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策略探究
吴起高级中学 潘成刚
摘要:“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是当今教育界不可回避和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在科学界定“问题学生”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和分析归纳,对 “问题学生”进行科学归类,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现“问题学生”的良性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 教育转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孩子人格的成全,成全孩子的尊严、人性和未来。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类“问题学生”的出现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2015年湖南邵东县两起弑师俺,2016年2月24日西安中学被誉为“天才中学生”的某同学跳楼自杀案等。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使得社会各界尤其教育工作者又一次开始深刻反省教育工作本身,让教育回归本真。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
一、高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从近年来媒体披露和教育界研究成果来看,“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当今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共同课题。
所谓“问题学生”,主要指想较同龄、同学段学生而言,那些在思想、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和不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比例虽小,但影响很大,若不提早进行干预和矫治,将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后果。而这些学生大多并非真的问题学生,是因为个体心理问
题和个体思想品质问题是两类问题,二者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就“问题学生”的成因和性质而言,“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从属于个体心理方面,而并非道德品质方面。
科学转化 “问题学生”,不仅利于“问题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化解教师自身危机,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有利于营建良好有序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甚至有助于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高中“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一)就“问题学生”的表现和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散漫型
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过于溺爱等原因,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听之任之,甚至放任自流。一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性格偏激、自私、抗挫折能力低下、没有纪律、规则的概念和意识,这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旷课时有发生,他们甚至因为厌恶自己的家庭,到处游荡,自由散漫。他们普遍有实际年龄与心里年龄不符的特点,立事晚,学习不主动,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自律性差。
2.逆反心理型
这类学生大多从小受到家庭专断式教育。学生从小缺乏来自父母的呵护,稍有犯错就受到父母的训斥打骂。心里委屈又无法正确表达,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有效交流和沟通。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用爱心和去感化他,很有可能导致仇视父母、仇视老师、甚至报复社会。
3.意志薄弱型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凡事大包大揽,管控较多,孩子从小缺乏相应的生活技能和心理自控能力,久而久之就缺乏自信,自卑懦弱。他们自制力差,做事缺乏动力和毅力,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没有明确的主见,遇到困难就畏畏缩缩,自怨自艾,即便在老师的鼓励下也难以做到勇往直前、战胜困难。
4.“双重性格”型
由于家庭关系紧张、冷漠、家庭暴力等原因,这类学生从小受到来自外界较大的压力或者批评,形成 “双重性格”:要么就是大小懦弱,自卑自闭,要么就是狭隘偏执,残暴凶狠。
5.早恋倾向型
由于家庭关系紧张,内心孤独,或者受当代不良文化影响,或者异性过分接触,这类孩子有早恋倾向,思维活跃且用于关注异性身上,思想散乱,情绪波动较大,而不能静下心来。常常学习不能专心,生活不规律,致使学业荒废。
6.品德不端型。这类学生就是真正的问题学生了。他们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他们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坏”。这类学生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学生则害怕他们。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尚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
(二)高中“问题学生”的主要成因
从根本上说,“问题学生”的成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学生自我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人格、身体等。外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
1.问题学生自我因素如:性格的不成熟;缺乏基本道德判断能力;基础学力的欠缺;同伴关系的失败等。
2.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不少儿童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等现象都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滋生好逸恶劳的思想。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部分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培养的投入。培养子女的投人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影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一些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环境;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用尽了手段,吸引人们盲目消费,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给青少年以不良的影响。
(4)其他社会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论理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及腐败现象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等。
3.家庭因素
几乎所有的 “问题学生”的成因都在家庭中有迹可循。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不仅父母的发展对孩子有影响,家庭中各成员(包括兄弟姐妹)的发展,对未成年的孩子都有影响。有人把美国两个均已繁衍了八代的家族进行了统计对比:爱德华家族,始祖爱德华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哲学家。他不仅本人勤奋好学,德高望重,而且以自己良好的德行培养和影响后代。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60多位医生,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一位大使、一位副总统。另一位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臭名昭著的酒鬼和堵徒,无才无德。他的后裔耳濡目染,出了300多名叫花子、流浪汉.7名杀人犯,60多名诈骗犯、盗窃犯,还有40多人伤残或死于酗酒。这两个家族沉浮的迥然不同,并非是遗传因子所决定的,而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的不同结果,是家长及各成员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家庭各成员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因为少年儿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往往具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家庭各成员的气质、爱好、品德、思想、学业、成就、奋斗目标常常比耳提面命式的教训更容易被接受。
