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伤寒论选读》复习题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 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
2.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 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 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 一经证候未罢,又岀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C.
证候相继岀现
B.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吋岀现 D.阳经与阴经的
E.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 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 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 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 10.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11. 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A. 一服后汗不出者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 病重者 E.—服汗出病差
12. 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己解,半日
许复烦,脉浮数者
E. 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13. 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 A.荣弱卫强 B.卫弱荣强 C.风性疏泄 D.热迫津泄 E.卫表 不固
1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15•“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 A.止汗 B.发汗 C.固表 D.解表 E.收敛
16.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屮调阴阳 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17.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的理由是( ) A.因阴液未伤 B.因无腹痛 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D.更利于解表 E.无需调和营卫 气
1&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 B.脉沉迟 C.恶风寒 D.发热 E.无汗 19.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
A. 风寒束表,滕理闭塞,肺气不宣 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 风寒朿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 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 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20•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A.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B.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 C.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D.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E.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鲍者 21. 太阳伤寒如出现鲍血是因为()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 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D. 气虚不能摄血 E.脾不统血 22. 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 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 E. 温解过度,津液受损 23. 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D. 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C. 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24. 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
A.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B. 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 C. 麻黄、桂枝、芍炙甘草、厚朴 杏仁、半夏、五味药、 子、 五味子、桂枝、冬花、炙甘草 D. 麻黄、细辛、半紫苑、 桂枝、细辛、炙廿草、干姜 夏、 25•“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
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 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 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 D. 湿热下注,久则伤阴 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 26.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治宜() A.梔子豉汤
B>梔子廿草豉汤
C.梔子生姜豉汤
D. 黄连啊胶汤 E、以上都不是 2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 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C. 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
E.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2&原文“伤寒二三口,心屮悸而烦者”应用)
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A.大建中汤 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D. 小建中汤 E.桂枝人参汤 29.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
B.心阴阳不足 C.血虚而血不养神 A.中阳不足
D. 气虚而肺气不足 E.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30 •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C. 茯苓、廿草、生姜、桂枝、附子 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 人参
E. 茯苓、甘草、干姜、附子
31•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
A.干姜附子汤 B.四逆汤 C.茯苓四逆汤
