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 青少年 媒介环境 社交行为
一、青少年社会交往媒介的化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在这一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环境势必会走入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优质、半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速度,生理、心理水平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逐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呈现出心理:上“断乳”症状:他们开始尝试脱离家庭自己去适应并改造世界;与父母、家庭渐行渐远,而希望从社会和同辈处获得帮助;越来越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强烈的寻求“自尊”与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通常意义上来讲,媒介环境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舒解压力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个人整合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青少年群体内交往和青少年群体外交往。他们通常是在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下进行的。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是指由人创造的、非自然提供的、社会性的人所接触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总体环境。文化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媒介环境,即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而当下的青少年已然完全生活在这一媒介环境中,并时时刻刻在改变着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
二、社交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特征
(一)社交网络的发展状况
“社交网络”,是网络与社交的合称,也可称“社会化网络”是 “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它是致力于建立接近现实社会交往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系统。。简单的说,这种网络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交主页并成为一个信息的主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一般人可以维持稳定社交关系人数的最大值为150。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可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我们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想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另外,SNS业务还渐 。
(二)SNS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
第一,SNS大多采用实名注册,使网络环境的真实感进一步增强。实名制注册是SNS社交网络最新的特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和传统网络相比使人更有安全感;第二,SNS采用“一对多”的网际传播模式,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在SNS中,每个注册者都充当了一个传播中心,这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第三,打破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沟通模式,使资源共享更加快捷方便。;第四,应用功能丰富多彩,进一步满足各个阶层用户的多样性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登录 。
三、网络媒介的社会交往特征
第一,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参与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就可以参与进来,平等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自由交流。第二,间接性和虚拟性。网络社会交往具有虚拟性,交往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网络技术作为中间环节的。这种方式消 解了物质空间障碍,使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第三,动态性和偶然性。网络社交不受时空的拘束,使人际交往变得自由灵活的同时,也决定了交流场所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这体现出网络社交的瞬时性、动态性。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缘分的体验,但又让网络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让人放心,也许今天聊的很开心,明天就会成为陌生人。
总而言之,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渴望交流的,网络社会关系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中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职业关 系、地域关系等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在这里,交往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都出现了新的特点,与现实社会交往呈现出了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3
[2][英]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1998:7
网络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多角色环境;用户界面定制;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27-03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的时空限制日益消除,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学习环境步入到网络学习环境(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NLE),网络教学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NLE发展的初期,网络教学单纯的以课程为核心,即将各类课程资源到网上,实现课程的数字化改造。但是随着NLE的发展,人们发现课程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任何课程学习都需要环境。。我们在网络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下面将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设计思路,以期更好地促进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
2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1) 实现随时、随地获取资源
网络的优势就在于资源开放和共享,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网络学习环境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空障碍,开放性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一网络终端的接入方式下都能满足教和学的需求,使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得到高度共享。
(2)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预设
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存在无穷尽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都是用户所需要的,单纯数量级的资源堆积会给用户在辨别、使用的过程中带来困难。因此,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预设性,即有一定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提供给用户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对学习的内容结构、学习过程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
(3) 实现有效的交互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交互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下所提到的交互更多的是指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人的行为,它有多种表现形式:①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缺乏合理的设计,就会使网络学习演变成对用户上网水平的考验,增加用户的学习负担。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界面、布局、导航等方面的设计都要从减轻使用者认知负担的角度出发。②学习者与学习伙伴、教师的交互。网络学习中虽然起主体作用的是学习者,但是,教师、学习伙伴等因素都会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造成影响。网络环境中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的良好的人际交互可以减少学习者的网络孤独感和困惑感,增强网络学习的吸引力,营造和谐的网络学习氛围。
