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优创名校金太阳联考2025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04-22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更为古代文学经典种下了基因。而结合“作者”“文(学)”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也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及正典、美典等的初始区分。

首先是“作者”。根据早期文献的传承与诠释,孔子之前,是尧、舜等凝成的“圣王”之统,如《文心雕龙·原道》云:“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这指的是从伏羲开始,中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的圣人、贤臣,他们前“创”后“述”,其实都是“作者”。孔子继承往圣,开创儒学,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之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人诠释天地之道,则“道”为“作者”,圣人为“述者”;后人诠释圣人之意,则圣人为“作者”,诠释者为“述者”。所以,在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里,如孔颖达所云:“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凡有所作皆有特定的背景与目的,强调作者的主体创造性及有为而发的创作初衷与效果。

其次是“文”。在自然方面,日月星辰是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地之文。在社会方面,文指人所创造的文化产物,先秦时指政教典章等礼乐制度。章太炎指出,《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赞尧“焕乎其有文章”云:“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因此最广义的文当指由一切自然或人造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色。而范围再收窄,文则指文字及一切文字作品。章太炎《文学总略》云:“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所谓具有“法式”的文学,除先秦礼乐的文字凝结——六经及汉代的子、史著述等以外,汉魏以后则进一步分化出缘情写物的诗赋及以辞采文华见长的赞、论、序、述等文体,由此也形成了诗文主流文体及诗文传统。

以上“作者”与“文”的源流变化其实是同步、重叠的。两者既历时而演变,又共时而并存,辞人作者的最终产生,并不意味着儒经传统与子史传统影响的退场,诗赋、篇翰等狭义文章的分出,也不意味着其他广义的文章著述的淡出。而无论是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并存来说,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都居于最高的价值序列,它与子史传统都可谓诗文传统之所从出,也因此而将自身的基因在后世文人作者及其创作中延续下来,对后世文人作者提出要求,做出评判。后世“士大夫文人”被视为作者典范,即便是普通文人也是“四民”之首,文人阶层与诗赋文章成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塑造者与引领者。另一方面,辞人作者、诗赋丽辞的最终分出既是社会文化的必然趋势,也有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文人作者对儒经及其诠释传统、子史传统固然多有依循,但也有重新释义,甚至偏移;尤其在宋元以后,在对汉魏唐宋文学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在文学史更加多元的发展中,文学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也得到更多的体认和确证。

(摘编自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

材料二:

经过“五四”以来无数文化学者及文学创作者的反复摸索与前进,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实现了其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

第一,这种转型体现在精神上的转型:批判与解放。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器用的现代化变革,而这早在十九世纪下旬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之中已初见端倪;第二个阶段,即制度的现代化变革,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主张和引导的戊戌变法为例,其主张变法维新,变封建帝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第三个阶段,即思想的现代化变革,如“非圣反孔”“反孔非儒”等。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恰恰始于第三个阶段的思想变革,其精神的主旨就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人性思想的解放。所谓人道精神、启蒙精神以及批判精神都是其内核和主旨所在,而且无论是反传统的批判还是基于西化立场对国民性以及社会属性的批判,其所倡导的有关文学发展的大众化、革命化以及民族化都将为文学转型带来全新的血液和新生的活力。

第二,这种转型体现在形态上的转型:现代的文学形态。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精神上的转型和形态上的转型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这也就是所谓“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深层次体现。就如同批判现实社会推进了现实主义、追求个性与理想推动了浪漫主义一样,“五四”以来新文学所构建的现代文学形态也在无形之中彰显了积极表达、追求天性解放的精神内涵。而从形态上说,转型后的中国文学涵盖了更为现代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思想,除了较为普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又比如印象派之于艾青,易卜生(《玩偶之家》作者)之于田汉,波德莱尔(现代派诗人)之于闻一多,象征主义之于戴望舒,等等,而诸如诗歌、散文,特写、杂文、报告文学等全新文学样式的出现,也意味着全新文学形态的出现。