D. 大青龙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2.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
C.梔子干姜汤 D.黄苓汤 A.大青龙汤 B.桂枝二越婢一汤
汤 33•“但头微汗岀”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小陷胸汤证 B.三物口散证 ) D.桂枝加附子汤证 E.真武汤证 C.大陷胸汤证
E.黄连
34•“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
C.大陷胸丸 D.大柴胡汤 A.大陷胸汤 B.三物白散
E.抵:当
汤 35•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
C.小肠 E.阳明经 D.膀胱 36. 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D.肠胃气滞邪结 C.脾气虚失运 B.脾阴虚心火旺
E.血虚肠胃失润
37. 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C・知母、黄A.石膏、黄苓 B.石膏、黄连
柏 D.知母、黄苓 E.粳米、甘草
38. 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 A.发热 B. 口渴 C.汗出 D.脉滑 E.不大便
) 39•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的机理是(
E.燥结外发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D.里热外
40. 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蒸 )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E.有宿食
D. 土虚木
41. 下列哪项不属于用大承气汤急下的理由(
旺 ) A.保存阴液 B.防止传变 C.遏止亡阴 E.燥实势迅 D.燥屎已成
) 42•阳明病,下Z,心屮懊懐而烦,胃屮有燥屎者,治宜(
A.梔子豉汤 B.梔子厚朴汤 C.梔子干姜汤 D.大承气汤 E.小承气汤 43 •治疗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
A. 通便泻热 B.和胃通腑 C•急下存阴 D.攻下实热 E消滞除满 44•麻子仁丸证的治法是() A.破气消滞攻下 B.泻热润肠通便 C.峻下热实燥结 D. 泻热和胃润燥 E.泻热除满通便
45•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用大承气汤后,又发热,大便复硕而少,适宜用()
A.麻子仁丸 B.大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调胃承气汤 E.蜜煎 46•“伤寒,身黄,发热,”适宜用() A.梔子柏皮汤 B.小柴胡汤 C.麻黄连车召赤小豆汤 D.抵当汤 E.茵陈蒿汤 47•阳明蓄血证的病机是() A.太阳之邪,随经入里 B.太阳之邪与新瘀相结 C.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 D.阳明邪热与新瘀相结 E.太阳之邪与宿瘀相结
4&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 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49. 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 滑数
50. 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 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 51. 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苓 C.柴胡、黃苓 D.半夏 E.柴胡、
半夏
52 •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 A.头汗出 B.大便鞍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 53.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 •伴小便不利者 D. 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
54•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 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 去人参、黄苓,加五味子、干姜 55. 热入血室证出现谗语的特点是() 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谑语 D.神昏请语 E•动血 请语
56. 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 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梔子豉汤D.小柴胡汤 E.茵陈蒿 汤
57 •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
A.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B升举脾阳,祛散寒湿 C.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D. 健脾和胃,利水祛湿 E.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58•“脾家实”是指()
A脾虚水停 B.宿食内阻 C.脾阳恢复 59•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
D.实热壅脾 E.燥屎内结
A•吋腹自痛 B.腹满而痛 C.下腹部疼痛 D.上腹部疼痛 E.下利腹痛 60.太阴屮风出现四肢烦疼的机理是()
A. 风寒束表,营阴郁滞 B.太阴里虚,营血不足,肢节失养
C•太阴病兼表,湿邪留着 D.脾阳素虚,感受风邪,脾阳与风邪相博 E.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肢节失养
61•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中,“不渴”是因为() A•脾虚失运,寒湿弥漫 B.太阴虚寒,里有寒饮 C.里无热邪,津液未伤 D.脾肾阳虚,水湿内生 E.下利后饮水过多 62•太阴病发黄,其治法为() A.温阳散寒,健脾燥湿 B.温补肾阳,利水退黄 C•当温之,宜服四逆
辈
D.温中散寒,利湿退黄 E.健脾和胃,行气利水 63. 桂枝加大黄汤的药物组成是()
A.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再加大黄
B.桂枝汤原方加大黄 C.桂枝汤去芍药,加大黄 D.桂枝汤加桂枝再加大黄 E. 桂枝汤去牛姜大枣加大黄
64.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
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B.下利便脓血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 E•
D.脉微细,但欲寐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65•根据原文,下列症状除哪项外可辩为“少阴病形悉具”()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咽痛复吐利 D.自利而渴 E.小便色 口
66.下列脉象那项不在少阴病中岀现() A.脉阴阳俱紧 B.脉浮而动数 C•脉细沉数
D.脉微涩 E.脉
浮而迟
67•少阴病中岀现“自利而渴”的机理是() A.少阴下利,阴津受伤 B.少阴热化,伤津耗液
C.少阴病阴阳俱虚,阴津不足D.寒侵少阴,真阳受困,津不上承 E. 少阴阳虚,水气内停
6&据条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______ \"木条文的最后一句应为()A.急温之 B.不可发汗 C•不可下之 D.宜四逆汤 E•四逆汤主Z
