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基本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和“_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________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____________”。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2.地位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________________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本原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____”。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_、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孔子的学说
1.山东曲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却受到冷遇,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a.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b.不关心民生问题
c.拒绝社会改革
d.不能满足统治者要求
3.在党的xx大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4.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这里的“道德原则”主要是指()
a.孔子的“礼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学思想
5.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知识点二老子的思想
8.人们常常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子的()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d.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孔子与老子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知识清单
一、1.(1)①仁者爱人正名②为政以德(3)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2.(1)社会变革(2)汉代大一统
二、1.(1)①道(2)无为而治2.伦理学思维方式
对点训练
1.c[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2.d[结合史实分析各项,孔子重视探讨社会实际问题,也关心民生,a、b两项不符合史实;孔子不排除在礼治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c项说法不正确;结合历史背景看,d项符合题意。]
3.b[“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4.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孔子的“仁”思想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冲突减少。]
5.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孔子与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