第三,这种转型体现在发展上的转型:多元并举与兼容并蓄。关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曾做出过这样的说明——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闭关自守的生活状态,最终为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以及相互依赖所替代,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而且这一标志不仅作用于物质生产,对精神创作也同样适用。同时在马克思的著作之中,其还格外强调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东方国家长久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上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闭关锁国,而由封闭走向开放,亦将是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较为明显的标志。与马克思观点较为类似的还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先生。陈独秀先生曾在个人行文之中指出闭关锁国对中国社会发展、人文精神建设的危害,更指出“国民而无世界智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也犹如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标志一样,应摒弃封闭自锁,实现多元并举与兼容并蓄——没有这样一步深层次的开放,上文中所谓的精神上和形态上的转型也不可能最终得以实现,或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摘编自徐嘉和《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经典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关,古代文学经典的发展与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B.孔子之前,文学传承“圣王”之统,圣人前“创”后“述”,都是“作者”,而后世“士大夫文人”被视为作者典范。

C.中国文学经过“五四”之后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多元化。

D.在物质生产方面,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融合终会取代闭关自守的状态,但在精神创作方面,各地区是独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文”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其含义各不相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B.在“作者”“文”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的过程中,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都有很高的价值地位。

C.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的变革比前两个阶段的变革更彻底。

D.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将是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较为明显的标志。

3.下列选项,体现了材料二中“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一项是(3分)

A.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使西方的科技进入了中国,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B.西方象征主义影响了戴望舒的创作,其诗作《雨巷》就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

C.梁启超、康有为主张社会改革,引导了戊戌变法,提出了君主立宪制。

D.马某获得了“新人佳作奖”,他坦言自小就喜欢阅读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文字中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1984年底,中国一位年轻的作家从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他去新华书店买到了这本书,才看第一页他就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除了震撼、佩服,他心里也有一些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生活中有更丰富的东西,老百姓坐在一起编造的故事,原来也能变成神圣小说的素材。看到第五、六页的时候,他已经按捺不住要用自己得到的新方法写小说了,他立即合上书,提笔写起了新小说。从此,这位年轻的作家将已经刻在生命里的故事调动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最终,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漫论郁达夫 刘海粟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是他故乡富阳一带的风光,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师。①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由于达夫的妙文和他当年口头描述这二者的启迪,也为了寻觅故人的诗踪,我曾经几次到浙皖之间的富春江流域去写生。这条江,澄碧如染,曲折处如青龙曼舞,腾空飞下,有些河床直如利剑,劈开群山,仪态万方,自萧山至梅花城,二百余里,是活的山水屏风,在朝曦晚霞中变化无穷,开阖舒卷,一股清气,沁人心脾。达夫故居富阳,离杭州八十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像颗明珠,嵌在画中。我还到七里泷去凭吊过严子陵,石级陡峭,两边茑萝夹道,古树虬蟠,石牌坊上刻着“千古异人”的横额,祠堂梁头悬着“高尚其志”的大匾。子陵塑像,清瘦飘逸中饱含着洞察生活的睿智,超脱中不无隐痛。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切都使我格外思念达夫,要是我们联袂来游,能添多少乐事啊!达夫异邦死,化作沃土润奇花,他和严光一样不可得而见,我总算找到了孕育少年达夫成为诗人的环境,便奋笔画下了十几张油画,还有《严江秋色》《富春江》等多幅国画。

我的体会是:②青年画家不精读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二省间的山水;不看钱塘、富春、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他的这些作品根植于他对乡土的赤子之爱,其生命力必然比小说久远。达夫也有较为闲适舒展之作,或谈谈掌故,或评定前人作品,这类文字历史趣味和知识性并重。一些日记小品,情真语挚,读来如听良友娓娓夜谈,毫无藻饰,时有逸笔,不是苦雨庵中的浓茶,更非浑身静穆,仍然有着可爱的人间烟火气。也许,此才是达夫所以为达夫吧!

