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具研究
中国古代家具由最初适应于席地而坐的低矮型家具到成熟的明清高型家具,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按照前辈学者为中国家具史的分期方法,大致将中国家具史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中国家具的启蒙时期,二为中国家具的发展时期,三为中国家具的成熟时期。
其中唐代家具处于第二个阶段,可以被视为我国家具史发展时期的突破性阶段。本文试图以家具史的形式,综合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各墓室壁画、卷轴绘画中与家具相关的图像资料为主,并以文献和实物为佐证来探讨唐代家具的种类、形式以及变化。
本文将唐代家具分为坐卧类、凭伏类、空间分隔类、贮物类和悬挂类五大类别,行文顺序亦是如此。唐代家具继承了两汉时期的家具风格,同时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涌现出大量适应以垂足而坐为生活习惯的高足型坐(家)具。
其中仍沿用两汉风格的家具有床、榻等坐卧类家具,多为两种形制:四足型和壶门足型。在中唐以后,受到椅凳等高型坐具的影响,高度有所增长。
唐代家具中较前变化最大的是高型坐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大量的椅、凳、墩等高型坐具,在唐代壁画和绘画中都可以见到这些高型坐具,且种类十分丰富:椅子有靠背椅、扶手靠背椅,亦有出头不出头之分,还出现了装饰华丽的圈椅;凳的种类更为丰富,月牙凳是唐代家具中特有的高型坐具,形制有二;墩比较多见的有圆形墩,腰鼓形束腰墩等。
这些高型坐具大致受到两方面外来文明的影响,一为佛教中的高型坐具;二为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其中对唐代家具影响最大的即为胡床。胡床自西汉始有记载传入中原
地区,至唐代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对唐代家具影响也最为广泛。
受到高足型坐具的影响,唐代的桌案等家具也呈现变大、变高的趋势。唐代的大型桌案常见于宴饮场景中,多可围坐十来人,并多是壶门足型。
壁画和绘画中还出现了高型的四足桌,形制与现代桌子较为相似。唐代的翘头案也明显增多,有栅形曲足也有栅形直足,且以栅形直足的案居多。
此外,唐代的屏风、箱柜、衣架等家具,在形制上和种类上都较前世有所变化,并都向高、大的方向发展。唐代家具存世实物稀少,国内更是凤毛麟角,为我们研究唐代家具带来一定的困难。
日本正仓院藏有一些唐代的家具和乐器可供研究。从正仓院所藏实物上看唐代家具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动物性材料、植物性材料和矿物性材料等。
这为我们进一步全面了解唐代家具的全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