69•“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何汤证的辩证关键() A.四逆汤证 B.四逆加人参汤证 C.茯苓四逆汤证 D.通脉四逆汤证 E.当归四逆汤证 70.下列那项为通脉四逆汤的主症() A.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B.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D. 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小便色白
E. 昼日烦躁不的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
71•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A.脉沉者 B.自下利者 C.欲吐不吐者 D.其身恶寒者 E.身反不恶寒
者
72•据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 ___ ,黄连阿胶汤主之。”应为( A.心烦不得眠者 B.心屮烦,不得卧 C.反发热,脉沉者 D. 口中和,其背恶寒者 E.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73•“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其病机为() A.纯阴无阳 B.阳虚欲脱 C.阴竭阳脱 D.阳虚阴盛 E.阴
)
盛格阳
74.下列诸症中,预后好而可治的是()
A.少阴病,躁烦四逆,息高者B.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 C.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
D.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E.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
75•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吴茱萸汤主之”,文中省略句子应为() A.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B•食谷欲呕者 C.躁烦,头痛者 D.烦躁欲死者 E.热伤营气,阴血不足,心神失养 76.厥阴病基本病机特点是()
A.肾阳虚衰 B.寒热错杂 C•阴阳两虚 D.邪热伤阴 E•营卫不和 77•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
A•气上撞心 B.饥而不欲食 C•厥逆 D.消渴 E.心中疼热 7&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寒”,其病机是()
A.血虚寒凝,气血不畅 B.气虚生寒,血脉不畅 C.血液不足,血脉不畅 D.气滞血瘀,血脉不畅 E.阳虚有寒,四肢不温 79.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
A•前额 B.巅顶 C.枕部 D.头侧 E.整个头部 8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口头翁汤的适应证?() A.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 B.滑泄失禁 C.肛门灼热 D.渴欲饮水 E.舌红苔黄 81•厥逆的病机是()
C.阳气虚衰,温煦不及 B. 寒热错杂,气机逆乱 A.阴阳两虚,内外格拒
E.阴阳气不相顺接 D.气血两虚,肢体失养
82•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 A.厥B.水 C.心下悸 D.痰 E.寒
83•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宜选用()
A.通脉四逆汤 B.四逆汤 C.白通汤 D.四逆散 E.茯苓四逆汤 84•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_______ 主之。() A.四逆汤 B.通脉四逆汤 C.四逆加人参汤 D.白通汤 E.白通加猪胆 汁汤
85.《伤寒论》所讨论的霍乱当属() A.干霍乱 B.湿霍乱 C.热霍乱 D.寒霍乱 86 •霍乱的证候特点是() A.发热恶寒 B.突发呕吐而利 C.头痫身疼 细
E.以上都不是
D.腹满而吐
E.脉微
87•服理中汤后应注意的事项是() A•腹中未热,加量再服
B.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余,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C. 服汤后,糜粥自养 D.服后饮热稀粥一升余,温服一时许 88•“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屮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 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廿草汤 89•“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桂汤
D.苓桂甘枣汤
E.白饮合服
E.柴胡加龙
牡汤
90. “伤寒发汗已,半口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 A.宜辛凉解表 B.可更发汗 C.宜清泻里热 D. 宜解表清热 E.宜育阴清热
二、多项选择题
I).《汤液经》 E.《甲乙 1、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经》 2、 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
C.邪气的轻重 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D. 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 3. 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 4•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 5. 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屮 D.两感 E.晚发
6. 下列哪几项屈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木,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7. 判断太阳病已发生传变的依据是() A.伤寒二三口 B.脉静 C.欲吐 D.躁烦 E.脉数急 8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鉴别要点是() A.发热高与低 B.恶寒与恶风 C.身痛有无 D.汗出与否 E.脉浮紧与浮缓
9. “病常自汗岀者”的病机是() A.荣气和 B卫不谐 C.卫气不与荣气谐和
I).卫气谐 E.荣
不谐
10.桂枝人参汤证可见()
A.发热 B.里急后重 C.心下痞硬 D.利下不止 E.利下赤白粘液 11•阳明病的性质主
要是() A.里证
B.虚证 C.实证 D.热证 E.寒证
12 •阳明病的主要成因是()
C.体质虚弱 A.他经传来 本经自发
13•阳明病的主要治法是()
A.清热凉血 B・攻下实热 C.大清里热
D.过早发汗 D.和胃除烦
E.过早攻下 R.导下通便
14 •阳明病的外证有()
A.身热 B.汗自出 C.大便闭 D•不恶寒,反恶热 E.腹胀满 15•调胃承气汤证的主症是()
A.心烦 B.蒸蒸发热 C.大便乍难乍易 D.呕吐 E.腹胀满 16 •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 A.分温二服 B.分温三服 C.少少温服之 D.温顿服之 E.若更衣者,勿
服之
17•“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的机理是() A.热在血分 B.热在气分 C.湿热内蕴,津不上承 D. 热灼血络,迫血妄行 E.血被热蒸,荣气上潮 18 •澹语与郑声的区别是() A.前者声高气粗,后者声低息微 B.前者胡言乱语,后者语言重复 C.前者多属实证,后者属虚证 D.前者为热证,后者为寒证
E. 前者多由邪热亢盛、扰乱心神,后者多由精气虚衰、心神无主 19 •下列与固頫有关的是() A.大便初硕后澹 B.腹满硕痛,不大便 C.胃中冷,水谷不别 D.阳明中风 E.阳明中寒
20.口苦、咽干、目眩三症己充分反映了少阳病( A.)