世界上很少有关起门来为后代写作的艺术家,作品往往都是起作用于当时,从而在历史上获得位置。③失去了当时,永久并不存在。达夫不是终日追求永垂不朽的作家,他只记录当时的生活感受。作品是流出来的,不是专门在文字上雕琢的唯美主义者,也不是每篇文章都具备永恒的魅力。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筛子,不及时扬弃,十万年后的文学史要写几千卷。事过境迁,今天的年轻人对达夫的某些著作引不起共鸣,恰恰是一件大好事。我在几十年前读到《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莫》,整个身心都受到艺术冲击波的摇撼,作品中写的环境和人物(包括《采石矶》那样的历史题材)对我来说都是可以看得清楚,甚至触摸得到的。时代进步了,今天的青年对作品中的烟厂女工、老车夫、黄仲则、洪稚存可以同情,但情感不可能达到几十年前读者那样强烈,这是不足为怪的。

达夫笔下的一些人物,记录了“五四”以后某些青年的精神状态,作为思想史上的标本,也很难磨灭。辛亥革命在这些人的记忆中淡化了,而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的顽固、人民的不幸、科学的落后、祖国国际地位的低下,又迫使他们带着淡淡的哀愁长大。

达夫亲口告诉我:“我在日本看过将近千册英文、德文、日文小说。”他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我的同时代人中属于罕见,一晚上看一两本小说,对谦谨温和的达夫,是常有的事情。他喜爱从普希金到蒲宁笔下一百年间活跃于俄罗斯文学画廊上的“多余的人”,但他写的只是中国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切。综观他的小说,深沉素淡,富于散文美,不仅技巧上可以总结出东西,对认识我们的过去也是有好处的。不认识昨天的人,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也不会坚韧不拔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④作家和编辑的职业,注定要当业余批评家。由于知识渊博、善于鉴赏,他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作家都发过议论;在戏剧、音乐、绘画、电影、翻译等领域,都说过真知灼见的锦言。若将此类文字辑录成一本有特色的书,则可以从中体味到一位大作家的甘苦,也能感受到他行文阅世的脉搏。在新加坡,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导师。据我所知,达夫在南洋看稿、改稿,接见青年作者花的工夫,比他用于写作、读书的时间要多,尽到了园丁的责任。他也讲过一些愤世偏激的话和悲痛的反话,只要弄清他说话时的历史背景,也不难理解。

偶然收到海外学生寄来的报刊,上面见到好几篇忆达夫的文章,有的提供史料,有的谈出学术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也有极个别的人,生前给达夫添加过不少痛苦,现在又趁死无对证之际,对他进行中伤、丑化,或谬托知己,把达夫写成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这就欠妥了。

出于怀友之情,我渴望读到描写达夫的传记,来作为我回忆往事的酵母。前天,达夫的儿子郁云来看我,在温馨的灯光中,我昏花的老眼差点儿把他看成了达夫,父子俩在外貌上相似到惊人的程度。这位五十二岁曾经念过企业管理的大学生,近年搜罗到乃翁的著作二百多万字,诗词近五百首,还有些书简、墨迹和史料,并以全力草成了父亲的传记,力图再现创造社老将郁达夫的风采。这是一本突出爱国主义思想的新作,材料丰富翔实,叙说比较客观,这一点可以告慰逝者。

由于郁云处在儿子的地位,行文较拘谨,对先人不好做什么评论,对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也回避了细节,但这并不损害第一本传记的价值。随着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有更好更多的专著及评论问世,我愿拭目以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郁达夫散文的神髓与古代写景抒情之作的神髓相似,但其作品又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彰显出郁达夫深厚的文学功力。

