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2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第二课时)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2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第二课时),供大家参阅。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

  一节语文课我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由于课文讲述的内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而且篇幅较长,所以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

  首先我主要训练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给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读完后,我先不急着交流,先了解一下他们通过朗读,有没有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了好多问题,如“嘎羧要离家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接着再进行交流。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

  第二、重视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就这个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说话训练:1、“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2、嘎羧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这块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交流道:“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鲜血的伤心之地。”3、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声中尼认为它也许在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他的战友;也许它在告诉战友他要去陪伴它们了;也许是对曾经的敌人发出仇恨的声音。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没有来得及读写结合,学生被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实在可惜。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皮战甲”、“重回战场”、“自掘坟墓”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立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如“威风凛凛、炯炯有神、浴血拼搏、排山倒海、震耳欲聋”,学会快速浏览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上课前,先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课堂上,通过理解什么叫战象导入课题,引导读题展开质疑,这一设计意图是想摸索学生内心对课题的理解,对课文会产生怎样的悬念。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效果很好,让学生学会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兴趣上来了,紧接着导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词,在生字词教学这一环,是采取检查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一课时我安排的教学重点体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掌握主要内容,并学会复述故事。当我把阅读要求“课文写了关于战象嘎羧的哪些事情?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展示,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在阅读巡视中,发现学生面有难色,寻聊中,学生暗示用四字短语概括有点难。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紧接着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我都进行巡查,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最后汇报交流归纳出“英雄垂暮”、“重皮战甲”、“重回战场”、“自掘坟墓”四个感人的片段。我顺水推舟导出“讲故事”的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学生兴趣特浓,表现欲望很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训练了。在交流读书感悟完成练习:我心中的“战象”,这是一头()的战象,因为它()。这一口语交际的练习,我感觉有点不到位。也许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战象的情感品读不深,只能局限在老师的点拨感悟出品格。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3

  后一头战象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而这节课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收获到了学生的勤学善思。在课后习题中有一项,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以往每每走到这一项时,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没有来得及读写结合,学生被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实在可惜。

  最后在结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填空题给学生们填,嘎羧是一头——的战象,是因为——。让学生自己回忆在她们心中的嘎羧是什么样的?升华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嘎羧的形象。有的学生填善良,有的填勇敢,有的填忠诚,等等,通过这一填空,学生的积极性得意提高。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教的可以说令自己满意了,但是还是不能骄傲的,以后继续努力。以求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4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我们班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边用心倾听一边用心感受,看看那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这样理清文章的脉络之后,然后再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那个情节当中的那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这样直扑重点段,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繁琐的讲解,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最后学生在充分感悟下,再回归课文整体,体会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回顾本次教学,由于课文内容与孩子现在生活的环境差距太远,没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填补教材的空白,就成了我教学本课的“杀手锏”。

  在学习第一个情节“重披象鞍”时,我先让孩子找到最感动的.语句试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他们感情深厚?继而感受26年未见得朋友,嘎羧还记得象鞍的样子吗?当他26年后“重逢老朋友”时他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紧紧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嘎羧的内心,感受嘎羧的深情,感受嘎羧的激动,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已经能够让你感受到嘎羧的真情!

  学习第二个情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第十四自然段学习。采用分句重现情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血第一句时我紧紧抓住嘎羧“久久凝望”,想象嘎羧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到底望到了什么?(浴血搏杀的场景,并肩战斗的战友······)第二句中“亲了又亲”龟型礁石,想象在这块礁石上留下了嘎羧怎样珍贵的记忆?从震耳欲聋的“吼声”中,想象你听出了什么?学习第三句时,我将原文中和文中前面描写垂暮的嘎羧和此时充满战斗激情的嘎羧进行对比教学,对比朗读,层层推进,一下子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学第三个情节时,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思考此时嘎羧的内心活动,他会怎么想?会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嘎羧的忠诚和善良。

  最后回归整体,师生再次入情入境的从头到尾的朗读研读的重点语句,感悟此时嘎羧不再是一头战象,而是一位“英雄”,因为它是如此的重情重义!

