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各位家长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和是平等的吗?

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说:“当然,我把拥有的一切都给了孩子”。

那么,我再问各位家长几个问题: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蔬菜,你还会让他吃吗?如果孩子想当个厨师,或者是你认为不体面的职业你会支持他吗?如果孩子拒绝你安排好的事情,你会强迫他去做吗?

幼儿时期,孩子不想吃太多家庭平等对待孩子,我们不硬塞他吃,这是平等;时期,他有更多自己的想法,那些脾气意见很多不合理,我们给与他一些权利,参与制定规则,一起遵守,这是平等;青年时期,他有了自己的目标与梦想,尊重他的梦想与选择,这是平等。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通常将定义为“成人对儿童的影响与教育”,儿童处于从属地位,被教育地位,教育方式以支配控制为主。大部分家庭,根本做不到和孩子平等。

以爱的名义控制孩

“这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其实是悖论,有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来掌控孩子的一切,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来生活。殊不知,父母这样的方式不仅疏远了和孩子间的关系,更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近日,四川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五年考公后没有上岸,接连受到失败的打击后被医生确诊精神分裂症。

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找到一份在他们看来理想的工作过上舒心的生活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爱变成了一种控制孩子的“枷锁”,这种“爱”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跳出以往那种狭隘地“爱孩子”的思维定势,当你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先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为他好,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吗?

家长的意志不能代表孩子的意志,有时候他们所谓的“好”,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只是家长习惯于让孩子按照自己意愿行事家庭教育平等对待孩子家庭教育平等对待孩子,作为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为你好”,不要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替孩子安排事物,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有决定事情的自由权,其实对于很多事情,在孩子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判断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多的去干涉他们的决定,只有当面对孩子错误的做法时,及时引导纠正就可以了。

父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才能彻底摆脱“控制孩子”的魔咒,让孩子获得自由成长的空间。

02

他是我的孩子我就可以随便打他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家长的地位高于孩子,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犯错误时,讲道理、劝阻等相对平和的方法逐一失效时,很多家长就会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快速制止孩子的错误。

前几天我独自一人带4岁的儿子去饭店吃饭,吃饭结束后儿子没有等我自己跑出了饭店,我连忙追了出去并重重的踹了儿子一脚,回到家以后看到儿子被踢的地方青紫一片又十分自责。

有许多家长是否像我一样,对待孩子根本不会考虑温和的方式,急眼了就是非打即骂,冲孩子发完脾气又十分自责,自责完下次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是真的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吗?不是的,对待外人,我是和蔼可亲的。只有对待孩子的时候,我会情绪失控。为什么?因为在我潜意识里认为我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对待孩子情绪失控,我不会立刻付出什么代价,这导致了我的无法自控。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会反驳,“我好好跟孩子讲道理他不听,打一顿立刻就好了”。

但是你要知道,打孩子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这个效果只是暂时的,因为孩子是为了不挨揍才不得不屈服,是大脑趋利避害的本能。

英国作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中曾多次直接指出:打孩子,只是父母逞一时之快,逃避父母本该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责任而已。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和我们是平等的,如果你不能动手打别人,同样不能动手打孩子。其次,尊重孩子是一个弱小的保护对象,如果他足够大可以随时还手,你还会打他吗?“打孩子”反应出的是,父母的教育无能,不愿意付出耐心和精力,借着自己身体上的优势图省事,对孩子以强凌弱。

教育孩子就是要为计深远,不打不骂不代表不管教,教育孩子也需要必要的管教和惩戒,就像成长道路上的指向标。在每次他们走错路时,给予提醒纠正并让他们知道错的代价,如此一来,孩子的认知和规则意识便会慢慢形成。

03

他是我的孩子,也是他自己

许多父母,生了孩子以后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给孩子报多个兴趣班;认为某个行业不错,强行篡改孩子志愿;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做到,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提线木偶。

英国诗人纪伯伦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虽然是我们父母生的,但他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父母的一个工具。父母要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1.不能让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并不拥有掌控孩子人生的权利。所以,不要再把自己的意愿过多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承当自己梦想的延续体,而是应该要学着做一个能学会适当放手的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允许孩子过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2.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著名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一书提到:“专注的倾听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人的最高赞许。多去关注孩子的想法,多听孩子说,比如有时候会让孩子去分享一下他觉得比较有趣的一些事情,在他分享的过程中呢,可能有一些大人认为比较好笑幼稚的行为。我们千万不要去嘲笑他,或者粗暴地打断他。我们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站到和他一样的角度去认真倾听和理解他说的事情。

3.对孩子说对不起很重要

父母做错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勇敢地去跟孩子去做一个道歉。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大人,应该抱有作为成人的权威感,耻于像孩子道歉,有时候就糊弄糊弄就过去了,但其实这样是错误的。道歉是一种尊重,是用行动和语言告诉孩子,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情绪,理解了他们的感受,愿意给他们正确的回应。孩子的心最简单透明,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让委屈的孩子破涕为笑,因为那句“对不起”里,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爱。

结语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