B.受郁达夫的影响,“我”曾多次去过郁达夫生活过和描写过的地方富春江流域,这使“我”更加思念郁达夫。

C.郁达夫的作品,或谈谈掌故,或评定前人作品,或记录生活,其文字都带着历史趣味、知识性和人间烟火气。

D.对于有人写文章来忆郁达夫的行为,“我”给予了肯定;而对于有人恶意抹黑郁达夫的行为,“我”给予了批判。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几个短语体现了郁达夫的写作才情,说明他观察事物细致,善于灵活运用众多素材,表情达意的能力很强。

B.句子②强调了郁达夫的游记作品与浙皖山水的关系,他的作品抒发了游历山水的情感,传递出山水情愫,特点鲜明。

C.句子③说明了作品具有时代性,是与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这句话赞美了郁达夫的作品能够起作用于当时。

D.句子④从职业的角度对郁达夫进行了点评,虽然郁达夫是业余的批评家,专业经验不足,但他的真知灼见颇有深度。

8.细读文章倒数第二段,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成就·环境·积累;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缅怀。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窃礼之糠秕①,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②讥之曰:“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数岁,陈胜起,二世③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④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⑤,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选自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注]①糠秕:糠和秕子,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②扬子:扬雄。③二世: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少子。④通:叔孙通。⑤辐辏:车辐凑集到毂上,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天下合为一A家B毁C郡D县城E铄F其兵G示天下H不复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窃礼之糠秕”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的“徒”意思不同。

B.“所不能致者二人”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

C.“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中的“前”与“出则接遇宾客”(《屈原列传》)中的“出”用法不同。

D.“乃亡去,之薛”与“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认为,汉高祖如果能得到大儒的辅佐,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那么汉高祖的功勋会超过以前的君王。

B.司马光认为扬雄的有关大儒的评论很精彩,并认为大儒是不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去趋附于一时的功效的。

C.面对陈胜起义的情况,秦二世召来博士和各位儒生,向他们询问应对之策,有的人认为秦二世应该赶快发兵攻打叛军。

D.叔孙通对秦二世说,陈胜等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秦二世听了很高兴,赏赐给叔孙通衣物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所以不能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4分)

(2)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4分)

14.材料一认为大儒要有自己的“规矩、准绳”,而叔孙通显然不符合这个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哪些行为不符合大儒的要求。(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买田天生门外 姚 燧

买地近隍①壑,十顷展平澜。相如漫说云梦②,八九可胸蟠③。已具扁舟放鹤,又且观鱼知乐,何忍利投竿。却恐避地下,鸥鹭怨盟寒。

屋茨茅,蹊种竹,畹滋兰。天生此所宜著,素发飒垂冠。手苦弯弓难合,惟有招麾毛颖③,筋力尚桓桓⑤。携我二三子,日往将诗坛。

[注]①隍:无水的护城壕沟。②相如漫说云梦: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虚构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王夸耀楚国七泽中很小的云梦泽即已“方九百里”。③胸蟠:胸襟开阔。④招麾:招之而来,挥之而去,这里指书写得心应手。毛颖:毛笔。⑤桓桓:威武健壮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第一、二句直接点题,描绘出词人所买之地的位置和环境,“十顷”“平澜”展现出开阔的画面。

B.上阕第三、四句运用典故,以司马相如描述云梦泽的典故来衬托此地的景色,“胸蟠”体现了词人的气魄。

C.下阕进一步描写所买之地词人见到的景色,这里有茅屋、翠竹、香兰等,环境清幽,正是词人理想的居住之地。

D.这首词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如对“隍壑”“平澜”“竹”等自然事物的描绘,给人以清新之感。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批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只知登高慨叹朝代兴亡,未能真正得到历史教训的两句是“ ▲ , ▲ ”。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 , ▲ ”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和将军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3)小明想要梳理古代女子妆容演变的过程,老师建议他先从学过的古代诗词中寻找线索,比如“ ▲ , ▲ ”两句就是描写妆容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曹雪芹的家族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让他( 甲 ),饱尝了世间冷暖。《红楼梦》是以他和家族的故事为素材、为原型创作而成的。在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下,他在悼红轩中开始写作。动笔之初,他不满二十岁。耗费了十年光阴 ① ,又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增删修改,在他三十岁左右时,《红楼梦》的正文部分基本完成。但此时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自家事”,超越了说教与训诫性质的《风月宝鉴》,超越了宣扬色空观念的《情僧录》。小说主旨发生了 ② 的变化,这正是作者思想升华、自我蝶变和精神涅槃的结果。

