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树木,珍爱城市文化特色,重视城市人文建设的情感。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仔细体会文章用比喻、拟人、反衬等写作手法抒发思想感情,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城市文化的教育。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自读自悟、标写批注、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达到轻松地学习氛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体验和升华内化。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描写精彩的片段。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究、质疑批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树是“城市的标识”,读中感悟、交流发现、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城市文化,自觉保护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城市的“同”与树的“异”, 分析感悟树是“城市的标识”的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自主预习清单。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观看一组《大美鄠邑》图片,请大家注意观察户县都有哪些特色文化,如果让你推荐户县的标志,你会选哪个?学生观看富含户县文化气息的图片,然后作答。
(预设汇报:钟楼,重阳宫,农民画,户太八号葡萄等等)
你们的众说纷纭,到底哪个更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女作家张抗抗的《城市的标志》,学完课文你就能明确用什么作为户县的标志更合适。
设计意图:课前设疑,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促进理解“城市标志”的内涵。
(二)课前预习检测:
1、作者资料简介。(学生简要介绍,课件重点补充作者的作品风格)
【作者简介】张抗抗,当代女作家。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2年发表作品, 1988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人录”。1998年获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代表作有《爱的权利》、《分界线》、《橄榄》等。她的作品中不仅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还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2、补充词语。(课件先打出补充提示,指明学生回答后补充完整内容)
茫然(无)(措),(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芸)(芸)众生,忠心(耿)(耿),(婀)(娜)苗条
千姿(百)(态),各具(风)(韵),(似)(曾)相识
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描述了现代化城市严重雷同的现象,进而列举了树才是各个不同城市的唯一标志,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三)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称树是“城市的标识”。
2、体会树作为“城市的标志”的内涵;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3、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珍惜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感情。
1、 独辟蹊径,梳理内容:
(1)课件提示独学要求,完成自主探究后交流。
【自主探究提示】默读课文,解决以下疑惑:
(1)用笔在文中标画城市的“同”;
(2)罗列城市中树的“异”,并填写表格(课前预习时发放);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3) 大胆质疑,求助帮扶。(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5分钟内完成)
(2)指明学生汇报“雷同”现象,对照表格中城市树的“异”。
预设补充:城市本该各具风韵,然而快速的现代化城市进程却使得城市之间“似曾相识”“大同小异”,雷同现象大到建筑住房,小到生活垃圾。
师:只有各个城市的树如同旗帜和火炬般标志着各自特有的气质。学生齐读14自然段,然后一起来欣赏不同城市树的神韵。
(3)重点品析描写杭州,北京的段落。(课件出示相关城市树的图片,学生欣赏感受各种树的不同特点)
A不失时机点拨,因为作者是杭州人,所以杭州文章的第一个描写对象
B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注意作者的用词,老师范读,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