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产生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因此,减少师源性伤害的措施应该兼顾内外双方面因素。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而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均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行为会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揭示了教师的期待、认同、赞许等积极心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而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因此,揭示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很有必要。
一、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念
教师因素成为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点,突出表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陈远东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各种心理疾病;马雪玉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于晨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这种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顾玲玲认为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综合起来,他们都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正是由于师源性学生心理伤害的表现经常是隐性的,才使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易被大家忽视,殊不知,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
二、师源性因素的表现
对于师源性因素的表现,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刘雪苏按引起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性质把师源性伤害事件分为:适合法律调节的事件:如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害、恶意殴打等,这些事故的起因没有基于任何教育目的、教育期望,没有任何属于教育活动的行为特征,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侵害。适合道德诉求的事件:如挖苦、讥讽甚至当众羞辱学生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行为。适合专业诉求的事件:如体罚学生,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等,这些除了归因于教师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不高,更重要的一个归因是教师在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存在着“技术性”问题。在师道尊严的教育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时期屡试不爽的教育手段已相去甚远的今天,有些老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仍只凭传统型、便利性和功利性,而很少考虑自己的选择有什么价值缺失或者道德冲突。刘雪苏还指出大多数师源性伤害事件都是三者的混合物,师源性伤害的根源在于教师的道德问题,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程赞红通过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教师会引起师源性伤害的不良行为包括: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语言不文明,骂人打人、恐吓学生、不信任怀疑学生,侵犯学生的隐私、讽刺贬低学生、以成绩的好坏评定学生、拖课,抢占自修课等。
徐俊华指出师源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社会化,即从学校秩序和管理角度追求至善至美,苛求学生,挫伤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充满无助感,挫败感和负罪感。冷漠,对学生不闻不问。指责,对做错事情的学生采取指责批评的负强化手段,习惯用“总是”“从来”等过度概括性字眼,可能给学生带来持久的负性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威胁,对学生动不动就采取“告诉家长”“把你开除”等威胁性字眼,会造成学生的对抗情绪。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这种非人道行为会使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报复性反应,或导致厌学逃学。心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其人格,伤害其感情,如:谩骂,讽刺,嘲弄,隔离等。心罚比体罚危害更大,更持久,易使学生形成“退缩性人格”或“爆发性人格”,要么不敢与人交流,要么更暴躁,更具攻击性。侵犯隐私,教师对学生的书包、日记、信件,手机电话短信和QQ进行监控,甚至作为谈资,有意无意透漏出来,给学生心理造成沉重负担。
三、师源性因素形成的原因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做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针对该问题的理论探讨已经日益增多,综合各家之说,形成“师源性心理障碍”原因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可以从“教师本身”和“教育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1)错误的教育观念,以体罚为主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等级化,在师生关系中,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是弱势群体。“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郎”的观念还在影响着部分教师,他们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据对“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的问题调查表明,“教师批评或体罚”的选中率(30.8%)位居第一,学生经常和偶尔有被教师惩罚的比率在30%以上,况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有更多地受惩罚的经历,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惩罚。在应试教育中,差生成了教师讽刺的对象,部分好学生在受宠环境下成长,心理也向畸形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重现象轻本质。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上产生偏差,经常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混淆,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控制,如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的行为;重现象轻本质,致使学生的心病无法得到心药医治,心理问题更严重了。
二三四教育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教师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对成绩不佳的学生缺乏关爱和支持,容易使他们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没有地位。这可能导致他们变得孤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约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可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教...
师源性心理障碍现象及其危害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危害不容小觑,它的隐性影响可能长期存在,从学生的自卑、恐惧到逃避学习,从离家出走到过早涉足社会,甚至可能导致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风险。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更为人性化和理解的态度来引导他们,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师源性心理伤害名词解释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该病症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由于当前各种心理疾病日趋多,心理健康教育要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让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
教育学中师源性是什么意思?
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来自教师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作为一种持续的、平衡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可否把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简要概括为三点:一是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二...
班主任如何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教育有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运用宣泄、替代、遗忘等形式。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
对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对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如下:1、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逆反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自满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压抑心理、等。(4)人际交流障碍。如早恋心理、...
假如我是一名班主任,应该如何解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
教师的职业困惑
这所说的就是师源性的心理疾病。比如“请你起来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还没准备好”。老师不应该点名问问题,而应该问“有没有谁愿意回答”。欧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尊严有没有受到冒犯。没有办法建立和维持自己的自信。 教师的职业困惑三、合情理、有实效的沟通技巧。
班主任如何识别与处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社交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进行详尽地分析。5、 班主任一级预防辅导技巧:教会了班主任一些简单实效的辅导技巧:如保密原则;积极倾听与表达同感;真诚;自我暴露 最后沙老师提出了一些工作经验与班主任老师共勉:我们在工作中,如果教育方式和用语不当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引发师源性的心理问题。
Copyright © 2019- how234.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