(4) 实现学习活动跟踪和评价
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用户之间不再面对面接触,网络学习变成一种高度自由的行为,学不学、学多少完全依靠自觉性。现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有各种交互工具,可以为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提供方便,但是,很多反馈信息是零散的,针对性差,使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无法及时给出学习评价和建议,从而影响网络学习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开发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使信息的反馈变得规范化,使教学的评价变得有针对性。
3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出发点所涉及的设计重心将有所不同。从物质角度出发,会侧重互联网技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从教师角度出发,会侧重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从开发者角度出发,会侧重开发工具、界面展示、内容导航等。本节侧重从开发者角度出发,介绍我们在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对多角色环境设计、用户界面定制、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几方面的设计思路。
3.1多角色环境设计
网络学习具有明显的目标性,不同成员角色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期望值都是非常明确的。学习者希望通过与学习材料、教师以及学习伙伴的交互来完成新的知识建构,教师希望通过网络学习环境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多角色的定位,其次是所有操作流程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不同角色的目的展开。
学习者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中心,需要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直接的学习内容和方便的辅助工具,使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和交流,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和无边无际的聊天;教师是网络学习环境不可缺少的因素,需要为他们提供一整套方便的工具,使其能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及时给出评价和建议,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量。
3.2用户界面定制
网络学习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但是,正如前面所说,不同的成员角色其目标不同,所以在多角色环境下尤其需要考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导航,使用户可以快速、直接地定位到自己的目标位置,而不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到寻找目标位置的过程中。因此针对不同的成员角色,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又可以定制的界面,集中呈现该角色最常用的内容,以及最紧急的任务。
3.2.1学生界面定制
在面向学生定制的界面上,将体现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活动和工具,一般需要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见图1):
(1) 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现经过网络教学设计人员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
(2) 其他资源:与学习相关的其他资源,比如各类参考资料、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整体学习状况分析等,学生可以借此功能扩大自己的知识获取范围,同时可以了解其他人的学习状况和借鉴优秀的学生作品。
(3) 作业内容:向学生提供需要完成的习题作业。
(4) 习题自测:向学生提供各单元的自测内容。
(5) 电子文件夹:每个学生专属的电子文件夹,存放其各阶段的作业成绩、自测成绩、讨论课成绩、教师评语及各种学习档案等,供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6) 互动区: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区,方便学生加入到同学之间的交流或者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中,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发送信息。
(7) 学习工具: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网络学习。
(8) 。
(9) 消息公告: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一般性消息通知或作业点评等,面向所有学生用户。
3.2.2教师界面定制
在面向教师定制的界面上,将体现教师最常用的管理活动和工具,以及需要完成的指导任务,一般需要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见图2):
(1) 资源管理:教师可以在此或修改各类与学习相关的资源,如向学生推荐的学习资料、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等。
(2) 学生管理:向教师提供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显示对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总体评价,该评价由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参加讨论情况等数据生成,供教师参考。
(3) 作业管理:为教师提供作业、收缴和管理的功能,并提供教师对作业批改成绩和评语的记录和反馈功能。
(4) 成绩记录:向教师提供每个学生在各单元的具体学习状况,如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作业情况、自测情况、参加讨论情况等,教师可以在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
(5) 互动区:提供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功能,浏览及回复学生的信息,并记录教师对参加讨论的学生的评价信息。
(6) 其他工具:提供辅助工具帮助教师进行管理。
(7) 消息:教师可在此面向全体学生的消息,比如一般性的通知、典型作业的点评、问题解答等。
3.3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价
网络学习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师生交互不足,间接影响到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对学生用户而言,一旦其开展网络学习,系统就需要记录其学习内容、各单元的学习顺序、学习时间、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参加讨论情况等,并根据这些记录数据形成一个科学的分析评价,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所有的这些记录数据、评价和建议既要提供给教师供教师管理使用,也要提供给学生本人供学生自我评价和激励。
对教师用户而言,需要随时掌握与学生学习过程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提供各类成绩数据,并结合各类信息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信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结束语
优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实现高质量网络教学的有力保证,但是建设完善的、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者、网络教学设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同时相应的技术设施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仅从其中的一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希望能对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Matthew Pittinsky, 吴蔚编译. 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从网络课程到更广阔的视野[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5).
[2] 李立匣,严继昌. 网络环境下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06,(6).
[3] 李盛聪,杨艳. 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性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6,(7).
[4] 肖俊洪. 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教师角色多重性对学习的积极影响[J]. 中国远程教育, 2006,(3).
[5] 施庆平,虞芬. 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1).
