗透性提供参考建议值。

    (2)抗滑稳定性

    坝基及坝肩地质勘察主要是查明坝址区岩土体工程性状,重点查明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征、断层性状及不利结构面组合、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对坝基、坝肩及地基的抗滑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其中深厚覆盖层坝基,应取原状样试验和原位测试,根据试验成果分别对坝基、坝肩及地基的抗渗透变形、抗滑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2. 1. 3坝体质量评价

    (1)通过地质测绘与勘探,查明库坝区相应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作出相应评价。

    (2)在坝体质量评价中,通过压实度P值的大小来评价坝土填筑质量。压实度评价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1级、2级坝和高坝的压实度应为98%一100 % ,  。坝体填筑质量评价主要依据坝体取土样进行击实试验,根据其压实度值大小来评价坝体是否达到压实要求。

    (3)通过坝体土的原位测试和原状样试验结果,评价坝体土的抗滑抗渗性能。通过土样颗分资料判别土的渗透变形形式和液化趋势并对其做出评价。。

    (4)上游护坡(块石、预制混凝土或其他形式)、下游面护坡和坝面排水系统,宜采用现场排查的方法进行评价。上游面若是块石护坡应对其强度、耐水性和抗风化力等做出评价。

    (5)反滤排水体应作注水试验,借助岩芯和探坑来检验其级配、强度、风化和耐水性等指标。通过其中观测管水位与坝下游量水堰水位的相互关系,来评价反滤排水体的排、导水性能。

2. 1. 4浸润线的确定和观测

    为复核坝体的抗滑稳定性,除对坝体土分层取样外,浸润曲线位置的确定也非常重要。若勘测中所下观测管的位置不当,将会导致浸润线位置与实际不符,因此,必须严格、合理地埋设观测管,观测坝体浸润线位置。通过分析研究,一般情况观测管底部距坝体与坝基接触带2一3 m处观测成果可以达到较高的可靠性。

2. 1. 5水位观测

    枢纽区所有的勘探孔均宜下观测管,对地下水位、坝体水位和库水位应进行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的观测,通过对水位资料的分析,可掌握库水、坝体水和地下水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判定坝体和坝基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和隐患。特别是两坝肩(岸坡)勘探孔的地下水位观测,可了解坝肩绕坝渗漏情况,对绕坝渗漏帷幕端点的确定相当重要。

    同时对库水位及下游水位进行观测,因为库水水位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库区周围水动力场平衡:一是使区域地下水位奎高,对周边耕地会产生浸没影响;二是库水可能通过分水岭向库外渗漏,引起下游耕地浸没、沼泽化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生。

2. 2溢洪道

    应对溢洪道基底及边坡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做出评价。为充分了解底板、闸墩、侧墙的地质情况,应在控制段沿水流方向布置纵向和垂直水流方向布置横向勘探线。

2. 3输水涵管

    输水涵管在结合水库运行以来的监测资料基础上对其现状条件进行核定,同时对涵管周围岩、土体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特征做出地质评价。坝下输水涵管应沿涵管纵向安全距离外布置勘探。由于堆石体在自然密实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可能导致涵管开裂,加之输水管经常承受较大的动水压力,从而在输水过程易产生漏水。所以输水涵管以物探工作为主,查明涵管周围是否存在渗漏情况;进水口处需要进行地质测绘查明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当涵管周围有不稳定斜坡以及断裂发育等情况时要有针对性地布置勘探钻孔,对潜在不良地质体对涵管的危害性作出评价。

2. 4土坝渗透系数的取值问题

土坝渗透系数的取值能否客观、合理对坝体渗透性评价至关重要。现场地质钻孔取原状土样在室内进行渗透试验测得的渗透系数与钻孔现场水文地质试验测得的渗透系数两者一般差异比较大。主要原因如下:外业地质钻孔中现场注水试验测定的渗透系数是综合反映填土的颗粒组成、填筑状况、大坝运行后土体综合变化情况的渗透特性,该试验在一定条件下能较真实地反映当前大坝坝体作为一个完整地质体的渗透特性;而原状土样室内渗透试验测的渗透系数值仅能反映取土试样所在单元土体的渗透性。因此,综合大坝坝体物质结构组成情况可知现场注水试验测定的结果较为准确、合理,建议渗透系数的选取应以外业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取值为主,室内试验结果仅供参考。

