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2010年第1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j2.2010 (第12卷第12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1]ego (Vo1.12.No.12) 未 攀≤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孔 飞 (辽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充分体现出某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习语的 翻译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从不同类型的习语着手,本文首先诠释习语,接着作者结合实例论证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力 图兼顾习语翻译中的“信”与“达”,进而做到理想的翻译。 [关键词] 习语的翻译;直译;意译加注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0)12 134-_02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习语表达,它们往往是来 二、巧妙地意译。 源于两国历史典故、习惯用法、习俗、宗教、名著等的一些词 但很多英汉习语是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翻译的,(1)不同 组、短语甚至短句,可以说它们是两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两 的民族,地域,历史乃至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这些习语的 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正因为习语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 形象意义与内涵意义差距很大,过分的直译会让人觉得不知 化与信息,如何形神兼备地将习语从源语翻译为目的语,使 所云,这时我们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目的语国家渎者所熟 目的语国家的读者准确领略源语国家的文化成为翻译界公 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内 认的难点。习语翻译早就是译界关注的一道风景。习语翻 涵意义,是为意译。有时为充分表达原意,不妨直译和意译 译不仅是翻译语言精华,更为重要的是翻译语所承载的文化 兼用,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译作“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含义。我国有很多学者,如卢进菊、吴军赞、陈黎红,等都探 never dies”前半为意译后半为直译。“斩草除根”译作“to 讨过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笔者认为译者只有充 plunk-up the evil by the roots”前半为意译后半为直译。(2) 分了解两国文化习俗的异同,丰富对两国语言知识的掌握, 英汉两种语言因为其漫长的历史,它们的习语中也包含着一 才能在实际翻译中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习语翻译一般来 些典故,这些典故如果直译也是不能使目的语国家读者理解 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的,这时我们便要设法找出典故的来历,再加以意译。英语 ~、适当直译。 的典故大多出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剧本,比如,英语习语 文化信息完全对应的习语可以进行直译。所谓直译法, “call a spade a spade”即把铲子叫做铲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修辞 我们要想了解,必须知道这说法的来历。原来这个spade不 手段和基本结构,从而形神兼备、原汁原昧和具有异国情凋 是说铲土的铲子,而是指桥牌中的有铲形花样的牌,即俗称 的译文。因为任何两种语言和文化总是有同有异,而读者具 黑桃的。打牌时最怕别人知道自己手中的牌,把自己手中的 有理解和接受异国特有的语言表达法和异国文化特征的能 黑桃老实说出来,意思便是“直言无隐”了。类似的像来自中 力,所以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策略。毋庸置疑,直译法也 国的《史记》的“项庄舞剑”,出自《晋书》的“杯弓蛇影”,直译 是适用于习语翻译的最常用的策略。如汉语的“纸老虎”直 出来也是无人能懂的,我们只能按它们的实际意义“别有用 译成“paper tiger”。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直译字 心”,和“以虚幻的事当作真实”来泽。 面意义,读者可通过其字面领悟到它的内涵,如“笑里藏刀” 三、加注法。 译为“hide a dragger in a smile”。同样有些英语的习语,如 1.直译加注法。有些英语习语涉及历史事件或风俗迷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go through ifre 信,或源自神话、寓言、名著等,必须使用直译加注法,才能译 and water”(赴汤蹈火),“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 得准确到位。例如:(1)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特洛 打铁)等也都是采用直译法来进行翻译的。 伊战争时,希腊人把战士藏在木马里混进(下转第140页) I收稿日期]2010—06—11 [作者简介]孔飞(1982一),男,辽宁行政学院(辽宁商贸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 134 2010年第1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12.2010 (第12巷第l2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Vo1.12.No.12) 的“斩截痛快,横放恣肆,语出肺腑,绝少矫饰,自成一家”的 行事每每不被理解,若非有关世道人心,又不屑于辩解,故其 雄放之风冲破了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使词不再总是那么婉 被误解处甚多。