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之勘阻及广创作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⑵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罕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发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成. 3.答题要求:

⑴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⑵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⑶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4.答题步伐: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缔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成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凉州词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年夜、雄奇险峻的画面(烘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伐一),营造了一种雄阔、凄凉的氛围(步伐二),暗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伐三).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暗示手法?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暗示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需熟悉经常使用的一些暗示手法.暗示技巧分表达方式、暗示手法、修辞手法三年夜类.

⑴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⑵暗示手法主要有:①烘托,分正衬和反衬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态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②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③比较.(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⑶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呈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如.(3)拟人.(4)夸张.(5)双关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中考.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要求:

⑴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⑵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⑶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4.答题步伐: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转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用了( )的暗示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6.例: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竭如春水” 句 的艺术手法. 答:这句诗用了比如的修辞手法,(步伐1)把笼统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酿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竭的春水),(步伐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发生的离愁(步伐3).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琢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暗示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要求:

⑴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⑵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⑶分析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4.答题步伐: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

(3)指出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例: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另外更何求?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步伐1);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步伐2).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流离失所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步伐3).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逼真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这一联中最生动逼真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锻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要求:

⑴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⑵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想); ⑶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4.答题步伐:

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步伐1),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步伐2);“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意(步伐1),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步伐2),烘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步伐3).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玉成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年夜,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掌控水平. 3.答题要求:

⑴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⑵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4.答题步伐:

⑴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⑵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 5.例: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步伐1);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步伐2) 六、分析主旨型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1.提问方式:

⑴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⑵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解答提示: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文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相联系. 3.答题要点(步伐): ⑴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⑵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4.例: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论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纳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纳比较、比如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论风波去又来”进行比较,以“山溪渡”比如“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七、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

⑴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2.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3.答题要点(步伐): ⑴说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⑵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4.例: 听蜀僧濬抚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想 ,你 还能 注:1.绿绮:古代名琴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抚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浸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步伐1) ②正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伐2)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