  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5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我只板书“战象”二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什么是战象。从课文中哪可以看出这是最后一头战象。在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四、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 如: “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就这个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说话训练: 1 、 “ 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 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 “ 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 ”2 、嘎羧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这块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交流道:“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鲜血的伤心之地。” 3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声中尼认为它也许在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他的战友;也许它在告诉战友他要去陪伴它们了;也许是对曾经的敌人发出仇恨的声音。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 “ 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 ” 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6

  本学期,杨主任对六年级特别关爱,亲自走进课堂,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们六年级老师倍受鼓舞!于是我也早早地备好课,准备真实地开放自己的课堂迎接主任的到来。

  于是我顺应教学进度,选择了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它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第二个课时学习时,我主要训练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快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写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做了哪几件事情?(即: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返战场、庄严归去)然后引导学生从这几件事情中感受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展开教学。学生很快说出嘎羧的“英勇、善良、忠诚”等特点。

  为了避免跟别人的雷同,我特意从四件事情中去具体感受战象的'形象。通过抓文中的重点词句,我带着学生细致地感受着嘎羧对象鞍,对战友的怀念,告别时对村民的不舍与感激,见到夕日的战场时的那份激动与悲伤……课中我很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当看到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由于理解到位,所以读书时,能入情,我陶醉在他们的读书声中。这节课很多平时不发言的孩子都举手了,因此我并没有因赶着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带而过。当我知道自己的设计无法完成时,我并没有慌张,也没有舍弃某个环节,因为我知道我设计的内容需要我的孩子消化吸收。至于后面课没上完,别人怎么评价,那是他的事情。我这堂课没上完,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无需为了所谓的完美匆忙了结!这就是我的真实课堂!

  当然,这堂课中,有许多不足。如果反馈时语言简练些,课堂还紧促些,我想我和孩子的收获会更多!继续加油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是我的教学目标。

  一、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他们的体会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不把文章肢解得零碎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上课前我欣赏了教参后的视频教学,又仔细阅读了黄老师设计的导学案,觉得设计过细,我决定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以“这是一头的战象,因为。”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然后专注抓“重披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三个感人的片段,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小组合作交流“从中找出最让你震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体会。”给小组足够的时间去交流,体会。在安排汇报时则克服了我上次比赛时的.问题,让小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汇报。

  二、走进嘎羧

  文中的嘎嗦有灵性、重感情,俨然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我想只能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品读、感悟,反复揣摩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大胆的联想,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当学习“重披象鞍”这一部分时,学生抓住了“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我则及时追问,引导学生反复地揣摩:摩挲的动作?为什么久久的?泪光闪闪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及时追问中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表达训练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在交流时,展示的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我只是在他们准备结束这个话题时进行了追问,强化了多数同学的内心体验。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点拨学生读好嘎羧回到战场时,震耳欲聋、撕心裂肺的呼唤“欧——欧”时有学生笑场,应该及时调整,让小组合作从文本中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反复地、单一地读!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8

  我前段时间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教完后感受颇深。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结合平时的学习,谈一点浅薄的看法。这节课的设计,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变求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语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来不及半点急躁和武断。在备课时,同事们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当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时,怎能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宁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鲜明的风格,语文教师的魅力来源于个人的独特风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剑,包括自己的学生,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没有和学生铺垫过,只在徐老师第一课讲过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复习。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时过关,终将对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想要真发展,真得有胆量。一次真实的洗礼,胜过千次万次的虚荣。

  3、要关注:

  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如果你教的学生没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学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设计一节课要把它当成设计学生的人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将无限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0

  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我鼓足勇气,决定承担年级集体备课交流课的教学。在充分征求,采纳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下。我博采众长,经过认真研读教材,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刘畅老师的“阅读教学‘激情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挖掘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嘎羧重情重义的人性美,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给学生一写法,即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给课文定好位,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

  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1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

  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的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在教学“凭吊战场”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2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抓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学习作者具体、细致地表达方法。

  采用什么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呢?这是我特别头疼的问题。因为根据我班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用两课时学懂20xx字的课文,再带一篇很长的文章,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了体现“以文带文”课型的特点。我决定改变之前的想法,不求面面俱到,不做过多的分析。学会取舍,让语文课堂简单直接。

  一、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他们的体会上升到一个高度而又不把文章肢解得零碎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上课前我欣赏了几位老师的导学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情况。决定采取“直奔中心”法,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然后重点抓“重披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三个感人的片段,让学生从中找出最感动的句段,说说体会,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嘎羧丰富的情感。

  二、走进嘎羧

  文中的嘎嗦有灵性、重感情,俨然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我想只能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品读、感悟,反复揣摩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大胆地联想,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如学习“重披象鞍”这一部分时,让学生抓住了“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带着感悟,读出感动。在学习嘎羧“再回战场”这部分时,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我并没有通过讲解让他们体会,而是让他们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吼声的词语,在音乐的带动下,引导他们激情地朗读、想象、感悟。真正走进嘎羧的内心,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小组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互动,没留时间交流。学生的交流过于牵制,只是想着“走教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等。这次尝试让我体会到:只有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遗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