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通阳法
通阳是针对寒湿郁遏、痰瘀阻滞等引起阳气不通的治法。叶天士临证重视并擅长通阳。《叶天士医案大全》中 ,通阳法应用娴熟、涉猎面广。叶氏认为 :“阳气不到之处 ,即浊阴凝聚之所” ,以此反证痰饮、水肿、膨胀、诸痛等 ,皆因阳气失于流通。叶氏强调“阳气宜通”。至于选何药 ,有孰用 ,今粗略归纳如下。检索叶氏通阳案例 ,病因概由寒湿。或外感寒湿遏阳 ,或内伤阳弱、少火不足胜阴 ,以致阳光窒塞 ,阴霾弥漫。如上焦肺卫清阳宣展不利之胸痹、咳喘 ;中焦脾胃阳气壅之呕吐、反胃、痞满、噎膈、腹痛、鼓胀 ;下焦肾阳开阖温养失职之淋浊、腰痛 ,以及客邪乘虚之痹痛、麻木等等 ,无不呈现一派以逆、痞、肿、满、痹、结、痛为特征的病状 ,突出一个“不通” ,即阳气痹阻 ,外不达四肢肌表 ,内不荣脏腑经络 ,三焦敷布、枢运、决渎无权 ,水液代谢产物潴留。阳光贵在流通 ,中医治则 ,不通当通 ,叶氏从不同角度通阳。1 辛热通阳基于前人之“辛甘复阳” ,叶氏发挥 :“通阳必用辛热”。以热祛寒凝 ,辛散结滞。喜用附子、干姜、姜汁 ,曰 :“苟非气雄通阳 ,阴凝何以走泄” ,“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 ,三焦之阳皆通耳”。通阳是针对寒湿郁遏、痰瘀阻滞等引起阳气不通的治法。叶天士临证重视并擅长通阳。《叶天士医案大全》中 ,通阳法应用娴熟、涉猎面广。叶氏认为 :“阳气不到之处 ,即浊阴凝聚之所” ,以此反证痰饮、水肿、膨胀、诸痛等 ,皆因阳气失于流通。叶氏强调“阳气宜通”。至于选何药 ,有孰用 ,今粗略归纳如下。检索叶氏通阳案例 ,病因概由寒湿。或外感寒湿遏阳 ,或内伤阳弱、少火不足胜阴 ,以致阳光窒塞 ,阴霾弥漫。如上焦肺卫清阳宣展不利之胸痹、咳喘 ;中焦脾胃阳气壅之呕吐、反胃、痞满、噎膈、腹痛、鼓胀 ;下焦肾阳开阖温养失职之淋浊、腰痛 ,以及客邪乘虚之痹痛、麻木等等 ,无不呈现一派以逆、痞、肿、满、痹、结、痛为特征的病状 ,突出一个“不通” ,即阳气痹阻 ,外不达四肢肌表 ,内不荣脏腑经络 ,三焦敷布、枢运、决渎无权 ,水液代谢产物潴留。阳光贵在流通 ,中医治则 ,不通当通 ,叶氏从不同角度通阳。1 辛热通阳基于前人之“辛甘复阳” ,叶氏发挥 :“通阳必用辛热”。以热祛寒凝 ,辛散结滞。喜用附子、干姜、姜汁 ,曰 :“苟非气雄通阳 ,阴凝何以走泄” ,“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 ,三焦之阳皆
通耳”。考附子味辛大热。。。考附子味辛大热 。。。
造成阳遏的原因主要是一类属于阴的邪气,如寒、痰、饮、湿、水等,由于其具有凝结、黏滞、留踞的特点,因而易于阻碍阳气的流动,一如阴霾笼罩,阳光难以敷布、普洒。在患者则具体表现为寒凝遏阳、寒湿遏阳、痰浊遏阳、饮停遏阳、湿阻遏阳等。
通阳法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很多医者对其适应证认识不清,因而常常出现用之不当或被忽略的现象。通阳法适应证及成因通阳法的适应证为阳遏(即阳气阻遏)。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呈现一种流动状态,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
它的运动能激发体内的气化过程,推动和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承担着源动力的角色。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阳气的运动状态即有可能被打破,表现为郁滞、阻遏,即阳气不通。
临证发现,造成阳遏的原因主要是一类属于阴的邪气,如寒、痰、饮、湿、水等,由于其具有凝结、黏滞、留踞的特点,因而易于阻碍阳气的流动,一如阴霾笼罩,阳光难以敷布、普洒。在患者则具体表现为寒凝遏阳、寒湿遏阳、痰浊遏阳、饮停遏阳、湿阻遏阳等。
阳遏的病变特点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阳气窒闭,浊阴凝痞。”丁甘仁也言:“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均指出了阳气阻遏的结果。其实,浊阴之于阳遏有着双重角色,即既是阳遏之果,也是阳遏之因。
阴盛则遏阳。一旦运行受碍,阳气即不能布散,其温煦、推动、气化作用难以正常发挥,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病理变化。
失于温煦的突出表现为怕冷。怕冷有恶寒、畏寒之分,一般认为,恶寒为表证之象,即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每因寒遏卫阳。畏寒为阳虚之征,常因阳热无力。
两者的鉴别要点是:冷在局部者多为阳遏,在全身者为多阳虚;冷在病时者多为阳遏,在平时者多为阳虚。
失于推动则表现为凝滞不通,气机不畅,可见痹、痞、满、痛等征象。如阳气痹阻于胸,则可见胸闷、胸痛;阳气痹阻脘腹,则可见纳化无力,脘腹胀满,午后尤甚等;阳气痹阻于头,则可见头目不清,眩晕昏蒙;阳气痹阻于四肢,则可见冷重、或冷痛。
失于气化则由于温化受碍,往往导致津液的生成、流动与水液的代谢异常,变生出湿、痰、饮、水等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又可进一步加重阳气的阻遏。
由上述可知,阳遏属一类实证,是“邪气盛”导致的结果。阳遏的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失煦之“冷”与失运之“滞”,临床尤其要把“冷”在局部与病时作为阳遏的辨证要点,并要注意患者常伴有湿、痰、饮、水等相关征象。
通阳法运用要点及常见证治
顾名思义,通阳即为通达阳气。叶天士指出:“欲去浊阴,急急通阳。”如何通阳?叶氏又言“通阳必用辛热”,即须在温阳基础上才能通阳。具体运用则应按治病求本之旨,弄清阳遏之因,通过散寒、祛痰、化饮、利水、化湿等,解除困遏则自可使阳气通达。