投稿日期:2007-2-28
姓名:陈叶芳,李荣茜
通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315211
网络环境分析范文3
一、 以组织构建为抓手,保障研修活动的开展
构建研修管理组织是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和网络研修的基础保障。一方面,要构建由年级学科备课组——校学科教研组——校教科室等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另一方面,要构建由校学科教研组——区域(县域)年级学科教研中心组——区域(县域)学科教研核心组——县(市)教研室等组成的网络研修组织。
校学科教研组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学科管理的基本组织,是校长直接指挥教学、教科室(或教务处)具体管理教学的主要渠道,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组织保证,是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所亟需完成的一大任务。为此,首先,要选好带头人。要将那些业务过硬、能凝聚人心、有潜质的教师推上前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明确各级研修组织的职责、义务与权利,进一步放权、放手、放心,让研修重心下移到实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研修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其三,要加强理论学习。新课改背景下,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回避新旧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等的冲撞。因此,要加强教学理论、学科理念等方面的学习,切实转变观念,把握住课改的方向,跟上新时期的步伐。最后,要加强业务建设。针对各科新思想、新实践、新经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及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教研组要选择那些普遍存在的、教师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力所能及的教学问题着力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区域(县域)学科教研核心组是开展网络研修的核心,成员由来自各校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要将学校中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教师吸收到区域(县域)学科教研核心组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中心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要争取核心组成员所在学校的支持,为他们参与各种研修活动提供时间、经费等条件帮助。核心组成员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任务和研修活动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时间,做到两项工作互相促进。
二、 以课例研修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化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换句话说,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针对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的某个教学问题,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问题的发源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对象开展的课例研修,是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修,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以课例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教师的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同时,课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以专业发展为导向,拓展网络研修的空间
网络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概念,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的“大校本”教研工作机制。。网络研修要选择真正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共性问题,特别是薄弱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每次活动的研讨主题,所有活动尽可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增强研讨活动的目的性,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沭阳县地处偏远的苏北,地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全县人口180多万,成规模的公、民办中小学约160所,城乡之间、乡校之间以及公、民办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教师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要缩短校际、城乡之间的这些差距,除了要加强校本教研,走内涵提升之路外,还要以区域(县域)网络研修为切入口,扎实推进校际之间的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
网络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网络;档案信息;管理安全;对策分析
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其软件与硬件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面对其技术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迎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来讲,在网络环境下,要想在确保管理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结合当前管理现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管理对策,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档案信息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1)网络环境。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网络环境的支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但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系统设备方面却常常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与完善,进而导致在网络环境下,各项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频频产生安全隐患。网络环境存在的诸多漏洞,是影响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管理中也极易出现泄露、篡改等状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广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发展还未得到进一步完善,实际管理中也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档案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从而导致我国档案信息管理频频产生安全隐患[1]。
(2)设备方面。软件和硬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但我国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尚不成熟,在硬件方面,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提升,硬件设备应用的核心技术通常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对于软件系统来讲,发展得也不够成熟,不仅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也极易被修改,严重威胁着网络系统的安全。。而设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不仅是档案信息管理的一种重要潜在威胁,也制约着其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3)管理人员与模式。首先,在人员方面。。当前,对于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虽然很多单位都积极引入了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方面仍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其人员也难以适应当前网络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其管理人员对于实践操作步骤、程序,以及具体要求也缺乏统一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3]。其次,在管理方法上。在网络环境下,除了管理人员外,档案信息管理方法与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影响着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逐渐削弱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就目前来看,我国虽然也针对其档案管理颁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却为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不仅难以体现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威胁着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2网络环境下提升档案信息管理安全的对策
(1)注重电子档案管理。针对我国网络环境存在的漏洞,要想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就要重视起电子档案管理。一方面,应实施专项同步式管理。在整理相关技术文件时,应不断完善档案的存储与管理,妥善保管原件档案信息。并且还要加强对同步管理的控制,制定完善的控制机制,加大审核与研究力度。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促进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优化网络环境,才能够有效增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由于档案信息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所以,在增强管理安全方面,不仅需要其管理单位自身的努力,政府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对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于完善,不仅要加强内部建设,还要不断增加外部建设方面的支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应结合网络环境,以及档案信息管理需求,研究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与政策,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4]。对于外部政府来讲,不仅要在出台的原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以此来对我国网络信息的发展与应用做出进一步规范。
(3)有效克服系统缺陷。档案信息管理不仅要管理一些常规性的文件,还涉及到一些具有秘密性质的档案资料,所以,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保护这些秘密不外泄。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设备也层出不穷,这些设备一旦接触到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就很容易导致信息被损毁或泄露。对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禁移动存储设备接触到档案信息网络系统。
(4)加强人员管理。为了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新,除了要严禁移动设备与相关系统的接触外,还要对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首先,对于秘密资料来讲,具有极强的保密性,接触的人越多,被损坏和泄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应适当减少人员数量;其次,应加强秘密资料保护措施研究。不仅要注重基础防范措施的实施,还要对档案信息的存储、销毁和传输等一切可能导致秘密外泄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强安全防火墙在档案信息网络系统中的设计于应用来提升管理的安全性,进而充分体现出网络化档案管理的科学性[5]。
(5)强化软硬件的开发。网络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共同作用。但目前,我国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软件系统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为了提升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优化网络环境,应不断加大对软硬件的研究力度。首先,应注重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应强化对国外技术的研究学习。国外的信息技术起步较早,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来讲都比较成熟,所以,我国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应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从而尽量研发出自主品牌的软硬件设备,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6)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安全意识,对网络安全监控也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各单位应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其防范能力,引导其充分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沉着冷静,认真排查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扶持力度,协助档案馆建立高水平安保队伍,不断加强对细心安全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档案信息安全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3结语
。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应针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紧跟时展脚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档案信息管理水平与安全性。
王东扬 胡杰 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薏涵.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安全体系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11):123-124.
