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 实 验 室 科 学 第16卷第5期2013年10月 Oet.2013 CNl2—1352/N LAB0RATORY SCIENCE Vol_l6 No.5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李彦文,莫测辉,李 红,王朋,薛枫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以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 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创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X-4;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305.2013,05.044 Practice in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LI Yan—wen,MO Ce—hui,LI Hong,WANG Peng,XUE Fe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 1063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in cultivating mode of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 ing in Jinan University is introduced.The cultivating objective,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he cuhi— vating progres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new type of master training.The practice has enriched the cul— tivating mode of master education and improved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Key words: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cultivating mode;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 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 型人才,同时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和研究生规模 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 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改变了我国工科研究生 一直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局面,丰富了我国 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同时也将为我国提供大批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我校环境专业为例,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从无到有,目前招生人数每年在30人 左右。以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招收在职人员为 主,学习方式以进校不离岗为主。如今工程硕士研 究生以招收应届生为主,学习方式采取全日制教学,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和学生素质背景已发生 了重大变化。 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渐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_】 J。为了增强研究生教育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大应用型、实践型 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 际需求的紧密联系,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 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t3制硕士专业学位范 围,2010年又进一步扩大招收硕士专业学位比例, 计划用五年时问,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比例提升 至50%[3-4]。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以 往其招收的对象以在职人员为主,招生规模较小。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缺乏经 验,很多高校受工学硕士和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定式 的影响,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学化” 或混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忽视了全日制工 程硕士研究生本身的特殊性及培养质量的全面性。 实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目 基金项目: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项目编号:11MS17);暨南大学第十四批教 学教改研究项目;暨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实 践能力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0623401)。 标、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实践训练等诸多方面都不 同于工学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 如果照搬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课程结构、 李彦文,等:环境.z-,tl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145 教学方式不尽合理,导师指导针对性不强,以及工程 和职业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培养方式与目前要求 的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不尽匹配。而影响全日制工程 硕士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期限普遍较短,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认识和要求在诸多方面还存 在着脱节现象。因此研究具有专业特色和适合行业 特点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5 J。 以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全日制 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学习特点的变化,根据专业特 色和行业特点,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 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环节突 出了实践教学。 1 课程设置与教学 1.1 紧密联系行业实际设置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课程体系中,包括基础课 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到硕士学 位的基本要求,需要将这两方面的课程有机结合,总 体来说,与工学硕士相比,政治和英语所占学分有所 下降,专业课比重增大,同时开设了更为丰富的专业 选修课。 围绕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 进行了改革,整合了目前的政治课程授课内容,减少 了政治理论内容的重复度,减少了传统的公共外语 课程,加强了专业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注重实用性, 注重口语训练及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工 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强调 学生要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 代化的技术手段及工程管理方法,因此专业课设置 兼顾学科和行业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 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突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以 未来工程人才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其 创新能力为核心,设置了包括“环境工程招标投 标”、“场地污染修复技术”、“清洁生产审核”、“有 机污染分析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实务”等与学科 和行业实际紧密结合,涉及研究、开发、生产等诸多 领域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环保技术专业课程,增加实 用性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紧扣行业发展。 1.2课程教学多样化 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资除选派具有较强工程实践 背景的教师,还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 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往 以教师讲授、课堂学习和课本为主的传统方式,代之 以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参与式 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团队教学等各种教学方 法贯穿教学过程,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 实务性、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相 互交流,对感兴趣的领域做充分准备,并将自己的认 识和同学分享,由于行业专家的参与,使学生在课程 学习中能紧密接触行业实际。如“场地污染修复技 术”的课程教学由行业专家在氮肥厂、油制气厂等 场地污染修复项目现场授课,学生有机会亲身见识 包括土壤清洗、化学反应格栅、生物堆积、现场固化、 植物复垦等污染场地修复的多种技术,还可以亲身 参与污染修复的采样、样品分析以及污染评价等修 复流程。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写作能 力,还专门开设了“实用工程与科技写作”课程,其 中包含专利申请书、科技项目申报书、技术总结报告 及标书等文件写作内容,学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 真正达到了“学有所获,日学日进”的效果,深受学 生欢迎。 课程学习的考核采用案例设计、案例报告书等 方式,如“环境工程招标投标”的考核就是对某一招 标文件编写标书,突出应用性,通过课程学习,使学 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更 能获得将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 决能力,力求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职业领域的技 术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为后续的 职业实践奠定基础。 2 培养方式 根据教育部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的指导精神,学科点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工程硕 士培养,与企事业等实际部门紧密合作,聘请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事业专家担任研究生校 外指导教师,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研究生专业实 践基地,依托“双基地”、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共同 承担完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 作 一 。 2.1 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 机制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 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后,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实 践工作,结合单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或技术难题, 逐步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切实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专业工作 146 实 验 室 科 学 的感性认知,加深对职业的体验,同时完成毕业论 文。