事实上,作家只有具备“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才能战胜创作上的“浮躁”心态。当今的文学创作环境或许更为复杂,但是文学的本质价值和内在逻辑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作家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充分的耐力,保持沉潜的功夫,一味地醉心于功利、一味地向金钱低头是无法创作出经典作品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一生只完成一部作品,这需要什么样的定力和魄力?即使完成后,他又花费十年的时间不停地修改,炼字炼句,校正“大旨谈情”的立意,以求能达到心中的“尽善尽美”。即便如此,曹雪芹在定稿阶段依然没有付梓出版,而是让书稿在 ③ 的友人之间传阅并征求修改意见,直到他突然撒手人寰( 乙 ),作品最终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间流传。历代读者都被随着时间的累积在读者的口口相传和印刷刻本的大量传播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瑰宝的《红楼梦》纯正的笔触、丰满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折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仿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句式写一句话,要求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神。(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往往对成熟满怀憧憬,渴望凭借成熟去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然而,高尔基却留下这样的箴言:“真正的伟人决不抛弃童真。”成熟与童真,看似矛盾的两者,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但在精神创作方面,各地区是独立的”错误,原文是“这一标志不仅作用于物质生产,对精神创作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各地区不仅在物质生产方面会相互交流、融合,在精神创作方面也会相互交流、融合。

2. 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三个阶段的变革比前两个阶段的变革更彻底”错误,于文无据。

3. 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C项强调的是社会的现代化变革。D项强调的是个人获奖的原因。B项强调的是戴望舒在创作上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体现了材料二中“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4.①材料一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即“‘作者’‘文(学)’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也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②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分别从“作者”“文”及二者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③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入手,分点陈述,言之有理即可。

5.①这位作家在读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之后,深受震撼,他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小说的素材,这极大地解放了他的思想。②这位作家从《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中学到了新的创作方法,他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使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③这位作家打破常规创作方法,从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兼容并蓄,促进了文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给出了一段文字,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字中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首先要读懂材料二,梳理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材料二阐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实现了其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再阅读这段文字,用材料二的观点去解读这段文字的内容,着重分析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最后分点陈述即可。

6. 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其文字都带着历史趣味、知识性和人间烟火气”错误,根据原文,谈谈掌故和评定前人作品的郁达夫作品带着历史趣味和知识性,记录生活的日记小品则带着人间烟火气。

7. 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虽然郁达夫是业余的批评家,专业经验不足,但他的真知灼见颇有深度”错误,句子④赞美了郁达夫知识广博,善于鉴赏他人作品,因而成为业余批评家,而不是说他专业经验不足。

8.①这一段写了郁云为缅怀父亲,到处收集资料,为父亲写传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郁达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②郁云收集到的作品之多,体现了郁达夫的成就之大,表现了作者对郁达夫的称赞以及对其传记能够问世的欣慰。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重要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只要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甲组:①郁达夫著作等身,其散文灵动又有情味,其小说深沉素淡又富于散文美,其评论广泛又有深度。②富春江流域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孕育了少年郁达夫,使其作品充满对乡土的赤子之爱,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③郁达夫读书众多,英文、日文、德文的小说他都广泛涉猎,这为他的创作打下基础。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乙组:①本文主要通过对郁达夫作品风格的评价和对有关郁达夫的一些生平事迹的回忆,表达了“我”对郁达夫的缅怀之情。②在文中,“我”或赞扬郁达夫的作品,或抒发不能与之同游的遗憾,或表达读其作品受到的艺术震撼,或理解其说反话的苦衷,或批判丑化郁达夫的行为,或流露出对其传记问世的期盼。