[2]侯海翔,王宇,赵群等.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及其保密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194-195.
[3]吴彧一.基于B/S模式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2(2):49-50.
网络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防范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审计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发展到计算机审计,并进而发展到网络审计。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技术手段都随之而发生改变,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如何降低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分析
根据新的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是注册会计师可以评估、认定,但是无法控制的风险水平。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同样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但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比如会计处理过程、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等不能发现和改正而造成重大错误的风险。在网络环境下,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会造成重大错误,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可能会造成重大错误。
1. 网络本身的安全性。由于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无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何完善,仍然无法避免来自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的恶意攻击。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会计资料被非法修改、窃取或复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完全控制的,某些威胁甚至是企业从来都无法预见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明显增加。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通过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评审重大错报风险。在网络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不可能对企业面临的各种网络威胁都进行预测和评审。因此,如何较准确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成为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问题。
2. 网络环境下,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得到发展,会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网络为企业记账,企业也可以借助网上会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职业道德、网上会计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都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活动。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检查出错误的风险,它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审计软件的广泛使用,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凭证、账簿、报表的查询,同时可以增加抽查样本、采用抽样模型进行抽样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查风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时,还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会大大增加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1.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界限模糊,审计对象也变得模糊和易变。在网络环境下,一些公司为了短期目标而通过网络临时建立联盟,形成虚拟企业,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成立随时终止。在这种环境下,审计对象变得模糊。面对虚拟的、动态的审计对象,如何设计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面临的新问题。
2. 网络环境下进行审计取证的难度增大。由于磁介质逐步代替了纸介质,记账凭证、账簿等不再以书面形式反映,同时,磁介质上的数据可以不留痕迹地篡改,审计线索的逐渐消失会使审计人员面临没有原始证据的困境。其次,由于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交易活动日趋复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相关数据,还需要获取企业交易关联方、银行等其他外部单位的相关数据。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等问题,外部单位是否愿意提供数据或者是否能够提供完整的、真实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最后,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几乎所有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通过网络传输,业务活动的数据处理都是实时的,审计人员既要保证获取证据的完整性,又不能妨碍和终止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这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在线访问、在线查询来获取审计证据。在系统运作过程当中进行取证增加了审计人员取证的难度。审计证据获取不足将会加大审计风险。
3. 审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辅助审计等方法进行审计工作时也会受到审计软件、网络安全的威胁。由于审计人员在数据采集、转换及查询等工作中越来越依赖审计软件,如果审计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审计结果,增加检查风险。此外,随着网络审计的开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在线访问、在线查询等手段来获取证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就有可能被恶意篡改或窃取,这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的防范
由于网络环境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根据前文对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从宏观环境看
根据上文分析,在网络环境下,无论是重大错报风险还是检查风险,其产生除了企业和审计人员本身的原因外,外部环境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1. 宏观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1)网络本身的安全性会大大增加审计风险,但这又不是企业或审计人员个人所能控制的。相关部门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网络威胁,不断出台或完善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保障网络安全。(2)由于审计软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有关规范审计软件的法规政策,加强对审计软件的评审,提高审计软件本身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3)由于网络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取证难度加大,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相关法律和政策,如对一些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电子签名等电子证据的合法性的确认及使用进行立法,从政策或制度上要求与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单位提供相关原始数据,配合审计工作等,以保障审计人员的取证工作能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2. 财政部门、高校、会计事务所等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在社会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开展相关认证考试等方法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应该加强对已经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拥有大量审计经验的基础上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从事审计工作。
。
1. 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加大评审范围。由于网络环境对审计风险带来了较大影响,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网络环境、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财务软件的使用、系统管理员的配置以及数据库的安全可靠性等情况。如果企业采用了记账或网上自助财务软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记账公司的资质、网上财务软件的安全可靠性进行评估。
2. 使用可靠的审计软件。由于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开始采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某些取证、查证的过程甚至会依赖审计软件,因此有必要选择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较高的审计软件来辅助工作,减少因使用不恰当软件产生的审计风险。
3. 保证开展审计工作的网络环境是安全的。随着网络审计的开展,审计人员通过在线访问、在线查询等手段来获取证据,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审计人员工作的网络环境也应进行评审,要保证该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性,尽量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篡改或丢失,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获得的证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等进行验证。
4.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自身的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和财务软件,在审计过程中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尽可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获取审计证据并正确加以分析。在对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等进行评审时,要综合运用面谈法、流程图法、审阅法、测试法等多种审计方法,从而保证对审计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叶陈刚,吴永民.计算机系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08,(5).
