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
作者:吴静婷 徐永安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11期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为我国高校探索构建大学生全程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目前,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各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平衡,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全程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实施方案,以期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国内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支持不够。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比较单一,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生应该以专业学习为主,科技创新活动仅仅只是大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已。
(二)大学生参与者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强。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到比较淡薄。从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举行的“创新大讲堂”、学院学术科技节“科技创新系列讲座”等活动参加的大学生人数来看,主动参与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由于组织者的硬性要求而去参加的,因此科技创新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教育引导的效果。2.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观念和内容比较陈旧,实践与理论相互脱节,以致使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人数就比较少,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了活动的恶性循环。3.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课堂教学上教师过分强调考试的比重,而忽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成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导致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完善不够。1.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比较陈旧,或是重视大学生在获得各类竞赛后才予以奖励,忽视了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或是忽视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课程考试的学分互认,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没有形成激励机制。2.高校在当前以发表论文质量、专利申请数量、经济效益转化等硬性指标去评价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让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没有科技创新经验的情况下不敢迈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第一步,使得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3.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即使一开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由于教师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在学生跟着指导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出现“三分热情、七分观望”的情况,形成不了学生、教师均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
(四)国内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参与度不高。虽然当前国内高校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比较多,但是均以小范围大学生层面的科技创新为主,导致大学生创造的科技成果数量较为有限。同时,现阶段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万,师生比例约为1:17,如此低的师生比例很难提高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一个教师参与度高、学校资源丰富、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并且具有传承性的大学生全程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美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目前该校已设立了由分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生命与物质科学范畴的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耶鲁大学为本校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指导研究项目,入选竞争也十分激烈。 (二)德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注重科技知识的应用,传授包括如何将一个创意转化为具有竞争力产品的技巧、能力等广义知识,培养了大批具有工程师资格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三、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综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分析,可以看出:要在高校内真正形成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模式,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让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国家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建立大学生全程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与学院的平台与资源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大学生全程化科技创新活动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能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传承性,并为大学生提供了从新生到毕业生各年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一批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