在家庭因素的诸多方面中,父母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引导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而父母性情暴戾、棍棒教育、不善沟通,家庭失和等是形成各类问题学生的直接诱因。
4.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人.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会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问题学生也不例外。但如果学校因他是问题学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员,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问题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
(3)学校采取的某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简单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再如。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有的劝其不要参加考试,有的分成快慢班,这对问题学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他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是生非,全面滑坡。
学校教育方面的其他原因如:似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一些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偏低,低效、无效教学的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等。
三、高中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对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进行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升教育技能。又要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实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给孩子寻找发泄过剩精力和情绪的适当途径,也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家长施以适当指导。
1.爱心关怀,心理疏导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测量学标明:任何一个受教育的群体中,都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问题学生”这一“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爱心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问题学生”心理状态不好,学习效果不明显、行为习惯较差,思想包袱也较大,一般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对待“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间绝不能采取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要以爱心为基点,采取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地教育疏导。其次,教育工作者在行动上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利用示范引领效应,选取曾一度受挫而后发奋努力而成才的名人或身边实例,鼓励和感化 “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坚强意志力。
2.情商开发,提升技能
高质量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能力;二是情绪管理能力;三是自我激励能力;四是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高效的人际沟通能力。“问题学生”在家庭中受苛责较多,在学校受批评较多,在亲友、同学中受歧视也较多。他们失去了家庭、学校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
友的信任。心灵受到创伤,情感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易产生疑惧、叛逆、自卑等不良心理。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渴望得到关心、爱护、新人和尊重。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促使他们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体特征,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写生进行积极干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和良好、健康、有效的生存生活习惯,将非常有利于问题学生的良性转化。这也需要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学习精神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职业追求。
3.发现闪光,激励转化
常言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颣”,况乎人哉?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也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第一步。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没有差学生,只有懒学生,没有坏学生,只有坏习惯。表扬的话是人人都爱听,愿意接受,而批评、训斥,往往会实得其反,问题是越堵越大。因此,教师不妨试着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说教,这极有利于学生发起抵触情绪,转而接受教师的意见。称赞和欣赏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求“闪亮点”,当“问题”学生做了一点好事或在学习上有点滴进步时,作为教师都要恰如其分的表扬他。这样我们才能调动他们的巨大的潜在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笔者曾遇到一名自由散漫型学生,他曾让各位老师非常头疼。直到有一次上课时,一个较难的题目难倒了大家,他站起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当时就表扬他说:“其实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你会很优秀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改变了自己:上课认真,发言积极,成绩测验中每次优秀,现在看他,越看越可爱。“问题学生”是一张白纸,虽然它的上面有一些黑点但如果我们只看到黑点,并且不断把它放大,甚至没有了白纸,这对学生不平等。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那张白纸上画上绚丽的图画,健康快乐地成长。
4.人格熏陶,示范引领
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说: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意在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就会在上课铃响时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老师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就是教师这样旗帜鲜明的示范引领作用,砥砺和引领着学生们乐学向善,奋发努力。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对待“问题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走出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经验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出息的,反而从小就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成绩,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老师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不范原则性的错误,不防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只要教师愿意用心去聆听“问题学生”的心声,用爱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用个人魅力为“问题学生”引领示范,用专业素养对“问题学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终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总之,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具有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正如古语所说:“不信春风唤不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