若阳遏因于寒凝,法当温散而通之,用药多择桂枝、薤白、细辛、白酒等。阳遏因于痰浊壅塞,法当化痰而通之,用药多择栝蒌、薤白、半夏、白豆蔻等。阳遏因于饮停,当温化而通之,用药多择茯苓、白术、桂枝、半夏等;当阳遏因于湿阻时,法当化利而通之,用药多择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陈皮及茯苓、泽泻、薏仁、通草等。其常见证治如下:
胸痹
表体胸阳不足,阴寒易于乘袭,因寒凝气滞而痹阻胸阳。临证可见心痛如绞,痛彻肩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甚则喘不能卧,伴形寒,甚则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
此正如《类证治裁》所言:“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成痹结也……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
治疗当辛温通阳,开痹散结。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制附子、丹参、檀香等。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无力;或过食肥甘,脾荷过重,运化不及,二者均可停湿聚痰。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亦可发为胸痹。临证可见胸闷重而痛微,痰多气短,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伴见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治当通阳泄浊,豁痰开结。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干姜、陈皮等。
水肿
久居湿地,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困遏脾阳,致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临证可见全身水肿,下肢或腹部较显,伴见头身困重,胸闷泛恶,口淡黏腻,脉沉缓。治当温化寒湿,通阳利水,可选用胃苓汤。
痰饮
过食生冷肥甘,或药过寒凉,或久病伤及中气,致使脾阳虚衰,运化无力,水停为饮。饮留胃肠者,名曰痰饮,临证可见胃脘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即吐,口渴而不欲饮,伴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大便或溏,畏寒肢冷,形体渐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当温中健脾,通阳化饮,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饮留胸肺者,名曰支饮,临证可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咯痰清稀色白,或“背寒冷如掌大”,或见头面四肢浮肿,治当温肺化饮,通阳降逆,可选用小青龙汤合苓桂术甘汤。
太阳病
太阳病每由外感风寒所致。感邪初期,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全身疼痛、脉
浮紧等,此即经病中的太阳伤寒,由寒遏卫阳,正邪交争而致。治当辛温解表,方选麻黄汤。其中麻黄的辛温发汗即是温通阳气、开张腠理、驱邪外出的过程。
若太阳病表邪未解,可内传太阳之腑,阳气为寒所遏,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即发为《伤寒论》所言之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临证可见小便不利,头痛,微发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苔白腻,脉浮。治当通阳解表,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又能内助膀胱通阳化气行水。
湿温病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湿热并盛之时。临证初起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脉缓,继则热势渐升,缠绵难解,伴脘痞、肢倦、呕恶等。由于湿遏热伏,阳气不通,故致“湿盛则阳微”。
对此,叶天士提出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疗思路,湿祛则热孤,其病自易除。
除此之外,阳遏的病变还存在于许多病证中,如中风偏瘫之肢冷肌萎,脱疽之趾指冷疼麻木,哮喘之胸中窒闷、遇寒即发,厥证之四肢逆冷等等,其实都是阳气不通的表现,治疗时均应考虑温中有通,畅达阳气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香岩《温热论》。其原文是:“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
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治疗湿温病的大法,其意义深奥,”湿温病用通阳之法,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膀胱而去,阴霾湿浊之邪既消则热邪自透,笔者对此有一些看法,试论述如下:
1.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护阳气,湿胜则阳微也”。说明湿邪害人,首先便是损人阳气,。阳气既伤,则必畏寒,仲景尝云:湿家,下之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背覆向火”叶天士指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此乃湿邪困滞,阳气不得宣达于表之故,与伤寒之寒邪束表不同。