3 主要险情及问题分析

    由于坝体变形、坝体及坝基渗漏,给水库的结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迫使水库长期在低水位运行,影响到水库正常的工程效益,同时还会触发水库险情的发生,因此查明大坝主要险情及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坝险情主要检查下游反滤棱体后及放空管内是否出现冒砂点、坝顶及面板是否出现裂缝。主要问题包括:主坝变形问题、坝体坝基渗漏问题、坝体内涵管漏水问题、溢洪道安全运行问题。

3. 1主坝变形问题

    主坝变形问题主要出在堆石坝体密实度总体达不到要求,监测过程中尚未完成自密实过程,变形的强度虽然呈减弱趋势,但仍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才能趋于稳定。这种情况在水库加固处理时要对主坝堆石体及时进行了灌浆处理。

3. 2坝基渗漏问题

    坝基渗漏主要是由于清基不彻底造成的,在对坝基进行勘探时建议进行连续标贯,以此精确判别坝基渗漏带的分布位置及厚度。

3. 3坝体内涵管漏水问题

    针对大坝和溢洪道存在问题进行勘探容易做到,因为其工程质量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很容易被发现,而输水涵洞漏水对大坝造成的不利影响较隐蔽,其安全隐患不易被发现。建议对涵管附近结合物探、勘探进行查验,正确判别涵管漏水的位置。

3. 4溢洪道安全运行问题

    溢洪道主要险情包括:边墙及基础是否位于稳定基岩上、溢洪道内是否发现渗漏情况、地基基础是否存在变形等影响溢洪道安全运行的问题。另外溢洪道挑流鼻坎基础下面是否存在冲刷问题,在泄洪产生的巨大水流冲击力下避免因水力冲刷造成对基础的破坏。

4结语

篇9

[关键词] 烟台市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信息系统 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78-0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根据科学的手段(主要运用化学分析手段)对某一地区地块的肥力、酸碱性、微生物等情况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这一地区地块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或者对所种植的农作物各肥料需要用量的科学定论,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烟台市按照“重点工作创特色、薄弱环节求突破、基础工作抓规范、整体工作上水平”的总体思路,突出机制创新,强化措施落实,全市土壤肥料节水工作取得新成效。地区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为更好服务农民群众,开展推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 测土配方施肥和信息化技术分析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好信息生产、采集、储存、变化、传递和整理利用的新型科学技术,其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内容。最近几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以及专家信息系统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提高,信息系统逐渐成为全球农业的一项技术革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协调好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土壤肥力和农业环境关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科学施肥技术,其以土壤采样测试和田间科学实验为基础,结合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在确保科学使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确定出田间氮磷钾和各种微量施入比例。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是从2005年开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重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烟台市紧密结合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要求,做好土壤采样和监测实验工作,并做好肥料购置补贴,促进地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信息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运用主要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和利用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相关的信息,建立完善土壤数据库系统,全面合理的利用和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所获得的各种作物肥料和数据信息,为农民群众科学施肥提供相应决策,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相关职能作用。

2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的建设

2.1 建立完善的数据和管理系统

这方面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按照相应的标准处理和整理相关施肥数据集信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库高效操作、科学查询分析和更新维护功能,这是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之一。首先,属性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收集地区田间施肥试验数据,土壤结构和作物生长情况测试数据,田间基本情况和种植户调查数据等,将上述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加工、编码等规范化处理之后。建立和本地区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信息系统。;其次,空间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各种耕地土壤图表、土地利用情况、行政区域图和采样点等图表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适合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

