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读后感(收藏九篇)。
根据您提出的需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孤独者读后感”,读作者写的作品,仿佛在与伟人对话。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该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请将本页添加到书签夹随时随地阅读!
孤独者读后感 篇1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
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
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孤独者读后感 篇2
一个不幸者的幸福
为什么一个不幸的人会感到幸福?这个题目确是会让人匪夷所思了,要是我自己看到也感到十分矛盾。但是这就是我看过《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对卢梭生活的感叹。
当一个人青年时经历漂泊历险后名声鹊起成为了巴黎的名人,哲学界的红人却突然跌落谷底,依然小心别人的**,四处逃窜着生活,那是何等痛苦。身在浮华的巴黎上流中备受宠爱后却一瞬之间受人唾弃,被世界抛弃,心灵是何等万念俱灰。卢梭是不幸的。
但这一本书却证明了他的幸福。他面对他人的**时的挣扎,心灵的痛苦与脆弱,绝望的呼唤展现在我眼前后内心却完全归于平静,是何等让人敬佩,又是何等不可思议。在世上无求无畏,在深渊之底清净自在,又是何等难得。
我不知道当我面对这个时我会做什么。或许努力为自己辩白,或许低头认输,从此一蹶不振,但我绝不会无求无畏地去享受生活。卢梭不由得让我去敬佩。
他在街道上漫步,他在思考讲真话与撒谎,他在回忆圣皮埃尔岛的欢乐,他用一些小钱形成慷慨之举从而得到内心的满足。他总在思考回忆曾经的欢乐,也总是在忘却他人的**。他说他一生中不同的令他产生短暂的幸福时刻却没有留下感到亲切永恒的美好记忆,相反,他一生中各种不幸却使他充满甜蜜,感人的情感。
在生活的底层,你只能记住美好的过去,忘记痛苦,不担心别人的眼睛,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他的处境就好像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便不再害怕任何事情一样,乐得清闲,乐得自在。经历了这么多挫折,我知道他有点可怜。
确实,他是不幸的,但是友人网好生羡慕,无求无畏地生活是何等自由。在人世上生活的我们都免不了因为他人的看法而令自己被束缚,不能完全随心所欲,总是害怕被他人嘲笑讽刺,所以胁迫自己要变强。总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而伪装自己,为每个人眼中的幸福付出巨大的代价,最后拥有却不会幸福。
不在为了大家所认同的生活而生活,随着自己的心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听天由命,所以心境怡适,悠闲自在。
他的仇恨呢?他被冤枉后的申辩呢?他与命运的周旋斗争呢?
他放弃了!在经历**,世人唾弃,教会与**仇视报复,各个国家的通缉后逃亡的生活后,他放弃反抗了。失望吗?
无奈吗?不,他是不在乎了。他决定与自己的思想孤独的生活了。
在他被蒙受这么大地屈辱后,在不停地逃亡后,他不再仅仅为了让世人明白他的清白而活了,他只是回到了纯净的自我思想自我回忆中。好伟大的做法,就好像是看破一切的隐士一样,不再过问过往,只追求此时此刻的思想感受,潇洒地放下一切,就像一个侠士一般洒脱。而我这个凡夫俗子除了感叹还能怎样呢?
我们面对不公正仍然平静吗?我们面对被**会泰然对待不在乎吗?会经历一切后说放下就会放下吗?
恐怕这些总会给我们带来麻烦。让我们整天生气,抱怨一切!但是卢梭做到了。这就是苦难之后的幸福。
没有在深渊中挣扎,而是在深渊中找一片净土,那是可以让自己思考回忆,让想象飞翔,让思维展翅的地方。
深渊中的不幸真的是不幸吗?卢梭不就是个反例。在面对各种不幸,仿佛世上没有一处可以接纳他的地方的困境时,他却放弃了仇恨,回归到真正的自我,不用再追逐他人而活,不用再为了短暂的风光而费尽苦心,在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生活中,投入大自然中,寻找真正的乐趣,无求无欲的享受,在乎此时此刻的幸福。
这一切都是他不幸一生后得到的幸福。虽然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心里却无比的平和。放开时间,掌握现在,生活在一个只感觉自己存在的世界里。
每一个不幸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幸福,让我们一辈子全力以赴!