网络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GPS高程转换 神经网络 标准BP算法 LMBP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利用GPS进行平面相对定位的精度能够达到±(0.1~1)mm×106D甚至更高,这一点常规测量技术难以比拟。但是,GPS测量经过平差处理,所得到的高程是相对于WGS―84椭球的大地高h,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使用的是水准高(正常高)H,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应将大地高h转换为水准高程H,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高程异常ξ。其关系如下:H=h-ξ,用图形表示则如图1所示:
图1 大地高与正常高的关系
GPS测量经过平差、转换,如能获得高精度的水准高程值H,则可部分地节约工作量及其繁重的水准测量,其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1)多项式曲面拟合模型 这种模型是在拟合区域内的水准重合点之间,按削高补低的原则平滑出1个多项式曲面来代表拟合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供内插使用。拟合范围越大,高程异常的变化越复杂,所得结果的误差也越大。同时,由于二阶多项式函数几何表示为一“抛物单曲面”,所以如果高程异常图像鞍部、水波浪形等存在多个凸凹面时,用1个二阶多项式函数就无法以数学形式表示。并且该模型对于高程异常变化较大的测区来说很难适应,因此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2)多面函数拟合模型 多面函数拟合是一种纯数学曲面逼近方法,它的出发点是在每个数据点上同各个已知数据点分别建立函数关系。
(3)加权平均值模型 加权平均模型是根据重合点上的高程异常值的加权均值推算插值点上的高程异常。采用此类模型时若以内插点到已知平面距离的函数作为权,则只顾及了已知点距内插点远近的影响,未反映出重合点分布及周围地形起伏的影响,插值点上的高程异常向最近的已知值靠近。若以向径的函数作权,对精度有一定的改善。对于不同测区要根据点位分布密度和面积选择适当的权函数和拟合半径。该模型一般适用于大面积、点位分布均匀的区域。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人为的构造一个数学模型,再根据一定数量的已知点信息结算数学模型中待定参数,从而达到求解该未知量的目的。但这样做一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数学模型误差。
本文所讨论的神经网络法是一种自适应的映射方法,它不用作假设,理论上也比较合理,能避免未知因素的影响,减少模型误差。本文将最新的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与GPS高程相关理论相结合,给出一种新的算法,来有效地改进GPS高程拟合。这种方法对有效地减少水准测量的外业及解决GPS高程拟合,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BP神经网络模型
1.1神经网络的概述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广泛互联而成的网络,是对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反映人脑的基本特性。人工神经网络非常适合于模拟非线性映射,并且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它能够通过自学习功能来获得非线性映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分布地存储在网络的连接权值和阈值中。
多层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是最常用、最流行的网络模型,它的逼近能力和训练算法是其应用的关键。BP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其神经元的变换函数一般为线性函数,如S型函数或双曲线正切函数,因此输出量为0到1之间的连续量,它可以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任意的非线性映射。由于权值的调整采用反馈传播(Back Propagation)的学习算法,因此被称为BP网络。在确定了BP网络的结构后,利用输入输出样本集对其进行训练,也即对网络的权值和阀值进行学习和调整,以使网络实现给定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经过训练的BP网络,对于不是样本集中的输入也能给出合适的输出,这种性质称为泛化(generalation)功能,从函数拟合的角度看,这说明BP网络具有插值功能。
典型的BP网络是三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各层之间实行全连接,如图2所示。
1.2 BP算法的学习过程
BP网络的学习由四个过程组成,即
(1)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
(2)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实际输出之差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
(3)由“模式顺传播”与“模式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
(4)网络趋向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学习收敛”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由“模式顺传播”“误差逆传播”“记忆训练”“学习收敛”的过程。