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围绕文章写一则文学短评,考生首先确定是加入甲组还是加入乙组。如果是加入甲组,就紧扣一组关键词——成就·环境·积累;如果是加入乙组,就紧扣另一个关键词——缅怀。然后围绕对应的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解读文章含意。最后分点陈述,条理清晰即可。

10. BEG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

11.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一个“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12. 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那么汉高祖的功勋会超过以前的君王”错误,根据原文“不能肩于三代之王者”“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可知,应该是“那么汉高祖的功勋业绩会更进一步”。

13.(1)然而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的功业)相媲美的原因,弊病就在于他不能学习、效法三代的君王啊。

(2)倘若一味地委屈自己来顺从他人,那么即便确定出了规矩、准绳,又怎么能够拿来应用呀!

评分标准:第(1)题的给分点:“所以”“肩”“病”各1分,句意1分。第(2)题的给分点:“委已”“虽”“焉”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等现象。

14.①叔孙通见秦二世发怒,就说出与众人不同的看法,以迎合秦二世的心理,获得了赏赐和官位。②叔孙通辗转于各个起义军之间,立场不定,没有坚守的原则。③叔孙通舍弃儒生的装扮,改穿楚人的款式,以迎合汉王的喜好。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题干指出,材料一认为大儒要有自己的“规矩、准绳”,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哪些行为不符合大儒的要求,显然要从材料二中寻找答案。考生读懂材料二的意思后,再结合叔孙通的行为来分析,就可以答出此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就汉高祖刘邦的明智通达来说,他可以聆听陆贾关于以文治巩固政权的进言而称赞极好,目睹叔孙通所定尊崇君主的礼仪而发声慨叹;然而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的功业)相媲美的原因,弊病就在于他不能学习、效法三代的君王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来辅佐他,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他的功勋业绩又怎么会在这一步便止住了呢!可惜啊,叔孙通的气度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秕般微末无用的东西,借以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幸罢了,这样便使先代君王所建立的礼制沦没而不振兴,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令人沉痛至极吗!因此扬雄指责他说:“从前鲁地有大儒,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有人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大儒呀?’回答道:‘叔孙通打算制定君臣的礼仪,便到鲁地去征召儒生,所不能招来的有两个堪称大儒的人。’有人问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子的足迹遍及诸侯国也是不对的了?’回答道:‘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要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倘若一味地委屈自己来顺从他人,那么即便确定出了规矩、准绳,又怎么能够拿来应用呀!’”精彩啊,扬雄的评论!大儒,是不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去趋附于一时的功效的!

材料二:

几年后,陈胜起兵,秦二世召博士和各位儒生问道:“楚地的戍卒攻下蕲县并进入了陈县,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博士和诸生三十多人走上前说:“人臣不能作乱,作乱就是谋反,罪在不赦。愿陛下赶快发兵攻打叛军。”秦二世大怒,变了脸色。叔孙通走上前说:“各位儒生说得都不对。今天下合为一家,拆毁了郡县的城池,销毁了兵器,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况且有贤明的君主在上,法律政令推行于下,假如官吏人人尽职,四方都向着朝廷,怎么会有敢造反的人!这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郡尉正在对他们进行逮捕判罪,有什么可忧虑的。”秦二世很高兴,于是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衣服一套,任命他为博士。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你怎么能那样讨好皇帝呢?”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叔孙通逃走,到了薛县,薛县已归降楚了。等到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跟从他。项梁在定陶战败,他又跟从怀王。怀王做了义帝,迁徙到长沙郡,叔孙通留下辅佐项王。汉二年,汉王率领着五个诸侯的军队进入彭城,叔孙通归降汉王。叔孙通穿儒生的衣服,汉王很厌恶,于是他改变了衣服,穿短衣,楚人的款式,汉王很高兴。