孤独者读后感 篇3
魏连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的行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用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哀,无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这样的人,是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对别人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彻底地绝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东又脏又丑的孩子时,他的眼里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在他看来,孩子是天真的,是没有大人身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而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至愿意去干“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一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一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一个在别人眼里是前途无量的职位。但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死了,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活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风光的背后有着无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殳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却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灵上和生活中的孤独者,世人眼中的异类。后来很多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过上世人眼里的“上层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仍旧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连殳一样,他用今天买进,明天卖出,弄破来表达他的不满,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脱了,让他显得十分的平静,用含着冰冷的微笑,来嘲笑自己,嘲笑这个社会。
但鲁迅先生并不是绝望的。文章的结尾用“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s说明他还是感觉到有些希望的。
孤独者读后感 篇4
人难免孤独的。我一直认为孤独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时间和时代的前列,一览众山小,感到了孤独;有的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遗弃,也感到了无望的孤独。 在众人认为连殳被社会杀死了的时候,我反思。 时代环境固然恶劣,难免有人彷徨,但觉不至于死啊!连殳是被自己的无望杀死了,许多时候,许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时代前列,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够坚强。当他放弃了自己的操守和坚持,为五斗米折腰时,内心是痛苦的,一种绝望的痛苦,连对自己的身体都不再爱惜。
然而,为什么要绝望呢?历史的车轮会因你的绝望而停顿么?有几个可以称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后没有伤心故事?成功的背后支撑的甚至是屈辱啊! 这或许有些让人感到冷。我是极其厌恶自杀的人的,连死的心都有,为什么没有活的勇气?宁可满怀信心战斗而死,也不要无望悲哀而亡。 我想,鸿鹄总是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飞时,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孤独者读后感 篇5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一无所知。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所以他不得不让自己对周围的人如此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
所以我找了一些卢梭的资料。他遭受如此**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根据当时法国的习俗,一本书出版前必须由一些名人传阅。
《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端,被法国法庭列为**。起初,卢梭并不在意外界的传言,但**最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
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会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在幻想中行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是充满于整本书的情绪。对于人们的背弃与诬陷无法做出反抗,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正是因为人们的离弃,他被推入了一个非常孤独的世界,所以他可以深入、清醒、纯粹地思考并记录下来。
其中,他谈到了自己对真诚和谎言的理解。他说:“为一己私利撒谎,那是诈骗;为他人之利而撒谎,那是舞弊;为了害人而撒谎,那是诽谤。
这三类是恶劣的‘撒谎’。但如果“说假话”不为了谁的利益,不为了偏向谁,那就算不上撒谎,只能说是虚构。”对于真诚与撒谎,我从未深刻的思考过,他对“撒谎”做出的定义也是我不曾遇到的。
在我看来真诚便是待人接物都付出自己真实的感情。而对于说谎-在我们的生活中,说谎似乎是最正常的事情。卢梭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严格。他讨厌撒谎。他可以对人毫无感情地说
我的一生只撒过两个谎。虽然我说谎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别人或谋取任何利益,但与卢梭相比,他的人生态度是我力所不及的。我不认为我能像卢梭那样撒谎,但至少我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诚的人。
对于善良行为,卢梭有他的思考。他说:“做善事是使人的内心获得最真实幸福的一个途径。
但只有当我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好事,我才能感到幸福。”当我们本来出于自愿所做的善事,到头来却成为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时,这种“义务”就成了一种负担、一副枷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感到幸福呢?