2. GPS高程的神经网络转换方法
进行GPS高程的转换,实质是为了实现GPS高程与正常高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所以采用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BP网络)。
用已知点的坐标(,)和高程异常值建立神经网络的已知样本集
={}
=(,,)i=1,2,…,n
对样本集P进行学习,建立映射关系
=f(x,y)
其中,x,y为平面坐标; 为高程异常。
通过计算比较,结点激活函数选用Sigmoid函数()。
2.1 标准BP学习算法
标准的BP算法是基于梯度下降法,通过计算目标函数对网络权值和阈值的梯度进行修正。标准梯度下降法权值和阈值修正的迭代过程可以表示为
x(k+1)=x(k)-ηΔF(x(k))
式中,x(k)为由网络所有权值和阈值所形成的向量;η为学习速率;F(x(k))为目标函数;ΔF(x(k))为目标函数的梯度;k为迭代次数。
BP神经网络的算法流程如下:
(1)初始化网络。
(2)选取模式对提供给网络。
(3)用输入模式,连接权计算隐含层各单元的输入然后用通过S函数计算隐含层各单元输出
j=1,2,…p (1)
(2)
(4)用隐含层的输出、连接权值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入然后用通过S函数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响应
(3)
(4)
(5)用希望输出模式、网络实际输出计算输出层的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5)
(6)用连接权、输出层的一般化误差、隐含层的输出计算隐含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6)
(7)用输出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隐含层各单元的输出修正连接权
(7)
,
(8)用隐含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输入层各单元的输入修正连接权
(8)
,,
(9)选取下一个学习模式对提供给网络,返回到步骤(3)直到全部m个模式对训练完毕。
(10)重新从m个学习模式对中随机选取一个模式对,返回步骤(3)直到网络达到预设的训练次数或网络全局误差函数E小于预先设定的一个极小值。
(11)结束学习。
神经网络训练规则中反向传播训练算法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1)从数学上看,反向传播算法归结为非线性梯度优化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存在局部极小问题;(2)学习算法的收敛速度慢;(3)存在过学习问题.
2.2 BP网络的改进学习算法―LMBP算法
L-M算法是一种利用标准数值优化技术的快速算法,具有二阶收敛速度.其不需要计算Hessian(赫森)矩阵,利用进行估算,梯度计算采用,式中J为Jacobian(雅可比)矩阵,包含网络误差相对权重和阈值的一阶微分.雅可比矩阵可利用标准反向传播算法得到,比直接计算赫森矩阵简单很多.L-M算法迭代式为:
(9)
比例系数μ=0时即为牛顿法,μ取值很大则接近梯度下降法,每迭代成功一步,μ值减小,在接近误差目标时逐渐与牛顿法相似.牛顿法在接近误差最小值时,计算速度更快,精度更高.
3.应用实例仿真
应用上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某一测区具有15个水准重合点的GPS控制网的数据进行了实际计算。图3是两种学习算法的误差下降曲线图。
(a)标准BP算法误差下降曲线图
(b)LMBP算法误差下降曲线图
图3 两种学习算法误差曲线的比较
4. 结论
从上述的实例资料计算可以得出:
(1)神经网络方法对GPS水准联测点数目要求较少,能解决已知点较少的测区GPS高程转换问题,且效果较好。这对于充分利用GPS高程信息减少水准测量外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对局部GPS问题即解决GPS高程拟合和精化局部大地水准面模型也有十分实用的参考价值。
(2)改进的学习算法和标准BP算法在GPS高程转换中,误差相当的情况下,改进的学习算法LMBP收敛速度比标准BP算法快很多。因此改进的BP网络学习算法与标准算法相比,在GPS高程的实时解算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由于神经网络本身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目前的算法对于不同的问题均存在陷入局部极小的可能性,因此对于神经网络转换GPS高程而言,还需要在算法的优选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in T.Hagan, Howard B.Demuth, Mark H. Beale.戴葵,等译.神经网络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2】韩硕.神经网络在GPS高程拟合中的应用.测绘通报[J].2006,4:48-50.
【3】鲁铁定,钟小威.基于改进BP学习算法的GPS高程转换.测绘通报[J].2005,12:13-15.
【4】韩敏,田雪.基于神经网络的GPS坐标转换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J],2005,45(4):603-606.
【5】云学英,谢灵斌.GPS高程拟合模型及优选.城市勘测[J].2005,4:21-24.
【6】吴良才,胡振琪.GPS高程转换方法和正常高计算.测绘学院学报[J].2004,21(4):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