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地下空间开发为例
作者:韩平,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邮编:210000
摘要: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于城市发展的帮助,力图解答城市建设中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关键词:城市发展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城市建设 前 言
所谓地下空间,是指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现代大城市,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地面土地资源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现代人以现代建筑技术为依托,把土地开发利用的空间从地上移到了地下。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拓展生存空间,增加城市空间容量,形成城市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城市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构成新观念。 一、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从地铁建设延伸发展到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另一方面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延伸发展到地下商城,又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产生了地下商城与地下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体。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点:注重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多功能性,建设四通五达的地下城,从地铁交通工程、大型建筑物向地下自然的延伸发展,到复合型地下综合体,再到地下城,形成了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地下疏散干道、地下共同管沟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公共建筑也向地下发展,如公共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体育馆、音乐厅、大型的科研实验室等文化体育设施。
我国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发展,是建国以后,随着国防战备建设和城市建设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走向与城市改造和建设相结合的轨道。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开始或完成了以城市地铁、商业街为主体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并且已经拥有大型的地下设施。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点:在人防工程建设方面,采用平战结合的形式,其主要方向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以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在发展城市地下交通方面,以解决城市突出的交通矛盾和缓解城市服务设施紧缺为主要动因;对于地铁等交通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初步考虑到了网络化和系统性。
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核心内容多为地铁、隧道和地下商业等的建设,反映出在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最迫切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问题,对环境的要求还没有提到很高的水平,开发规模不大,计划性不足。 二、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在以南京为代表的许多大城市中,人们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转而向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寻求解答。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为城市空间资源危机的缓解提供了崭新思路。地下交通的建设,极大缓解了地上交通拥堵问题;地下公共服务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出现,则有力地改善了地面环境,缓和了紧张的人地矛盾。 1、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解放后的6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四倍多。与此同时,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圈层式城镇空间格局,到90年代的都市圈规划,城市发展的视野开始跳出老城与主城。2001年
的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跨江发展的政策门槛,规划将沿江地区作为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强调“轴向发展、组团布局”,重点建设“一城三区”。南京“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形态,经过不断发展,各新区的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内部功能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发展动力不足,新区在居住、就业、商业、文化娱乐等方面对老城的依赖性有增无减。老城的人口规模与密度一直居高不下,新区与老城间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大,高昂的出行成本影响了城市人口向新区转移的效果,疏解老城人口、促进新区生长的规划目标并未获得较好地实现。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单纯依靠城市道路来加强各功能组团的空间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在城市中心地区大量增加交通设施用地也缺乏可行性。因此如果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重心转向地下,可以调整城市空间发展的可行性方向。以最新公布的南京未来规划方案来看,至2050年将建成6条地下轨道交通线路、2条轻轨线路和2条过江隧道。同时,为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地铁1号线南延、2号线东西双向延伸。可以预见,南京将迎来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地下空间的发展现状
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较早。现存的地下设施可追溯至上世纪初的民国,以人防工程与地下室为主,但建设规模小、建筑质量也不高,这与城市早期特殊的历史地位有密切联系。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地区出现了交通隧道和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市政管线的建设也逐渐铺开,高层建筑配建地下室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地铁也在积极的筹建之中,继地铁1、2号线之后,以及建成长江南京段的第一条水下隧道后,未来三年将陆续建设7条地铁线。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分散。早期的人防工程多为战备、防灾之用;建筑物附建的地下空间主要承担停车、仓储以及设备安置等功能。近年来,依托地铁1号与2号线出现了以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主的地下设施,如正洪街莱迪地下广场。这些设施主要集中在地面10米以下的地下空间,仅为南京地区地下浅层空间实际可开发深度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在当前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应当紧紧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契机,及时、深入地展开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引导与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的设计研究,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构建以地下交通为支撑,容公共服务与市政公用设施等于一体的地下空间系统,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促
三、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地下空间不均衡发展,空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据调查,由于长期以来地下空间采用自主开发、无偿使用的方式,城市不同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差异较大。在以新街口为核心的地区,-10米以上的地下空间已基本开发完毕;而在城市边缘地带,除了一些新建小区配建的地下停车库,地下空间的利用尚处于空白。地铁对其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除了新街口站的配套物业发展较快,其余站点的物业发展缓慢。此外,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缺乏下沉式广场等开敞空间的过渡衔接,现有地下交通设施尚未形成网络,市政管线浅层敷设等。这表明,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开发功能比较单一,利用效率不高。 同时,由于缺乏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勘测与调研,城市目前潜在的可供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储量尚不明晰,只能依靠经验预估,一方面将对今后地下空间利用走向深度化、广度化带来阻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 2、权属复杂、多头管理,规划调控难度大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利用中所呈现出的人地矛盾、组织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在这方面出台的法律、法规尚不多,以工程技术规范为主。有关地铁建设中出现的周边地区
开发、地下空间权属等新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法律界定。
目前,国内仅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已对此展开研究,而南京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地下空间多头管理,条条分划、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同时,随着城市土地政策的放开,已出让土地所对应的地下空间的使用权属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地下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往往还会对其所对应的地上空间带来震动、噪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建设矛盾较多且容易激化。由于缺乏相关法规与统一的管理部门,对各种地下设施的建设要求、建设时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规范、协调,规划部门开展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时,往往需要调解多方矛盾,规划管理与实施的难度很大,非一个部门所能为之。 3、地上、地下交通尚未形成网络,城市运行效率不高
据调查,目前,南京市民日常出行以自行车为首选,公交、小汽车次之。地下轨道交通只有与这三种交通工具建立联运换乘网络,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地面交通的疏解作用。但在现实中,地上、地下交通不仅没有构成联运协作的伙伴关系,反而成为相互竞争的对手,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差甚远。一方面,地面公交为经济效益向地铁争夺客源,造成优质运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地铁站点周边普遍缺乏停车空间,换乘距离过远、出行费用相对较高,地铁对周边地区人口出行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很难发挥其快速、大运量的特点。
结语:
在加快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城市人口拥挤、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等突出矛盾,人口、资源、环境是未来人类共同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筑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在提高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进程中,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开发地下空间也将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比如拓展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实现土地更高的使用价值;通过发展地下动态和静态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建筑物密度,增大绿化面积;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全面提高城市质量;全面提高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
因此,抓住我国城市中心大规模开发的难得机遇,增强地下空间开发意识,制订合理的技术政策和法规,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地下空间,并同时改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创造出紧凑高效、安全方便、美观舒适的中心区环境,以迎接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约翰·卡尔莫迪,雷蒙德·斯特林[美].地下建筑设计[M].于润涛.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4]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Z].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5. [5]关于日本地下利用的状况[J].地下空间,2004(6):271-2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