火气为病 B.灼伤津液 C.肝风内动 胆火上炎
D.胆汁上溢 21 •少阳中风的特有表现为() A.头痛 B.耳聋 C.胸满心烦 22•柴
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反映其水饮内停的主要表现有
D.呕吐 ()
A.胸胁满微结 B.往來寒热 C.小便不利而渴 D.不呕 但头汗出
23.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其病机包括() A.邪犯少阳 B.邪正交争 C.胆•火上炎 D.三焦决渎失职 E.水饮郁热于内
24 .太阴病的基本表现包括()
A.自利不渴 B.时腹自痛 C.腹满而吐 D.不欲饮食 E.胸下结 硬
25. 太阴病的兼变证包括()
A.太阴兼表证
B.太阴兼呕吐证
C.太阴兼腹痛证
D. 寒湿发黄证 E.湿热发黄证 26.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鉴别点是() A.前者发热,后者不发热 B.前者黄色鲜明,后者黄色晦暗 C.前者小便不利,后者小便自利 D.前者大便硬,后者大便澹
E. 前者口渴,后者口不渴
27 •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 逆 28. 少阴病有哪些治疗禁忌()
A.禁吐 B.禁汗 C.禁下 D.禁清 E.禁温
E. E.目 E.
29. 四逆汤(原方)的药物组成是()
A.干姜二两 B.干姜一两半 C •附子一枚 D.干姜四两 E•甘草二两(炙)
30•根据原文,通脉四逆汤证(包括或然证)屮有() A.下利清谷 B.手足厥逆 C.其人面色赤 D.腹痫 E.干呕 31. 据原文,下列有“不得眠”症的汤证是()
A.猪苓汤证 B.四逆汤证 C.梔子豉汤证 D.白通汤证 E.黄连阿胶汤 证 32. 下列方中附子生用的是()
A.四逆汤 B. 口通汤 C.附子汤 D.真武汤 E.通脉四逆汤 33 •下列屈四逆散加减法的是()
B. 腹中痛者,加附子 A.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C.泄利下重者,加葛根、黄连 D•心悸者,加桂枝 E.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34 •厥阴病提纲证包括()
A.消渴 B.飢而不欲食,食则吐蜕 心
35•乌梅丸的主要适应证是()
A.婀厥 B.久利 C.寒厥 D.脏厥 E.脏结 36. 口虎汤的适应证有()
B.澹语 C.厥逆 A.腹满身重
D.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E. C.