15.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诗词观点态度的能力。“下阕进一步描写所买之地词人见到的景色,这里有茅屋、翠竹、香兰等”错误,这是词人买完地之后设想的内容,词人今后会在这里盖屋、种竹、滋兰,并非词人见到的景色。

16.①对自然的热爱。词人在城外购买了一块地,此处景色优美壮阔,词人将之与云梦泽做比较,表现了词人对此处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词人已预备好扁舟,准备泛舟放鹤,观赏游鱼,以体验人生悠然自在之乐,又准备种竹、滋兰,表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词人虽已衰老,无力拉满弯弓,但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并期待着与朋友们一起诗词唱和,表现了词人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先仔细阅读这首词,读懂这首词的意思,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上阕和下阕的内容简要分析,最后分点陈述。

17.(1)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示例一: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示例二: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示例三: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评分标准:每空1分,若有多字、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给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只知登高慨叹朝代兴亡,未能真正得到历史教训”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对比手法”“战士和将军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古代诗词”“描写妆容”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

18.①精雕细琢 ②天翻地覆 ③志同道合

评分标准: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耗费了十年光阴”和后文“又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增删修改,在他三十岁左右时,《红楼梦》的正文部分基本完成”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②处,根据后文“这正是作者思想升华、自我蝶变和精神涅槃的结果”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③处,根据后文“友人之间传阅并征求修改意见”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

19.随着时间的累积,在读者的口口相传和印刷刻本的大量传播中,《红楼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历代读者都被《红楼梦》纯正的笔触、丰满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折服。

评分标准:每个短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首先读懂长句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将长句进行拆分,提取出主、谓、宾的部分,状语等修饰的部分能够单独成句的就单独成句,再对各分句做一些调整,使句子之间通顺连贯,句意表达符合原句,还要注意题干中“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的要求。

20.①这句话通过问句的形式强调了曹雪芹一生只完成一部作品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突出了他在创作上的专注、坚持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②这句话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深刻感受曹雪芹一生只创作一部作品的强大定力与非凡魄力,激发读者对曹雪芹创作精神的敬仰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赏析标点符号用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此题,可结合问句的作用来分析。这里的问句有强调、突出之意,考生可思考: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要强调什么意思,问句的形式对读者有什么影响,等等。只要学生分析得言之有理即可。

21.(甲)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落差 (乙)也未能全部改完文稿

评分标准: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甲处,根据前文“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乙处,根据前文“直到他突然撒手人寰”和后文“作品最终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间流传”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

22.示例一:一部红楼书,十年心血凝。皆赞曹公韧,谁懂此中情?

示例二:千页锦绣文,万缕情思绕。皆道雪芹勤,谁悟此间劳?

示例三:全篇才情显,一世心血凝。皆叹曹公专,谁识此中意?

评分标准:句式相同给2分,意思表述准确、语句连贯通顺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题干给出了一个例句,要求考生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所写句子要能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神。可结合文字内容来仿写,或简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艰辛,或赞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执着,等等。只要所写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句意能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神,且语句连贯通顺即可。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题意在探讨成熟与童真的关系。成熟通常意味着稳重、理智、有担当,能够妥善处理复杂事务;而童真则代表着纯真、善良和感性。表面上成熟与童真似乎相互对立,但高尔基指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人性光谱的两端:成熟是应对现实的铠甲,童真则是滋养灵魂的清泉。真正的伟人既能以成熟的智慧驾驭世事,又能以童真的纯粹守护初心。

(二)参考立意

①童真的价值:强调童真在成熟过程中的重要性,童真能为成熟注入活力与创造力,避免人在成熟后变得世故、冷漠。

②成熟中的童真坚守:阐述成熟与童真并非互斥,真正成熟的人能在保持理智的同时,坚守内心的童真,如孩童般纯粹地热爱生活、追求梦想,不被世俗的繁杂污染。

【题意评分解说】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

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0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