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她是我的朋友》两种教学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7课《她是我的朋友》

  板书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这篇课文写的是孤儿院的一个孤儿阮恒为了救自己的朋友,以为自己就要死了还坚持献血的事。

  生2: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师: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谁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小姑娘伤得怎样?有没有人救她?结果怎样?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理解、朗读课文3-4自然。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把描写小姑娘伤得很重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你画出来的句子。

  生1: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师:可见小姑娘的确受了重伤,(板书:小姑娘  重伤)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情况多危急呀,书上用了一个词说明了输血的紧迫性,是哪个词?

  生:迫在眉睫

  (课件出示:迫在眉睫)

  师:“迫在眉睫”怎么理解呢?

  生1:……

  师:这个词中有两个人身上的器官,是什么呀?

  生1:眉毛、睫毛

  师:那“迫在眉睫”怎么理解呀?

  生1:事情来到眉毛和睫毛前面了。

  生2:事情很紧急,都来到眼前了,需要马上解决。

  师:文中说什么事情迫在眉睫?

  生3:是说小姑娘需要马上输血。

  师:第四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可以看出输血迫在眉睫,是哪句话?

  生4: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当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师:为什么非得让这几个孤儿献血呢?把那句话读出来。

  生: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

  师:可见输血的重担已经落在了这几个孤儿的身上,此时此刻找到合适的血源就能挽救小姑娘的生命,输血迫在眉睫。

  环节三:理解、朗读课文的5—11自然段。

  师:这时候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是谁呢?(板书:阮恒  输血)谁愿意把文章的第5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1读。

  师:读完这段话后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到阮恒很害怕。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颤抖”这个词看出来。

  师: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真好!再来读读这段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1读。

  师:谁还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2读。

  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2:我感到怃恒很矛盾,因为他小手举了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来。

  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段话,想想小阮恒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出示课件2)联系前面的内容想想,阮恒和小姑娘都是孤儿院一起长大的孤儿,他们朝夕相处,没有其他的亲人,孤儿院的朋友是他们最亲的人。

  生3:阮恒一开始想救自己的朋友,所以就举起了手。但他又有些害怕,就又放下了手。后来想到朋友会死,所以就又举起了手。

  生4:阮恒第一次举起手在想:我要救小姑娘。放下手时在想:我会不会有事呀?又一次举起了手时在想: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随机板书(举 放 举)

  师:同学们,阮恒害怕、矛盾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仅仅是个孩子,但是为了朋友,他却又一次举起了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这个纯洁、无私但又很勇敢的小男孩当时复杂的心情!

  生齐读。

  师:为了朋友,阮恒很快地躺在草垫上,大家齐读第8自然段。

  生读。

  师: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板书:一动不动

  师: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也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他多勇敢呀,可是后来他却哭了(板书:哭)九、十、十一这三段中有几个描写阮恒哭的词,找出来,画一画。

  生自由读九——十一自然段,边读边画。

  师:你画了什么词语?

  生1:啜泣、呜咽、哭泣

  随生板书 :啜泣、呜咽、哭泣

  师:这三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啜泣”是抽抽答答地哭,(模仿)“呜咽”是已经开始呜呜地哭了。“哭泣”是说哭得更厉害了。

  生2:“啜泣”就是抽抽答答地马上要哭出来。“呜咽”已经哭出声了。“哭泣”是有声音也有眼泪。

  师:同样是哭,这三个词的程度有什么不同吗?

  生3:这三个词一个比一个哭得厉害。

  生4:这三个词中数“哭泣”哭得最痛苦。

  师:把这三个词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看看阮恒当时还有哪些动作,体会一下阮恒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找、体会。

  师:谁来读读带有“啜泣”的句子。

  生1: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课件出示)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阮恒当时心情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我感到阮恒当时很害怕,因为他全身颤抖。

  师:你体会得多好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1再读。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2读。

  师:我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他当时害怕的心情。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带有“呜咽”的句子。

  生3读: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课件出示)

  师:阮恒此时心情怎样?

  生3:阮恒此时开始“呜咽”了,比刚才更害怕了,此时他心情非常痛苦。

  师:害怕、痛苦是因为疼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害怕、痛苦不是因为疼,书上写到“医生问他疼吗?阮恒摇摇头”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阮恒当时的心情,你们读描写阮恒的句子,老师读描写医生的句子。

  师生合作读第8自然段。

  师:阮恒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哭,可是他却哭的更厉害了,谁来把下一段读一读。

  生5读。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这是咱们书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正是本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看看图上都有谁?哪个是阮恒?阮恒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生6:图上有医生、护士、孤儿院的孤儿们,躺在草垫上的是阮恒,阮恒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看上去很痛苦。

  生7:图上有孤儿院的孤儿们、医生和护士,中间躺在草垫上的是阮恒,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眼睛紧闭着,看上去很痛苦。

  师:他由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哭得越来越厉害了,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阮恒更加痛苦的心情。

  生齐读

  师:阮恒不是因为抽血疼而哭,可是他为什么越来越痛苦呢?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并联系这几句话,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读书,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大都讨论好了,请大家坐好。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说。

  小组1:阮恒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所以他越来越痛苦。所以他哭得越来越厉害了。

  小组2:阮恒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他以为自己会死,所以他哭得越来越厉害;他又想让小姑娘活下来,所以他又用手捂着、掩盖着、竭力制止着。

  师:说得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三个词,都是哭的同义词,能把这三个词换成“哭”字吗?