2.2 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系统

首先,建立耕地质量信息评价系统。通过对所在耕地质量的自然属性进行层次分析和专家直接分析得到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监理相应的评价指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资源,建立耕地质量指数模型,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资源管、测土配方提供专业服务;其次,建立完善的施肥决策系统。结合实验得到基本参数,构建科学的施肥模型,为科学配方施肥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将评价和决策系统有机结合。将评价和决策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网上耕地质量评价和施肥决策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确保用户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快捷的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3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的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专家信息系统涉及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方方面面,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高效的完成室外调查、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分析等多项工作,利用各种图示监理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和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烟台市测土配方施肥宏观层面的科学决策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对耕地生产潜力、适宜农作物种植、土壤养分稀缺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为基层每一个地区、每一块耕地、每一种作物提供最佳的施肥方案和施肥量,完全可以满足烟台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能够地区测土配方施肥宏观层面提供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贵政,王素华. 基于组件式GIS――ArcGIS Engine的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应用[J].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3)

篇10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1、研究区概况

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某省的省会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三山”从东向西依次为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2010年全区户籍总人口90.21万人,常住人口77.00万人,根据2010年长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4.21万hm2。

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长寿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长寿区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资料,部分数据的获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以长寿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坡度分级归并为3类,其中,将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0~2°、>2°~6°2个坡度级别合并成I坡度级。

3、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内涵的要求,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评价模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逐级修正后得到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质量较高者即为现状可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而分析剩余基本农田质量限制性,筛选规划期内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标,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确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2、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区

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田块主要集中在长寿湖、大洪湖西部地带。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采取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乡镇为汇总单元的分区域差异化调查评价分区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A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B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B类型区)。

B类型区采取按坡度级抽样调查法,根据坡度级定义3个样本分区类型,即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耕地的坡度分级0°~6°、>6°~15°、>15°~25°定义为I坡度级、II坡度级和III坡度级,分别对应BI类型调查区、BII类型调查区、BIII类型调查区,每种类型选取4个共12个B型样本调查区,样区的选择需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A类型区质量潜力采取全面调查法,数量潜力以B类型区潜力调查结果的低水平值作为参考。

3.3、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方法

3.3.1、数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影响一般农用地整治潜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沟路渠分布格局紊乱程度、零星地类、耕作田块规模等,坡度是影响一般农田整治的主导因素,大于25°的区域不纳入潜力测算范围,并扣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区。

3.3.2、质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现在我们就针对A类型区质量潜力来进行调查评价方法,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以质量潜力为主,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行政村为统计单元,以农用地等别、坡度级别和行政区为控制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梯地状况、田面坡度等13种质量潜力影响因素的现状情况和理想值情况综合确定,并计算质量潜力提升度。见表1。

耕地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影响,需对统计各项质量评价指标现实数值和标准化数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对同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值。相对重要性指数一般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数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方根法进行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见表2)。

③计算第i项指数现状值和潜力值。

(1)

(2)

式中,Pi为第i项的只是指数值;f和g分别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标的起止序号;Wi代表的是第i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代表的是i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④计算A类型区现状质量综合指数和质量潜力综合指数。

(3)

(4)

式中,H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质量综合指数;Wj代表该指标对应权重。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耕地质量潜力越大、耕地的质量现状越差。质量潜力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结果与分析

4.1、数量潜力结果

4.1.1、B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根据长寿区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情况,确定长寿区农用地整治耕地标准系数。耕地标准系数是反映在当前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情况下,可实现的整个耕地类型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田坎等面积的比例。

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是0.0167,置信区间为(87.33%,97.96%);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49,置信区间为(80.56%,83.71%);I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32,置信区间为(75.53%,80.53%)。

4.1.2、A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A类型区各评价单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需新增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且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相对较高,田坎比重较小,标准净耕地系数相对较大,因此A类型区12个调查单元中各坡度级采用B类型区净耕地系数统计结果的置信区间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级理想净耕地系数分别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区数量潜力汇总结果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扣除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内耕地后,按乡镇汇总3种坡度级下A类型区和B类型区可整治耕地面积,根据样区测算出同一坡度级下的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即分别按B类型区调查统计结果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汇总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计算出各乡镇3种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汇总结果显示,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26.49%;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73.51%(见表2)。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根据对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观依据分析,设计了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式,其特点是:根据行政区范围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A类型区)与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B类型区),对于划定区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和结果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41-25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