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了解作者贺绿汀。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力。 3、记忆和熟知乐曲的主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速度及音乐情绪的特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作品不同乐段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复习歌曲《牧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牧童的乐曲,这首乐曲闻名中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出示课题《牧童短笛》。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初次聆听歌曲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2、引出乐器钢琴,教师简介钢琴。 3、二次聆听,加深乐曲的印象。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二)分段赏析,走进音乐。 1、第一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反复聆听第一乐段,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乐曲情绪。
2、第二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二乐段,感受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②反复聆听第二乐段,激发学生为乐曲加伴奏。 3、第三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三乐段,感受“加花”手法所表现的意境。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和哪一段相似?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三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引导学生将两段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加花”手法的表现力。 ④反复聆听第三乐段,用心体验乐曲恬静、安逸的情绪。 4、教师对乐曲进行小结
(从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和曲式结构入手)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了解贺绿汀
2、教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四、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的民间风格。
学生聆听音乐,课件播放中国水墨画——牧童放牧的情景。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1、听辨主题
教师分别弹奏《欢乐的牧童》、《牧童》和《牧童短笛》的乐句,当《牧童短笛》的乐句出现时,学生快速举手示意。 2、听辨乐段
教师将《牧童短笛》的三个乐段打乱次序播放,学生进行辨别。 六、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一)拓展欣赏
多媒体欣赏朗朗现场演奏的《牧童短笛》,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二)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其他版本的《牧童短笛》,如手风琴版、长笛版的。也可以登陆优酷和百度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
七、下课。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唱:花季雨季 教学的重点,难点
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唱准大跳音程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前面学过的歌曲
4、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叙事性强,旋律优美,对比鲜明,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爱。
第一部分描写新社会农村的夜景,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在丰收的谷堆旁听妈妈讲故事。
第二部分叙述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表现了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音乐把人们又带回了现在,夜晚还是那么宁静,但妈妈讲的过去的事情却让孩子们深思。 5、学唱歌曲:花季雨季
听范唱,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轻快、活泼
再听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哼唱旋律,唱准大跳音程的音准 分段学唱歌词,分组练唱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学生展现青春光彩的美好愿望。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听:初升的太阳
唱:七色光之歌,歌声与微笑 教学的重点、难点
唱出波音记号的效果,唱准二声部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
3、听:初升的太阳——草原上的人们渴望美好生活就像渴望出身初升的太阳一样,它歌颂自由、阳光,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马头琴独奏 要求:学生听辩乐曲的段落结构,尝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不同音乐段落的内心感受。
了解马头琴的知识。
4、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充分展现了少先队员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思想感情。
再听,学生轻唱第一声部歌曲,分组练唱,再唱第二声部歌曲。 有条件的班级二声部合起来,完整地演唱全曲 5、听唱:歌声与微笑
让学生欣赏感受,通过画面,语言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心中产生幸福感,从而更好地领会歌曲的内涵。
可采用请个别学生表演、小组演唱、领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