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是落实专业实践环节,成功 培养工程硕士的重要基础保证,目前暨南大学环境 工程学科点已与包括广东圣茵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水务公司、广州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李坑 垃圾发电厂、珠海水质监测中心、广东省清洁生产中 心、惠州环科所、东莞市农检所等在内的数十家企事 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联合开展科技 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 方式,研究生在实习和校企横向课题研究中,真正深 入企事业单位管理过程,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 以此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研究生借助实践 基地平台可以完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或 技术改造方案等实际专业技术工作,同时了解行业 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另一方 面,实践单位接纳研究生实践,在投入资金的同时, 也能为单位发展和创新获得效益。可以订单式培养 切实满足企业需求,毕业就能上岗的高层次创新型 应用人才,实践基地成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 研联系纽带,促进院系、导师和企业的长期、紧密的 合作 。 通过建立在企事业单位实践平台,我们还尝试 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索,强化研究生的实际动 手操作能力,注重工程项目设计,强调实用性,包括 熟练掌握工程实践中多种专业软件、绘图软件的使 用;实施了包括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能源 审核、清洁生产审核资格认证等在内的环境保护领 域的职业技术考试和认证,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在一 毕业即可上岗工作¨ 。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落实双导师指导制 导师的素质与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的重要因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 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导 师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 的指导能力,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 职业素养,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落实校内与 校外双导师制是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 要举措。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 健全了全13制工程硕士导师评聘制度,其中校内导 师的评聘条件注重考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 力,不仅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纵向科研项目等指标, 还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科研情况、为企事业单 位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校外导师的评聘通过自荐或 校内导师推荐,一般要求具有副高技术职称或在单 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技术专长, 或具体负责某部门管理,主要考察其专业技能的水 平、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指导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组织管理经验和资源条件,并且与校内导师有一定 的合作研究基础。 同时加强对导师特别是校外导师的培训,内容 包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解读, 明确包括授课、讲座、论文指导、工程实践指导、实践 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 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规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和荣誉感,激发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 情。建立校内、校外导师有效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导 师工作座谈会。座谈会既可充分讨论交流研究生培 养中课题选定、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环节的问题, 也对企业、行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相关技术和工艺等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导 师工作座谈会的交流探讨,一方面促进了导师实践 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地 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更加细心和 精心的指导,为校内外导师进行研究生合作培养架 起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也为学科点与行业、企业开 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渠道。 3 结束语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以来,暨南 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至今已招生100余名,根据学科 优势、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设置了更为丰富的选修课程,课程教学突 出工程性、实践性,并引入外部专家导师参与教学; 通过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起校企联 合培养机制,推进落实双导师指导制,突出了实践能 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接行业和企事业单位需求, 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2010(9):19—22.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 意见[EB/OL].[2011—07一O1].http://baike.baidu.corn/ view/293585O.htm. [3] 张培玉,曲洋.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37—139,173. [4] 张学洪,吴志强.立足特色丰富载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5—28. [5] 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f 学位研究生探索 1j 1J]J 1j 1J 李彦文,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 [6]姚金水,刘建安.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及联合培养研究生[J].实 验室研究与探索,201l,3O(2):129—130,188. 147 基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 2012,29(3):60—64. [13]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 [7] 范冬梅,潘信吉,胡今鸿.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研究生实验教 育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6-9.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1—4. [8] 徐巍华.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 认证的对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87— 289,314. [14]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 究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一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李跃英.培养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讨[J].技 术与创新管理,2007(6):69—71. [1O]周鸿玲,李雁翎.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08(2O):127—128. [11] 孙延明,向智男.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的构建与思考一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 育,2012(7):30-33. [15] 张婷.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 研究与探索,2008,27(9):141—143. 收稿日期:2012—12—13 修改日期:2013-05-18 作者简介:李彦文(1973一),女,湖南长沙人,硕士,高级工程 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 [12] 肖顺华,刘峥.关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一 <>●<>●0●0●<>●0●<>●o●<>●<>●<>●<>●0●<>●0●<>●0●<>●<>●<>●0●◇●<>●<>●<>●<>●<>●<>●<>●<>●<>●0●<>●<>●0●o●<>●<>●o●0●(>●0●(>●0●<>●<>● (上接143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 2011,23(5):1—5.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65—168 [8]顾明远.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N].天津教育报,2009-9—16 (3). 曾永卫,刘国繁,黄俊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两体系三并递 [9]周传胜,刘军峰.“质量工程”反哺青年教师培养初探[J].高等 教育研究,2011,32(5):62—64. [10]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进”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77—79. 马冬梅,朱正伟,陈树越,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 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5—97. 郑长波,王丽.建设特色鲜明的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1] 牛庆玮,胡伟,刘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O):70—73.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O(10):107—110. 高飞,高碧青.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一基于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普 教研究,2012(3):74—75. [12] 王礼贵.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8—99. 吴东涛.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28(3):106—108. 收稿日期:2013—04—14 修改日期:2013—05—18 叶爱敏,张新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 ….叫….叫….叫… … ….叫“ … … … … … … ….叫….叫….叫“.叫“ … … … … … … ….叫….叫“ ….叫… ….叫….叫” … … ….叫”.叫… … “ … ….叫… … … 写作小常识 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重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按 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 对应。 ● 《实验室科学》编辑部 …’ 一 ’… 。 ! …l◆…1◆…◆…◆…◆…1◆…I◆…◆…l◆…l◆…l◆…l◆…l◆…◆…◆…1◆…◆…◆…◆…I◆…I◆…l◆…l◆…l◆…l◆…◆…1◆…I◆…I◆…l◆…l◆…◆…◆…l◆…}◆…◆…◆…l◆…◆…◆…l◆…1◆…l◆…l◆…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