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类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3.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答案】1.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可填“抽丝剥茧”。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不层层追问,而是直接告诉,所以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第四处,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所以可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语序不当,“中国”应放在句首; ②搭配不当,“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主宾搭配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 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 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B.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C.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D.错误。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句意: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不体现“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 故选D。 4.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幅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 【答案】 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人舞雩当风风正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段春游描写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然后分析其中描写了哪些对象、哪些活动。如对象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活动有踏春、沐浴、唱歌、
吹风、远眺等。
接着分析给的上联和下联,并结合上面的内容对出下联,“呼朋引伴踏春去”,“呼朋引伴”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踏春”是动宾结构,“去”是动词,“戏水沐风”也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与“呼朋引伴”结构一致,“咏歌”是动宾结构,与“踏春”结构一致,上联是“去”,下联可以是“归”或“回”,正好符合仄起平收这一原则;“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童子”是人,可以和“冠者”相对,“六七人”是数量词,可以和“五六人”相对,“沂水”是地名,可以和“舞雩”相对,因为“舞雩”也是地名,“濯衣”是动宾短语,可以和“当风”相对,“衣犹香”是主谓短语,“风正暖”也是主谓短语,而且“暖”是仄声,“香”是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
题型二:课内阅读
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9.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答案】5.A 6.D 7.D 8.(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9.①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作为师长,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后面应断开,排除C; “成”为“春服”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童子六七人”为定语后置句,“六七人”为后置定语,不能断开,排除B; “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沂”是“浴”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风乎舞雩”是状语后置句,“舞雩”是“风”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 “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错误,应该是20岁。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行加冠礼。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没有运用典故,语言朴实。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如”,假如;“或”,有人;“何以”,怎么做。 (2)“摄”,夹处;“师旅”,军队;“因”,接续。 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体现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
孔子认为子路本身不谦虚谨慎,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这从他的神态“哂”可以看出;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也难以一心治国,因而孔子在他们说完之后未置一词。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由孔子的语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曾皙!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
题型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人名)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陆贾)至,尉他魋结①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殊失礼义。”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珠,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驷马,从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十日而更。”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魋结:形如椎的发髻,形容傲慢而不讲礼节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B.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C.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D.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多用来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因居于天下之中而称之为“中国”,与“四夷”相对。 B.“剖符”,古代天子分封王、侯,要给被封者一种符信,中分为二,天子与受封者各执其一,作为信约。 C.“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D.《诗》《书》,《诗经》《尚书》的简称,儒家“五经”中的两部,另外三部是《礼记》《周易》《论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能言善辩,口才出众。他常出使各国,曾代表朝廷出使南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游说尉他
归顺汉王朝。
B.陆贾有胆有识,敢于直言。汉高祖只重武功轻视文治,陆贾直言进谏,但未说服汉高祖,后来他又写文章继续劝谏。
C.陆贾急流勇退,老有所养。他自度无法与吕后相争,称病在家;把千金均分给五个儿子,轮流食宿,最后得以善终。
D.陆贾聪明睿智,知机识变。他为官时能展示自身才干,不辱使命,说服了尉他;退隐时能妥善安排家务,保全自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殊失礼义。” (2)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十日而更。
14.“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答案】10.B 11.D 12.B 13.(1)尉他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太失礼了。” (2)现在我跟你们约好:我到达你们谁家,谁家就供给我的人马吃喝,每过十天我就换一家。 14.为汉高祖著述国家成败之由,提供治国安邦之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吴王夫差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吴王夫差极武”与“亡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应是“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为后句的主语,故排除AC。 “向使”意思是“假使”,其主语是后面“秦”,“卒灭嬴氏”应该是“秦任刑法不变”的结果,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论语》”错,“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未说服汉高祖”错,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可以看出,文中说汉高祖“有惭色”,并且让陆贾著书论述,由此可以看出,应是说动了皇帝;“写文章继续劝谏”错误,文中并未体现,文中是说陆贾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并不是写文章继续劝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蹶然”,忽然,突然;“谢”,道歉,致歉;“殊”,太,很。 (2)“过”,经过,到达;“给”,供给;“更”,换。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文中第二段“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内容可知,“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的目的在这句话的前面,再看前面内容“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您尝试着替我著书论述秦朝失去天下,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叙说古代各国成功和失败的事情”。这样,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由此可知,“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的目的是:为汉高祖著述国家成败之由,提供治国安邦之策。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做了皇帝,中原地区刚刚平定下来,尉他也平定了南越,就在那里称王了。高祖派遣陆贾赐给尉他印章,封他为南越王。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上前劝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原地区的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河北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将要临头了。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这里称霸一方。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他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陆贾回朝汇报后,刘邦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高祖就对他大骂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回答说:“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听完之后,心情不快,脸上露出惭愧的颜色,就对陆生说:“您尝试着替我著书论述秦朝失去天下,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叙说古代各国成功和失败的事情。”这样,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写了十二篇。
吕后掌握朝政,想封吕家的人为王,可又怕大臣中有人反对,陆贾觉得自己这时无法与吕后争执,于是就声称有病而辞官躲在家里。陆贾有五个儿子,他把出使南越所得到的一口袋珠宝都换成了现钱,共得千金,他把这些钱分给了五个儿子,每个儿子二百金,让他们购置产业。陆贾自己则经常乘着舒适的马车,后面跟着十个能歌善舞、弹琴鼓瑟的艺人和侍者,自己挎着价值百金的宝剑,他对他的儿子们说:“现在我跟你们说好:我到达你们谁家,谁家就供给我的人马吃喝,让我们玩个痛快,每过十天我就换一家。”陆贾最后寿终正寝。
题型四:理解性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2)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子路的性格很直率,冉有也比较谦虚。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毋、以、希、铿、沂、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