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科技信息 高校理科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董业课程傩系晌优化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王立霞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8-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学校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学科性质和发展、专业定位和社 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要抓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加强教学资源和 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处于管理学和信息技术中间层次,是管 理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2002年,我校开设 了该专业,现已有四届本科毕业生,学生就业形势较好,学生的素质和 能力基本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 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如何建设该专业就成了一个值得大力探索的 课题,其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普 通院校,肩负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吉林,面向全国,培养社会所需 要的人才责任。另外,我校该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在专业上优势 互补,交叉发展,在教学资源方面实现了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 率。据此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 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具备现代管理 学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知识与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 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 业、金融机构、高等教育、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 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 定科研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且师资力量 相对薄弱,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顾各自院校的具 体情况,盲目照搬所谓统一的模式,未能体现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二 是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存在既有内容重复又有知识或缺的问题, 如“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内容重复,占用了许多 宝贵的课时,而一些对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的 知识却因课时不足等原因涉及较少;三是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没有自主 学习的时间,而且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精力的分散,学的博而杂,而不是 专而精;四是实践环节不够,信息管理专业要求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校内和校外的实践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安 排的不够;五是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尤 为明显;六是部分课程与时代脱节,因为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部分教 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学习的技术在社会中已经被淘 汰。 三、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可由四大模块构成:公共基 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模块、实践教学 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1.公共基础教育模块 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概率与数理统计等),人文社科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 理等),还有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基础教育模块 为体现我专业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因 此将专业基础教育分成三个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经济学、管理 学、会计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培养学生的管理 思想和管理理念;计算机类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 统、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等),提高学 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外语类(英文听说、专业英语阅读、英文写作 等),提高学生外文资料的应用能力。 3.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模块 考虑到学生个性、各自今后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及我 校为化工类院校的特点,制定了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数据库应用方 向;二是化工管理方向。 4.实践教学模块 包括会计实务模拟、ERP试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市场营销综合 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但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并非是这几个模块课程 的简单相加,应围绕专业的主干学科基础课,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经 济学、管理学和生产与运作管理,把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 程中有效地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做到管理和技术的真正结合。 四、课程体系的优化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对各门课程知识的需求,要明 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门课程在培养目标能力中的作用与 地位,这就要求对每一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 2.现行课程中,纯理论课程和概述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程 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差。有鉴于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 实地参观和调查,了解企业的流程和业务特点;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 分析与设计,提高动手能力。 3.在管理类课程中,重视与企业生产流程、环节相关知识的传授,增 加ERP课程的比重;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 结合起来。本专业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 机为办学的主要宗旨和特色。 4.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与实验环境的建设。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尤其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项目的全过程培养,为达此目的,全天开放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 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使学生从开始便能够从编写程序模块中接触到 管理信息系统,也可进行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5.改革课程考试形式,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改变目前考试形式 单一的弊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三大 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 学效果,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一是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对于管 理类课程,如ERP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可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培 养技能和能力为主的课程,可采用上机考核或开卷设计为主的考试方 式,突出对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如信息系统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 课程。又如软件工程学等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开发中的软件分析、设计和实施方法。 对这类课程既要采用开卷设计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 创新能力,同时也可适当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 握情况。三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的课程,可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 式。这些课程多为专业选修课和学科前沿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对这些课程,可根据课 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小论文、大作业、课程总结、开卷考试、小组讨论等 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 分发挥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