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改进型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1卷第6期 电力电子技术 Vo1.41,No.6 2007年6月 Power Electronics June,2007 一种改进型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刘永桥,段善旭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提出了一种改进型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给出了实现方法.并在5台三相10kVA逆变电源并联系 统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控制方案简单,实现方便,软硬件资源消耗少,负载均流性好。 关键词:逆变电源:并联/负载均流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00X(2007)06—0008—02 An Improved Current Shar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Parallel Inverter System LIU Yong—qiao.DUAN Shan—xu (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cm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current shar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parallel operation and gives the proce・ dure of design.An experiment system based on five three・phase 10kVA inverter supplies is buih.the resuhs indicate that this scheme is simple and realized expediently,it expends a little resource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and can also realize load current sharing. Keywords:inverter supply;parallel/load current sharing 1 t引 言 由此可 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加和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 见。并联的各HSI 高,用户对电源的性能、容量、可靠性等要求日益提 逆变电源输 ,( 高。逆变电源的并联运行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途 出有功功率P图1 径。为了保证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系 主要取决于图中 逆变电源 统中每个逆变模块的负载电流都必须保持均衡。以 相位角 。输 ——忽略线路电阻的线路阻抗 减小并联模块间的环流lll。目前,常规的均流方法主 出无功功率Q主要取决于输出电压的幅值 。由此 要有输出阻抗法、主从均流法I】1、平均电流法l2I和最大 可得并联均流的控制措施.即各逆变模块可根据自 电流法[31等。在这些方法中,很多都涉及到功率的计 身的容量、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得到自身的 算问题。而对于低成本的逆变电源而言。这些功率计 AP和aQ,然后对其相位角 和给定的电压幅值 算就显得太过复杂。且软硬件资源的消耗也太大。 进行相应的调节,以实现对负载电流的均分及对环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散逻辑控制的改进型 流的抑¥Ul4J 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即通过检测并联系统 3改进型均流策略的实现 中的瞬时平均电流和各逆变模块中的输出电流,并 在上述并联均流控制措施中.对电压的调节要 对这两个电流进行分解.用其分解量进行反馈调节 用到△尸和aQ。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逆变器的 控制输出电压,实现并联系统的均流。最后,在5台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是必要条件。图2示出功率计 三相10kVA逆变电源的并联系统中对该并联均流 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 2并联均流原理 图1示出两台逆变电源并联工作的等效电路。 通过数学分析,得到逆变电源USi( l,2)的输出功率 调节特性为: 源而言.功率 图2功率计算的数字化实现框图 APS/=km=Aq ̄ , AQ = 假=△ (1) 的计算太过繁琐,且会消耗过多的软硬件资源。 式中AP,△p——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节量 当瞬时输出电压 与给定的参考正弦simot同 定稿日期:2006—12—18 相或相位差很小时,由正交原理得到 =0;又因输 作者简介:刘永桥(1981一),男,湖北大悟人,硕士研究 出电压幅值的变化也不大,得到的 常数。由此 生。研究方向为逆变电源的波形控制和并联 技术。 可得,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与JrJ,,H成正比,再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种改进型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进一步就不用计算P租Q,而直接用,l,,R实现负载 电流的均分和环流的抑制了。图3示出改进后的电 流分解框图。可见.改 进后的计算量减小了 许多.而且软件资源 图3改进后的电流分解框图 的消耗也降低了。 3.1系统的并联结构 图4示出了系统的并联结构图。逆变电源采用 分散逻辑的控制方式并联:模块间通过相连的并机 通信总线交换信息。通信总线可分为同步总线、瞬时 平均电流检测总线等。各模块的输出都直接连接到 输出总线上供给负载。在并联系统中,每个模块检测 出各自的输出电流i 然后送到并机总线上计算所 有模块i。的瞬时平均值 所有信号的检测计算都 由硬件完成,均可实时检测。输出的均流和稳压控制 都在各模块内部完成。 图4系统的并联结构图 3.2并联系统的均流调节 图5给出了单模块的系统控制框图。其电压内 环为瞬时值控制环,采用数字PID控制器.对输出电 压波形进行控制:在控制该电压波形的基础上,外环 上加了一个均压环.采用数字PI控制器.对输出电 压幅值 进行粗调;将检测到的i .和所有模块的i 平均值 通过A/D采样后,进行图3的分解,得到 它们的4个瞬时电流平均值分量 , 和,0I, 。用 作为给定;用 作为反馈,通过数字PI调节器 后,就可微调输出电压的幅值。同样,用正nR作为给 定;用 作为反馈,通过调节器后,就可微调输出电 压的相位 ‘ :图 幅 竺些 图5单模块的系统控制图 4实验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5台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样 机的主要参数:主电路采用二极管中点箝位型三电平 逆变器,其容量S=10kVA(单相3.3kVA);开关频率 19.6kHz;输出滤波电感L=2.06mH;滤波电容C---10 ̄F: 输出电压uo--220V/50Hz;直流母线电压 I。 