20世纪5O年代以后,由于文学史观念的转 约柔媚,而是抒发慷慨激昂之意。陈亮等豪放词人的创新之 变,人们对龙川词的评价逐步提高。其实陈亮直抒“经纶之 处不能得到时人的理解和认同,连清代对龙川词评价甚高的 意”的豪放词作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10左右,龙川词中还 陈廷焯都谓其“就词论,则非高调”。 是以悲婉、精细、清丽的“幽秀”之作居多。但正是这些为数 陈亮的词学观与众不同,他认为写词除了要遵守词体在 不多的豪放词,充分展示了龙川词特色。◇ 形式上的基本要求(节奏、声韵、句式)外,不必在文字、技巧 上多下功夫,更重视达“意”达“理”。作为事功学派的代表 注释 人物,他常以政论入词,陈其“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 [1]潘文竹.陈亮词论:“辛派词”的理论代言[J].东方 发苍”的“经济之怀”。这种做法引起传统文人的不解和不 论坛,2005,(2),72 满,他们对陈亮强烈、明确、直接地把政论填入词中的做法多 [2儿3]赵敏,胡国钧主编.陈亮研究论文集[M].杭州: 表不赞同,连他的朋友叶适都说“同甫微言十不能解一二”。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7,131 南宋陈孙振于《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批评陈亮“O'/- [4][5][7]姜书阁.陈亮龙川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 集》皆长短句,极不工,而自负以为经纶之意具在是,尤不可 籍出版社,1982,45,47—50,156 晓”。 在南宋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抗金救国热潮的推动下,宋 [6]邓广铭校,陈亮集(增订版)[M].石家庄:河北教育 人“词为艳科”的词体观念产生了变化,但一直存在政治价值 出版社,2003,308 与审美价值的矛盾冲突。陈亮的龙川词的思想性值得肯定, [8]刘锋焘.论陈亮词[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但与辛词比较起来看,有些词在表达上太过直接、外露,少点 2004,(1) 余蕴,语言存在过分散文化的倾向,有损词的声律之美。从 [9]卢敦基,陈承革主编.陈亮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 这一点来说,陶尔夫、刘敬析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出版社,2005,295 陈亮是极有个性之人,为学、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责任编辑:文哲] ●■e●’{l● ●’{J’{●● ●t ●●辜■’ ■’ ●’ ●Ie● (上接第134页)特洛伊城,从而攻下该城。该习语指代内 易见,意译加注法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习语翻译有时必 部颠覆者或内部破坏集团)。(2)Marry in May,rue for aye. 不可少。 五月结婚,永远悔恨(该谚语源于古罗马诗人Ovid的一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习语作为特定社会文化的浓缩反 诗,其中一行的大意是:The common people say it is bad luck t 映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这也决定了习语 O marry in May.根据西方迷信,五月结婚不吉不幸)。上面 翻译的不确定性和灵活变通性。钱钟书先生曾说“文学翻译 的例(1)是典故,例(2)为文化习语,其译文由于采用了直译 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 加注法,既传达了表层意义,又传递了深层意义,即引申意义 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和文化含义,让读者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这类 完全保留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完全的“化”境 习语时注释通常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 虽然过于理想而难以达到,但笔者认为随着我们英汉文化的 2.意译加注法。有些英语习语蕴合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不断交流融通以及译者的不断努力,英汉习语的翻译自然会 或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特色,务必采用意译加注 向这种“化”境无限靠近。◇ 法才能导致忠实而易于理解的译文。观察并分析以下实例: (3)The team met its Waterloo in the fina1.该球队在决赛中 参考文献 惨遭失败(Waterloo滑铁卢,比利时城镇,1815年拿破仑的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 军队在此惨遭失败)。(4)Mr.Wooley sat casting sheep’s 出版社,2000 eyes at the curate’s daughter all the evening.伍利先生整个晚 2张清宏,田翠芸.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 上向副牧师的女儿爱慕地傻乎乎地以眉目传情(绵羊温柔 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4) 可爱,但易受欺骗,容易受人左右)。例(3)包含典故习语, 3钱钟书.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J].读书,1980(2) 例(4)包含喻体独特、文化含义甚浓的习语。这些习语都采 4卢进菊.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河南 用意译加注法处理,其引申意义和文化含义都显示出来,颇 社会科学,2004,(4) 为恰当、可取,切合原文语境和风格。以上实例如果以直译 5祝东江,等.英汉互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 法处理,其译文则或谬误荒唐,或令人费解,或与语境相悖。 电出版社,2009 如果以纯意译法处理,不加注释,文化含义就未译出。显而 [责任编辑:一然] 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