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砍10%!大学核减管理岗编制数

2025-05-04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推进机构改革。

据学校介绍,本次改革旨在推进校内二级机构编制数核定工作,初步按照10%比例核减管理岗编制数,将管理岗规模控制在全校岗位总量的20%以内学校不再统一设置科级机构,校内二级单位可根据发展需要自设业务机构(无行政级别),以减少管理层级,适应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要求。

从扩张到瘦身,高校改革的现实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系也随之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刘继安等人曾对全国124所高校在1980年、1992年、2001年和2016年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样本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总数增长了4倍多。

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管理层级繁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

基于时代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和需要,精简内设机构和干部,成为不少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近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与文件,“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在政策指引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批高校纷纷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

海南医科大学近期发文介绍该校3月31日召开的“管理服务机构中层正职岗位校内公开竞聘汇讲”会议,会上校长陈国强表示,“此次竞聘在岗位设置上,以精简管理服务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将26个正职岗位精简至16个”。

西南大学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学校以深化机构设置和职能优化改革为契机,开展中层干部集中调整,机构数量和干部职数进一步精简。

沈阳音乐学院盘点该校2024年十大事件中提到,学校全面整改机构设置、干部职数超配问题,精简处、科级领导职数69个,撤销150个教学和直属机构下设系(教研室)科级建制。

2024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上,校党委书记指出一是减管理机构,二是减管理职能,三是减管理岗人员。

2024年5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校长讲话中提到本次换届工作时间减少、机构数量减少、干部职数减少和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减少。

2023年10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召开机构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校党委书记李言荣在部署会上表示要明确“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通过调整、理顺、规范等办法来提高部门的运转效率、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

湖南工业大学曾发布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通报提到:学校将合理、合规设置学校二级机构及岗位,精简机构,减少干部职数。

陇东学院近年来在优化内部管理架构与资源配置方面展现出了持续的改革动力,已陆续启动了多轮次的内设机构调整举措,2022年年末曾发布通知,决定撤销若干处级单位建制及其相应的正处级领导岗位。

高校精简内设机构和领导干部职数,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内涵式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从局部调整到系统重构的治理挑战

我国高校通过精简机构、压缩干部职数、优化职能配置等举措,着力破解行政化倾向,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路径,也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然而高校内部改革,由于涉及多个机构的存留、人员编制及职位和其责权范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复杂问题,一部分高校在内设管理机构改革面前望而却步,一部分高校的改革则是缺乏深度和大动作,也有不少高校在尝试且认真改革。

还有些高校由于缺乏经验或者习惯于“摸石头过河”,致使相关改革的深层问题尚未触动,出现机构设置的盲目性、权限划分的混乱性、人员配置的随意性等问题。

依据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罗志敏教授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从目前一些高校所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内设机构改革情况来看,有围绕职能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围绕院系的学部制改革,有围绕职能调整的改革,也有围绕业务办理流程的改革。

谈到未来机构改革的方向时,罗志敏教授在与麦可思研究交流时明确指出,高校需在校内实施全面且深入的机构改革,才能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是指机构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细枝末节式改革,而是要进行整体性的改革,要从上至下、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流程进行全面改造;“深入”是指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一定是要刀刃向内,要进行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构的精简和合并。

高校应精心规划内设机构的布局,使之不仅在外在形式上显得“美观得体”,更要在内在功能上实现“实用高效”,即“既好看还顶用”。

当然,不断激发高校各机构的创新和活力,实现高速运转,但相关事项涉较多利益相关者,需要慎之又慎。

从机构精简到治理重构,高校改革正经历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的深层转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实践表明,打破行政化桎梏需直面利益调整的阵痛,既要通过裁撤冗余机构实现“瘦身健体”,更需以职能重塑推动管理效能升级。

正如罗志敏教授所言,改革不能止步于表层机构的加减法,而应着眼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校—院”协同机制。未来,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系统性变革,方能真正释放教学科研活力,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继安,康宁,高众,苏慧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及制度逻辑[J]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0):4-5.

[2]葛信勇,王荣景. 高校内部管理机构改革及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10.

[3]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澎湃新闻网等.

来源丨麦可思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