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提起诉讼,要求法院通过审理作出判决,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1)确认对方的身份信息。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姓名、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
(2)确认管辖法院一般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起诉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工商局登记的登记地址)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实际办公地址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住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内的,各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注:
①因房产发生纠纷的起诉,一般在房产所在地人民法院。
②因打架等侵权行为起诉,一般在侵权地人民法院。
③因合同纠纷起诉,首先要看合同是否约定了管辖法院。没有约定管辖法院的,一般选择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
④有多个法院可以管辖,需要财产保全的,优先选择财产所在地法院起诉。
(3)准备起诉状,根据被告人数量准备多份起诉状,应当注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为公民的,应当注明双方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地址(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电话号码。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写明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电话号码。
(二)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工作单位和地址。
(4)必须打印或用黑笔书写,并根据被告人数向法院提供一份起诉书。比如被告有2人,提交3份起诉书。
(5)如果是公民,在每份起诉书的末尾签字,如果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尾部必须加盖公章。
(4)主要证据材料的目录和复印件。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