谁还会愿意去做善事呢?我们不应该屈从于别人的要求,而应该凭自己的意志去行善。
卢梭是个热爱自然的人。当他被推入一个孤独的时界时,他开始沉迷于对自然植物的研究。他对植物的研究当然不会同于大部分植物学家对植物的研究。
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研究是为着植物的功能和药效,对他们无益的他们是不会去研究的;卢梭研究植物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他对植物的热爱与植物所能做的事无关。他是一个情感主义者,不喜欢任何功利的东西。他在书中说到:
虽然大自然不会说谎,但它什么也不能告诉我们;人们说谎,但他们发现并证明了很多事情。我反复读了这句话好几遍。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对于所有事物,自然界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功能,我们“聪明”的人类自己开发了许多自然界的资源,却独独丢掉了自然界给我们的纯粹与本真。再也体会不到自然本身的美。人们总是在寻求与自己切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的事物,卢梭却恰恰相反——任何事物事物,如果让他感到它对他有用便会立刻让他感到乏味。
卢梭对精神和情感的追求,对物质和功利的漠视,使我非常佩服他。现在我们环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可即便不能如他那般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也不允许自己沉迷于物质享受,我向往质朴简单的生活。
对于逆境,卢梭说:“我有过相对短暂的顺境,但它们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美好的回忆 。相反,当我正处于人生的贫困和逆境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情感。
”的确,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我们忙于去享受世态人情通常无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繁荣给我们带来了表面的幸福感,大多数人对此感到满意。但当回忆起,却发现这顺境并未带给你什么深刻的美好回忆。
如一段空白的卡带。逆境或许会使我们的肉体得不到享受,却能让我们真切的触碰到自己的心灵,获得情感上的快感。这种深深的幸福感是别人无法控制的。
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饱满的。“有人说:逆境时最好的老师。
但是,老师的学费太高,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少,这不值得损失。”这也是书里的一段话,较之前面所引用的那段,似是表达了对逆境完全相反的情感。也许是翻译,但我更愿意认为卢梭自己应该表达出来。
有谁是真正想要让自己一直处于逆境之中呢?即使逆境能让我们在心灵和思想上得到沉淀。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在逆境中生活。
书的最后一章是关于卢梭的沃伦夫人和他们的爱情。他说,沃伦太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任何人来说,遇到一个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拥有一份纯粹的自由之爱,你也很幸运。
至少,卢梭一生中有过这两种幸福。卢梭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失宠于古罗马皇帝苇斯巴芗,解甲归田、安度余年的禁军统领所说的:“我在世上待了七十年,却只活了七年。
”有些时光短暂却弥足珍贵。卢梭和他的妻子沃伦没有走到尽头。他们分享的时光是一段永远无法忘怀的快乐回忆。
书中也有一句话:任何东西,只要是你想要的,都可以轻易地捡起来。这句话我特别喜欢。
或许并不如他所说“顺手拈来”那般简单,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对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努力去付出。即使你付钱,也可能得不到。谁知道呢?
孤独者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孤独者》这篇文章,孤独者写了主人公魏连殳的对剧。从文章的一开始他就不被别人所理解,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研,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这是行为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可是我们才能从这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主人公魏连殳的精神。
其实在文章的一开始主人公魏连殳心中对这个世界还是有些热爱与留恋的。虽然他知道像他这样的人必定不被别人所理解,但他仍然热爱着合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如,和小孩子们一块儿玩耍,喜欢发表文章,喜欢看些书……可到后来他这样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在他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之后,主人公魏连殳看似在活着,其实内心早已死亡,早已麻木,只剩一个没有灵魂的残缺的躯壳了。一开始是联系“我”去做抄写的工作,后来又求过许多人。最终他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去躬行自己之前所憎恶,所痛心的一切事物。魏连殳一点一点被迫的成为了人人所称赞,所羡慕的杜师长的顾问,每月的薪水也不知道翻了几倍。可魏连殳并不快乐,从他每日流水似的花钱就能看出来。以至于最后葬礼都没有花大价钱,葬礼也是只有零星几个人。孤孤单单的去了。也正好契合了题目――孤独者。
我从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魏连殳看到了当时时代的缩影,以及当时五四运动中千千万万个热血奋斗,想要推翻封建礼教的青年们。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惧权威,有错就要指出来!