425V。 图6a示出带线性负载时.5台逆变器并联时输 出电压 。、空载环流i 及两个模块的输出电流i ,i 实验波形;图6b示出带线性负载时.5台逆变器并联 时输出电压 ,和模块间环流i 如,i 实验波形;图 6c示出带整流性负载时.5台逆变器中4个并联模 块的输出电流io, ̄i。 实验波形。其中,Uo=220V,单机 满载电流为12A。表1给出带线性负载时,5台逆变 器并联中不同情况下各模块的输出电流。 姿薹 L ● { ‘ ^ E l  1 _立f, 盎;是 一 ≤盖 泌 ≮ .幡 ≥ Ⅳ‘ ・: l j 0、 - .. . . . . 害警 - 善量 v,. ̄ k k。。…vA…\_7VVV\ 3毒 。 t/20ms/格 (a) i i l1Iio2波形 j ^  ̄uo^} 士'  n n ^^ ’ 娑蓑 L 一直 ▲L 五盈j:f j-. t。 喜 曩 I ‘ ~¨ “ p‘中一¨…¨一叶. r一- 詈{ _} r2 i 、 ^m V ■吣 、^.一- — Jr3 : .{. : tl2Oms/格t/20ms/格 (b)tto.irl,ir 1Iir3波形 (c)‘},io2./o3,io4波形 图6实验波形 表1均流情况 测试项目 空载 半载 5/6的负载 满载 输出电压Ⅳ 218.6 217.2 2l6.7 216;2 总负载电流,A 0 3I.3 52.5 61.1 模块1电流,A 0.18 6.2 10.2 II.8 模块2电流,A 0.16 6.4 l0.5 II.8 模块3电流,A 0.13 6.3 10.5 l2_3 模块4电流,A 0.13 6.1 l0.1 12 模块5电流/A 0.15 6.2 l0.4 l2.3 最大电流差,A 0.05 0.2 0.4 0.5 由实验结果可得,在5台逆变器并联情况下。模 块间空载时的最大电流差只有0.05A:带线性满载 时的最大电流差为0.5A:模块间的最大环流为 0.25A。可见,采用这种改进型的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可使并联系统各模块间的负载电流均流性好。环流 较小。 5结论 对功率的计算进行了简化.并依此方法提出了 一种改进型逆变电源并联均流控制策略:给出了实 现方法.并在5台三相10kVA逆变电源并联系统中 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控(下转第36页) q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1卷第6期 2007年6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41,No.6 June.2007 偿 iIl lj : 若采用单闭环控制策略,敏感负荷端电压需要一 定的时间,约30ms才能到达稳态,并且有较大的 过电压,动态效果一般。而采用负荷电压外环和滤 波器电容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时,敏感负 7 ≮ 熏妻熏 妻 ; / t|1ms/ 、 羲 . 褥 偿 t|1ms| 荷端的电压小于3ms就能到达稳态,较负荷端电 压单闭环控制时暂态调整时间约快了l0倍.动态 、 跌 辐 也 (a)a相电压跌落补偿 (b)c相电压跌落补偿 性能有很大的提升。 图6实验结果 由样机实验结果可见,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的 DVR系统动态响应速度非常快,约为2ms,同时具 有良好的稳定性。 6结论 (1)采用负荷电压外环、滤波器电容电流内环的 双闭环控制策略,增大了DVR装置的阻尼比,从而较 图4含DVR的典型系统图 2・00 好地抑制了系统超调量.并有效减少了系统振荡次数。 (2)基于EMTDC/PSCAD的仿真研究,验证了双 闭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研制了一台380V/10kVA 工业样机。通过现场实验情况,证明了采用双闭环控 制策略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改善DVR的动 态性能。 1.50 专1.O0 ≈ 0.50 0 o_2300。2400 2 00‘26o0’27o 0029o o’300 o。3 00‘32o 《a)单闭环控制 参考文献 : ‘ y’ ● _ ● _ _ _ _ _ _ [1】 王凯斐,李彦栋,卓放,等.一种可持续补偿三相动态 电压恢复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38(1):1 ̄3. [2】 周雪松,张智勇,马幼捷,等.动态电压恢复器检测方法 和补偿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6,40(3):123 ̄ 125. tl S fb)坝闭环控制 图5两种控制策略的敏感负荷端电压 根据上述控制原理。研制了一台380V/30kVA [3 张秀娟,李晓萌,姜齐荣,3]等.动态电压调节 ̄(DVR)的 设计与性能检测[J】.电力电子技术,2004,38(2):21 ̄23. 『4] 杨潮,韩英铎,马维新.单相串联电压质量补偿器控制 三相DVR工业样机。图6a示出DVR补偿a相电压 tt 的跌落图;图6b示出DVR补偿c相电压/t 的跌 落图。由图可见,a,c两相的输入电压发生了不同程 器的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15):45 ̄48. [5】Hyosung Kim,Seung・Ki Su1.Compensation Voltage Control in Dynamic Voltage Restorers by Use of Feed Forward 度的电压跌落,‰最低跌至154V; 最低跌至 134V。但输出电压幅值并未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 DVR的动作正确,补偿成功。 (上接第9页) and State Feedback Scheme[J】.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5.20(5):1169—1177. 力电子技术,2005,39(2):88—89.  a1.Parallel UPS With a In- [3】 C S Lee,S Kim,C B Kim,et制方案具有结构简单,实现方便,软硬件资源消耗 少,负载均流性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1 段善旭.]模块化逆变电源全数字化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1999. [2】刘济涛,张东来,等.UPS并联的一种分散逻辑控制[J].电 stantaneous Current Sharing Contwl[A】.IECON Proceeding (Industrial Electronics Conference)[C】.Aachen,Germany, 1998:568 ̄573. [4] 姜桂宾。裴云庆。杨94-98. 旭,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 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12):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