1.2 《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郁于上,致“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则头重如裹,,耳闷不聪,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阻下焦,致小便不利,或湿困筋肉则痹,,故叶氏说“湿邪害人最广”。。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而若一旦化热,则“湿热薰蒸,将成痰蚀蒙蔽心包” “脾湿胃热,郁极化风”。或“湿邪气聚,与答气相搏” 而为
“脾瘅病”,。变证最多,用药较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邪所胜,平以苦淡,佐以酸辛, 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为湿病治
疗奠定了基本原则,。
1.3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则是湿病,尤其是湿温病的关键治法,,正如刘河问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湿病通阳之主法,其渊源有自《伤寒论》,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小便不利者”。并说“小便利则愈”。这是水湿郁滞太阳经脉,阳气不得宣通,故主以利尿通阳,俾小便利,湿邪去,阳气通,则病愈,在这里笔者举一个陈慎吾老大夫生前的例子,陈老有一次治疗一发热患者,屡经医治而发热不退,问其小便不利,胃脘胀满不适,脉沉而弦,舌苔水白,陈老辨为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发热,乃不治热而治水,用本方三剂热退而安。小便一利,阳气得通,《金匮》
湿病篇“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有释云“湿阻于中,阳气不通,所以小便不利,治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至叶氏之论一出,利尿通阳法便成定论,。如薛生白云“湿热之邪仍结? ? 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吴瑭则认为“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 ? 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盖分利则与热皆从清道出,邪有出路,
2通阳乃通阳气之谓,若无阳气闭塞则无所谓通阳,但湿邪闭阻阳气乃属必然,故通阳又为湿温之主要治法,通阳不在温,此非阳气虚,乃是阳气被郁,不得宣通,而致阳气不得宣通的因素有很多,所以通阳却不限于利小便之法。凡能使阳气宣通、湿邪散化皆可谓之通阳更因温病以救阴为常法,,对湿温病而言又有发汗、芳化、渗利等通阳法。由于“湿温者,热为湿遏,不能宣达,湿因热蒸,蕴酿胶粘,故最淹缠绵难愈 。更因温病以救阴为常法,通阳为变法,医者或不明通用之义,或不解通阳之理,或不善用通阳之法,或不谙通阳之方,本就 病难速已”,又不得通阳之要,尤恐医者“动手便错”.故叶氏指出“通阳最难”。通阳一法又不限于湿温。叶通阳为变法,医者或不明通用之义,或不解通阳之理,或不善用通阳之法,或不谙阳之方,本就 病难速已”,又不得通阳之要,尤恐医者“动手便错”.故叶氏指出“通阳最难”。对湿温病而言又有发汗、芳化、渗利等通阳法,。通阳一法又不限于湿温。,如《金匮》中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短气,是淡渗通阳的绝妙应用;义如四君子汤之用茯苓,肾气丸之用泽泻、茯苓,五苓散之用茯苓、桂枝(肉桂)等,叶氏亦有“通腑阳,治肿病”、“通阳泄浊,疗瘕结”、“腹臌呕逆,当温通阳气”等案例,石寿棠有以五苓散治寒水遏太阳而头痛者, 日本的矢数道明亦以五苓散通阳利水以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者可见通阳一法也用于杂病。但叶氏亦云“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 ,杂证之湿可放胆投以温燥,而湿温则宜芳淡渗利。而利尿通阳亦当慎重,犹如陈光凇所说“言杂证以温为通阳.......恐人误以利小便为通阳一定不易之
法,误治寒湿火衰之证,则反损其肾气而阳愈微”
3综合通阳湿邪中人,往往散布表里上下.并非安居一隅,故有纯以汗、尿而阳不可通者,则当汗、尿、芳化同施,或先此后彼,可井驾齐驱,如章楠云“疏中解表,使风寒从皮腠而泄;芳淡渗利,使湿邪从内肾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 自然湿开热透”。华岫云注《临证指南医案)湿病门云“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可见叶氏虽倡“利小便 通阳法,然并未摒弃他法,症情复杂者,诚宜数法兼施, 自非一法所能取效也。虽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针对湿温病而言。但许多经方中已经体现了这种观点,正如叶天士下文所说:“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是指用于杂病通阳,只不过是配合应用之不同而已。。临证之时,只要能明辨病因病机,胸中有法则手上有方,自然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