孤独者读后感 篇7
今天忙忙碌碌过了一天,到现在才闲下来,猛然想起原来还有一件事没有做,就是每天的文章。虽然现在已经是晚上10点,但也不能因此而中断一天的写作。
尼克胡哲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世界上从来没有不会做的事情,当你失去了所有的依靠,你就什么都会做了。”毋庸置疑,尼克胡哲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当然他说的话都是箴言。然而,成功人士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被市场打造出来的产物,尤其是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成功人士!我最喜欢的作家蒋方舟,在《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里面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做《腿》,写的是一个缺了腿的残疾人,原本跟他的妻子过着清贫的生活,生活日益潦倒。在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策划公司的业务员,免费把他打造成为一个励志的成功人士,从此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他的成功语录“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成为的大众的励志话语!然而,当他享受这种奢华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贫苦人家,做事变得越来越高调。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这个残疾的成功人士,就死于爱他的妻子手上,实在是讽刺啊!
跟这篇文章相通的,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孤独者》,文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另类的人,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他的另类,所以跟社会的差距越来越远,所以他是不受欢迎的人,甚至工作也丢掉。当他的生活窘迫到底线的时候,他不得不向命运妥协,这时忽然出现了转机,当他把使命忘掉的时候,就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并沉醉于其中,这时多么大的讽刺啊!但鲁迅式的结局,也不会让你大团圆的!魏连殳在享受奢华的过程中,身体严重透支而死。我想要说的是,在他的肉体死亡之前,其实精神早就先一步死去了,所以魏连殳的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在对魏连殳的描述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是一个另类的人,就是跟当今主流的培训学习的平台格格不入!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人们都“一切向钱看”,哪有像我这么奇葩的人,还这么认真的在群里分享实实在在的干货,还要拿起枪头,对着那些“成功人士”,数落他们的不是,这不就很明显的得罪了一大堆的既得利益者,和那些相信他们的吃瓜群众吗?我这一举动,无形中就在侵蚀他们所谓的利益,摔破了他们的饭碗,所以对我恨之入骨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很多人都在关心,我到底如何去盈利?说实在的,我心里真的没底,既然选择了孤独的路,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担当,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得认了。
回想在这两年多以来,劝我做他们的项目的人多不胜数,甚至还说可以在不影响我运营三味书屋的时候,同时进行。还有不少人,在质疑我到底靠什么来生存,做培训没有一些实体的事情,能支撑下去吗?我的答案是――走一步算一步!只要我能活下去,我相信事情到了最谷底,无法再糟糕的情况下,无论怎么走都是向上的、进步的。在《孤独者》中,魏连殳选择妥协,最终投靠了成功人士,当然得到了全方位的成功;然而,这个成功的魏连殳,已经不是当年坚持主见的魏连殳,因为那个思想早已经死亡了。所以,我要从中吸取教训,哪怕揭不开锅,也不能妥协,坚持,坚持,再坚持……
孤独者读后感 篇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提倡个人主义,主张有个性,个性成为一种时尚。一件东西一旦流行起来,很快就会被污染、搞笑、解构和垃圾。一些无聊的人便自称孤独。
然而,无聊、孤独和孤独是三种不同的情绪。无聊是想消散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欲望。它寻求娱乐。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
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所以,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明白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明白,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寂寞的魏连一个子不高,甚至有点瘦,但他有这样的质感,像一座塔,黑色,这样的形象。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
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不管他为什么哭,他都发自内心地哭。他真想哭。
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当然,鲁迅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塑造一个真正的行走江湖的人。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
事实上,鲁迅作品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先知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
因为首先,我们不知道谁是先行者。被证明是先行者的人在那个时候常常被认为是病态和疯狂的。“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
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
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绝望中挣扎的形象,正是鲁迅一直描述的清醒的孤独者形象。我想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和精神的反映。这个清醒者应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好处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杯具性的情境。
对于孤独的人,他永远无法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择在沉默中死去。这也可能反映出鲁迅内心的一些矛盾,一些前进的道路,自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杯具命运的洞察。
这些都显示了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孤独、绝望、反抗、杯感等心理状态以及显示状况的充分意识。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然而,让人伤心的不仅是震惊,更是现在被人们抛弃了!与其说这是个人的悲哀,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陈丹青对传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
“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传承,而且被空前成功的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诚然,这是一种悲哀。但是,要“望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期望”。“说到期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期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个人自我的完善,不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者”,到达精神的自觉,不就是国民性改造最大的功绩么?这或许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传承。
孤独者读后感 篇9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
“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
《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