  生1:不能,如果都换成“哭”,就看不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是越来越痛苦了。

  生2:不能把三个词换成“哭”字,因为从这三个词中可以看出阮恒一次比一次哭得厉害。

  师:这三个词充分地写出了怃恒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的多准确呀!我们平时用词造句、写文章时也要注意恰当用词。

  师:阮恒越来越痛苦,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医生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样安慰阮恒呢?

  生1:阮恒你不要害怕,你不会有事的,你的朋友也不会死的。

  生2:阮恒,不会把你的血都抽完的,你能活下来,你的朋友也会活下来的。

  生3:阮恒不要怕,你不会有危险,马上就好了。

  师:听了医生这样轻柔的安慰,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板书:停止哭泣)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现在咱们把9、10、11自然段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阮恒当时的复杂心情。男同学读描写阮恒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医生的句子。

  男女生轮读

  环节四:理解、朗读课文12-14自然段。

  师:的确,人体向外输出适量的血液不会有生命危险,但阮恒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会死,那他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做呢?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医生转过身向那个小男孩提出同样的问题。小男孩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师:请大家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生齐:小男孩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师:再读读阮恒说的那句话。

  生齐:她是我的朋友。

  师:小阮恒考虑再三却又坚定地举起了手,输血过程中又这样害怕,他之所以坚持了下来,是想救――

  生:小姑娘。

  师:因为――

  生:她是我的朋友。

  环节五:引申

  师:学到这儿,你怎么看待小阮恒呢?

  生1:我认为阮恒是一个对朋友很好的人。

  生2: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

  生3:阮恒是一个心里只想着朋友的孩子,为了朋友他宁愿去死。

  相机板书:真诚、无私、勇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伙伴毅然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认识了这个真诚、无私、勇敢的小男孩,这个故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平时为朋友做过些什么?

  生1:有一次我同桌没带橡皮,我把我的橡皮借给了他。

  生2:有一次我的好朋友生病了,我去他家里把老师讲的知识给我朋友讲了一遍。

  生3:放暑假的时候,我去上学习班,回来时我的朋友无法回家,我就骑车把他带回了家。

  师:同学们说的虽然是一些平常的小事,但足可以看出你们同阮恒一样都有一颗爱心。在我们身边,献爱心的事层出不穷,如果人们都用朋友般的真诚对待别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是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师:记得有人说过:有了朋友,生命就有了价值。

  没有朋友,世界就不可爱。

  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

  (课件出示)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朋友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把你帮助过别人的小事写下来,注意写清当时的心理活动。

  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从这几方面统一的。

  一、理解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文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尤其是动词的使用非常巧妙。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动词的含义及其微妙的差异,阮恒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个重点、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阮恒的精神。

  文章在处理“举、放、举”这三个动词时,可以采用联想法,让学生结合孤儿院孤儿的生活情况来体会阮恒开始举起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放下时想什么,当他再次下定决心、毅然地举起手时,又会想些什么?孤儿院的孤儿们朝夕相处、一起长大,他们没有别的亲人,一起长大的朋友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当学生了解到这些时,做为小阮恒的同龄人,阮恒内心的矛盾、挣扎,他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内涵就依托词语扎入孩子们的心中。

  在处理“啜泣、呜咽、哭泣”这三个动词时,最好采用比较法。首先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并比较一下这三个词语哭的程度,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让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阮恒当时的动作来体会伴随着三个词语的变化,阮恒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充分体会了阮恒的心理活动后,把这三个词提炼出来,深入比较,讨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这样让学生明白了词语运用的精确性,为今后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打下基础。在对三个词语反复地比较理解后,一个纯洁、无私、对朋友有着真挚情谊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引导看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双基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的插图画的是第十自然段的内容,所以在学生理解这一段内容前,首先让学生看图,并提出了三个有层次、有训练目的的问题:“图上都有谁?哪个是小阮恒?他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学会了观察图画的方法,还对人物的表情、动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阮恒的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更形象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地统一。

  在总结全文时也要注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近两年来,听了好多课,发现老师都喜欢在总结全文配上点音乐,或流行歌曲,或轻音乐,选用的曲目大多和文章有一些关系。我认为我们上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课,不是音乐课,在这一课的结尾处,如果出示关于朋友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诵读,既会加深学生对朋友之间情谊的理解,又会使主题得到升华。名言警句、诗歌成语都是精练的语言。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熏陶的过程,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工具性和人文性再一次得到统一。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