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老师的时间都被谁偷走了?

2025-04-23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作者:老齐慢慢跑(特级语文老师)

前不久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感叹:“我们不是不想教好语文,只是实在没时间。”

这句话听起来熟悉而悲哀。教语文的人都知道,教好语文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需要读、思、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阅读资料、批改作文、引导思辨,还需要不断阅读提升自己。但现实是,大部分语文老师疲于奔命,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问题来了:语文老师的时间,到底被谁偷走了?

一、被无止境的行政事务偷走了

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做不完的记录,是许多老师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从“教学常规检查”到“教育质量分析”,从“家访记录”到“德育活动反馈”,再到动辄几十页的“教研材料”“教学反思”,语文老师仿佛成了行政文员。教学工作,往往要等到晚上十点以后才能“偷点时间”来准备。更何况,语文是一个特别容易“背锅”的科目,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写汇报稿、组织朗诵比赛、策划语文节……大小事务,统统归到语文头上,谁让你“文字好”呢?

二、被碎片化的教学目标偷走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强调“学科融合”“跨界设计”,学校强调“课题研究”“教学创新”……每个方向都对,但落实到一线教师身上,常常变成碎片化的任务堆积。一个语文老师,本应有时间沉淀课程、打磨文本,现在却要分神去准备各种“展示课”“说课稿”“课例研究”“项目化学习设计”……时间被割裂成无数碎块,既无法系统备课,也无法深度反思,教学成为应付式演出。

三、被应试制度与作文批改偷走了

语文教学有一大“吞时黑洞”——作文批改。一篇作文至少要用十分钟,三十个学生就是五小时。而现在一个老师可能教两个班甚至三个班,一个周末就埋在作文堆里。更悲哀的是,这些作文的标准化评分、应试导向,常常压制了老师对学生个性表达的引导。老师明知道一篇文章“有趣但不规范”,却要为了分数改得“规矩但无味”。语文老师既耗时间,又不得不妥协。

四、被过度期待与家长沟通偷走了

语文成绩,是最容易引发家长焦虑的科目之一。语文也是所有家长都觉得自己懂,可以插一脚的学科。所以,大部分家长都盯着语文,甚至指手画脚。理科可以查漏补缺、题海刷分,语文却“无从下手”。于是,老师成了“心理咨询师”“写作教练”“文学推荐人”。有时一个家长的电话,就得花去老师半个小时;微信群里一个“写作素材推荐”,可能就是一晚上的精挑细选。老师在安抚、解释、引导中,耗尽精力,却换不来理解。

五、被自身的责任感偷走了

最关键的是,语文老师的时间,常常是被他们自己的责任心偷走的。真正热爱语文的老师,不愿敷衍备课,不愿草率评语,不愿把学生的表达当成“批阅对象”——他们把每一篇作文当作心灵的邀约,把每一节课当成文学的入口。他们不是不知道节省时间的方法,只是不愿意那样对待语文。

可是,责任感终究需要制度的支撑,需要社会的理解。

当一个老师每天精疲力尽地穿梭于行政任务与家长沟通之间,当他们只有在凌晨才能打开书本,当他们批改作文到眼干手酸却得不到一句认可时——语文教育的根基就悄悄动摇了。

我们常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教师首先需要时间,才能孕育出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从来不是“流水线生产”,它需要静水深流的等待。

请还语文老师一些完整的时间。 请相信:只有老师静下来,学生才能慢下来;只有老师有时间读书、思考、准备,孩子才有机会真正走进语言的世界。

语文,是慢的艺术;教学,是爱的事业。 而爱,需要时间。

叶开按:

这是湖南特级语文教师老齐发给我的几段微信内容,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就合并整理出来,加了几个小标题,并请老齐审稿,做了一遍修改。

各位语文老师对此是什么看法?

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太少了?

有没有觉得根本没时间读书?

你是不是根本没有时间忙专业?更没有时间提高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