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因曾用笔名“漱溟”,后以名“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
梁漱溟:我的一生都在主动
梁漱溟先生曾经在中山大学演讲的时候说:自己的一生都是主动的,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是主动去做的。
梁漱溟先生的主动做事风格,跟自己的父亲梁济有很大关系,因为父亲从小就培养他有主见的个性,你看什么路,就走什么路,自主成长。以至于后来梁漱溟先生长大后,经常与父亲争论,当跟父亲发生分歧争论的时候,别人都以为这父子俩是在吵架,其实不是吵架,而是争论,争论辩解当时的政治与时事。
梁漱溟先生8岁那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掠抢,所以,在梁漱溟先生的心里,时刻在担心着国家的命运,经常因为思考宇宙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而整夜睡不着觉。梁漱溟先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写的作文带有特别独立的思考,老师曾经在他的作文批注:语不惊人,死不休。
后来,梁漱溟先生评价自己说:我是问题中的我,是有太多问题逼迫着我,逼得我失眠。
有一天,梁漱溟先生在街上看到一个人力车,拉车的是一位白发老人,车上坐着一位衣冠楚楚的年轻人,而且还不停的催促着老人快点拉车,老人不小心跌倒了,白胡子上面沾满了血。梁漱溟看到这一幕后,落泪了,从此,他立誓:一生不坐人力车。
还有一次,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去偷了几个馒头吃,被警察抓到,狠狠的揍了一顿,看到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梁漱溟先生感到了绝望,就像当时自己的父亲梁济一样:“国性不存,我生何用?”于是,梁漱溟想到了自杀,幸亏被当时的朋友及时救了出来。从此,他把“立国之国性”做为自己的使命。
我生有涯愿无尽
图片摘自微信公众号:百家读书对于这个社会的绝望,梁漱溟先生大概20岁左右的时候,发现佛教,开始信佛,因为他觉得可以在佛经中寻找超脱。从而开始痴迷于研究佛教文化,曾经想去衡山出家为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志。
后来22岁的时候,他把佛教文化和当时的西方物理文明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写出了他的成名作《究元决疑论》,在当时的《东方杂志》发表。当别人夸赞他有学识的时候,梁漱溟先生却说:我没有学问,我只是有主见罢了。
梁漱溟先生的这篇文章《究元决疑论》,后来被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看到,蔡元培读完这篇文章后,就与当时的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商量,聘请梁漱溟来北京大学任教。虽然梁漱溟当时只是初中毕业,但是,蔡元培还是决定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当时梁漱溟先生24岁。
匹夫有志,特立独行.
在梁漱溟教书期间,发现哲学和佛教问题,研究学习的只是极少数人,如果想改变中国社会问题的话,不能用这种办法,哲学表现的太出世了,要入世才能解决问题。
因为当时的军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的土地流失,经济受到破坏,农民处在一种惶恐不安之中,农村的孩子都没有上过学,处理文盲状态。梁漱溟看到这些以后,决定辞去北京大学的教书工作,离开城市,投身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用非暴力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
于是就到了山东、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办学教育,把科学引进农村。因为当时的战争问题,梁漱溟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0年,梁漱溟在河南开办村治学院,可是,刚刚一年不到,就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蒋介石占领河南,学院也没有能够自然办下去,被蒋介石关闭了。
后来,1931年6月,梁漱溟又到山东邹平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直到1937年,爆发抗战争的整整七年时间,梁漱溟都是与农村百姓同吃同住,妻子也因为乡村条件简陋,生孩子的时候因难产而病逝。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下期预告:
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全国,梁漱溟先生被抄家......
对于文革,对于自己顶撞毛泽东,老先生怎么看待?
敬请关注下期推送,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