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观后感
一直都想看这部小说,可一直没机会读完,不是觉得太长,就是觉得法国那时的社会背景我无法理解,总之是理由一大堆吧,今天外国文学老师让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了解了其过程,看了以后内心着实迸发出了很多情感,尤其是对包法利这个女人,真是可恶,但又很可怜呀。
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她对虚荣的追求,看到她对上层社会的渴望,看到他对爱情的向往,看到她看到她一次又一次的出轨,看到最后她对丈夫的自责愧疚,对女儿的留恋和爱。古往今来,我们对于这样的大作总是不断的探索着,到底是什么使包法利夫人变成这样。有人认为是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有人认为这是女人的本性,对虚荣的追求,自私的表现,当然这也是大作中永恒的争论吧。
其实,今天我个人对包法利夫人的心理行为倒不想做什么大的评价,我倒是想就关于包法利夫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来探讨一下这对后来形成这样一个悲剧的影响吧。艾玛是个农村女孩,从小在农村长大,因家境较富裕父亲又甚疼爱,于是让艾玛从小就在教堂学习,对音乐艺术 等均有涉猎,因此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跟其他的女孩相比她有了很强的优越感,感觉和她们不一样,在书中他看到啦,她希望自己有一场旷世的爱情,可以被王子带进他的城堡,从此过上可以每天都有漂亮的衣服,好看的珠宝首饰,她的王子可以每天都带她尽情的跳舞唱歌。可是她的父亲并没有能力让他过上这样的生活,于是艾玛想到了通过嫁一个有钱人就可以到城里去住,此时的她遇到了爆发力先生,她认为包法利先生是她见过最有钱的人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可当真的结婚后她发现一切都不是她想的那样,不是窝在一个小镇里每天缝衣服,补袜子,而且每天都要面对一个枯燥无味的男人,这种生活和她从小的梦想差距太大啦,她接受不了,所以刚开始是闷闷不乐到后来的卧床,但当有其他男人出现时,她想通过寻求一份旷世的爱情来实现她的愿望,也就最终造成了她自杀的悲剧。我从心里小小的假想了一下,如果他的父亲当时没有让她受到很好的教育,她和村里其它的女孩一样,也许她的悲剧也就避免啦。
记得第一次看《长江7号》时,看到爸爸为了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不惜吃了很多的苦,而相反他的儿子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处处被别的同学 瞧不起,对孩子的心里也造成很坏的影响,我觉得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做自己位子上的事,父母没必要吃尽苦一定要把她往社会上层挤,父母是好意,希望儿女以后可以生活的更好,可父母有没有想过儿女的压力,心里的想法。顺其自然,没必要一定要儿女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她自己的努力成功才是最成功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