下利不止 D.心中疼热 E.气
脉滑
37•厥阴病欲解时为() A.子 B.丑 C.寅 D.卯 E.辰 38.霍乱病的病因主要有() A.饮食不洁 B.冷热不调
C.感受暑湿 D.感受寒湿
E.感受疫病邪
气
39•湿霍乱的临床特征是() A•腹中绞痛 B.上吐下泻 C.短气汗岀 40 •干霍乱的临床特征是() A.欲吐不吐 B.欲泻不泻 C.短气汗出 三、名词解释题
1•直中: 2. 合病: 3. 并病: 4. 两感:
5. 欲作再经: 6. 筋惕肉斶:
7. 心中结痛: &追虚逐实 9. 胃家实: 10. 脾约:
11•日晡所发潮热: 12.消谷喜饥:
D.头痛发热 R.挥霍撩乱 D.烦闷不安
E.腹中绞痛
13.郑声:
14•往来寒热: 15. 心下急: 16 •阳去入阴: 17. 胸下结硕: 18. 脾家实:
19. 胃气弱,易动: 20. 口中和: 21 •欲吐不吐: 22. 泄利下重: 23. 戴阳证: 24. 心中疼热 25. 除中
四、填空题
1. 《伤寒杂病论》现已分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 部著作。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病是 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
所表现岀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看作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证候群。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之为病,脉浮, o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病,发热, 者,名为中风。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病, ,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 ___________ ;无热恶寒者, ______________ 。 7•太阳病,头痛, 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桂枝汤主之。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宜桂枝 汤。 9.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病, ________ ,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0•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1・喘家, ___________________ ,加厚朴杏子佳。 1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 ___________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伤寒表不解, ______________ ,干呕, ________________ ,或渴,或利,或 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5•“阳明之为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阳明者, 是也;正阳阳明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
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也。” 17•“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 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19.“伤寒三日,阳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
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头汗出者, 梔子豉汤主之。”
21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
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饮水 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伤寒无大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 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3•“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渴 欲饮水,无表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
24.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
2 5 .若脉浮发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猪苓汤主之。
26•阳明病,不吐不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与调胃承气汤。 2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
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胃承气汤主 之。
2&少阳病常见于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屮由表入里的 _________ 阶段。 29•少阳病位居于 ____ 之间,病机变化 _______ ,病邪易于传变,故病证多有
30.少阳之为病, ______ , ______ , ______ 也。(263) 31•伤寒,脉 ____ ,头痛发热者,属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________ 則谑語, 此属胃。胃和則愈,胃不和, ______ 。(265) 32•伤寒五六日中风,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破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見 ,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 ____________ ,却复 ____________ 而解。(101) 34 •太阴病的提纲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3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也,当 ______ 之,
宜服 ______________ o ”
36.“太阴病,脉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 37•“木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太阴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大实痛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 38•“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
也,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 ___________________ 中求之。” 39•“手足—,脈细—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40. “乾呕吐_, _者,吴茱萸汤主之。”
41.“热利—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42•“诸四逆厥者,不可—,—亦然。” 43•“呕而_者, ____________ 主之。\" 44•“呕家有痈脓者,不可_, _自愈。” 45•“伤寒,啰而腹满,视其 ,知何部不利, 即愈。 五、病例分析题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 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 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乂作,伴恶风,微热,汗 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曰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 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 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 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岀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 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
稀量多色口,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C。
请写岀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5.林某,男,70岁。 主诉:失眠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口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 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 缩不前。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 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弦。
请写岀屮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6. 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脱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腕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 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皖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大便口 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体温37.5°C,额头微有汗,胃皖按之濡, 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7唐某,男,55岁。 主诉:左腰疼痫3天。
现病史:3天前突感左腰疼痛,向小腹部放射,排尿时加剧,小便不畅,淋漓 涩痛,时有血尿。
检查:舌红,苔少,脉弦。X线摄片发现左侧输尿管有结石阴影。 请写岀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8•关某,女,55岁。
主诉:面浮脚肿2月余。
现病史:患慢性肾炎5年,近2刀来面浮脚肿,夜尿多,时有恶心,皮肤瘙痒, 大便秘结。
检查:舌淡,苔黄腻,脉花弦。血肌酹50微摩尔/升,尿素氮38. 8毫摩尔/ 升。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9•唐某某,女,47岁。
主诉:便秘二年,加剧10天。
现病史:经常便秘二年,大便三、四日一行。10天前感冒发热,经治疗己痊 愈。刻下大便艰难,五、六日一行,口干,喜饮。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细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 脑部疾患,情绪焦虑。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岀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1•林某,男,52岁。
主诉:反复腹痛、泄泻1年。
现病史:1994年4月18 口就诊。大便下利达1年Z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不 效。每日腹泻3〜6此次,呈水样便,伴有里急后重感,腹部有压痫,以左下腹 为甚,畏寒,发低热,舌红苔白,脉沉弦。
检查: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 请写岀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