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邗江区实验学校 王兴伟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 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             动手实践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             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教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