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旅游开发价值研究探讨
作者:李萍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8期
佛教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时代中却居于社会主流宗教的地位,对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佛教本身经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熏染和浸润,融入了大量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因素,尤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糅合,使得中国民众对佛教的信仰在历史上掀起了好几个高峰,大量的佛教艺术流传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石窟艺术就是这种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文化发展给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瑰宝。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思想不仅在广大劳苦百姓中广为流传,统治阶层中的信众也逐渐增多,因此佛教逐渐在中国确立了它宗教主流的地位。为了表达对佛教的诚挚和忠诚,众多信徒不惜重金、不吝精力,创造了许多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的佛教艺术品,石窟是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兴起
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信众纷纷修建各类寺塔以表示对佛教的追随和信仰,唐朝杜牧作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那个时期佛教寺庙发展的真实写照。石窟艺术也于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在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不断得到丰富,隋唐时期迎来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另一个发展高峰,在盛唐之后,佛教石窟的修建逐渐减少。中国现存的石窟艺术,比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 “中国四大石窟”,都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形成。与江南寺庙众多的格局不同的是,石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文化、政治、艺术中心地位有关。因此,分析佛教石窟艺术的兴衰史,有助于理解石窟艺术的文化底蕴,充分理解其所蕴含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佛教石窟艺术的特点
佛教艺术的特点是引用了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和故事,以增加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使得信众对佛教教义更加信奉。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为佛的塑像,也包括壁画在内,在洞窟内用塑像和壁画结合的方式,塑造了神佛和菩萨的形象,供佛教徒顶礼膜拜。其生动的表现形式,极具美感的艺术熏染,也使得更多的人对佛教产生皈依信奉的念头。石窟艺术不同于其他的佛教艺术,比如泥胎塑像、木质塑像和纸质画像,石窟艺术的保存性要远远高于这些佛教艺术,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石窟艺术能够以比较完善的保存而著称于世。而且石窟艺术的规模也是其他佛教艺术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四川乐山大佛,依仗与天然山体,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这也是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佛教石窟艺术景观与其他旅游景观的异同
旅游景点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时候这两种景观也相互衬托、相互辉映。自然景观以静态景观为主,用幽美或者奇特的感观去打动旅游者,比如庐山瀑布的轻逸和黄山松石的怪异,都构成了绝好的视觉享受。人文景观更多的是靠信息流动给旅游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比如各类名人故居、名胜古迹,都留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得听导游抽丝剥茧向你展示背后的故事。在佛教石窟艺术的景观构成因素中,囊括了上述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石窟艺术的每一件石刻、每一幅壁画,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思想,都能从佛经中寻找到相应的人物和故事;造型各异、雕刻精美、体型庞大的塑像群绝对让旅游者的感官和心灵产生强烈的刺激和震撼,醉迷于佛教的石窟艺术中。
四、佛教石窟艺术旅游开发的注意事项 (一)分清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的界限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佛教大国,佛教在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佛教信徒群体,在近年来全国各地佛教文化胜迹寺、庙、塔等的旅游开发热潮中,佛教徒的旅游人数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佛教徒多数以宗教活动为主要目的,常常会伴随着进香拜佛、祈福祷告等宗教活动,给纯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们带来了困扰,甚至会因为宗教活动的开展而导致名胜古迹的破坏,也会导致公共场合的人员聚集安全事件。
(二)注重佛教石窟艺术的文化拓展
现代旅游无论是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单纯靠感观刺激而开发的旅游项目显然是违背了我国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意义。佛教石窟艺术的文化基础是丰厚的,不仅其产生的背景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而且其形态各异的人物所代表的意义,也足以令旅游者流连忘返。因此说,佛教石窟艺术的真正旅游价值,并不在于其精妙的雕刻工艺,也不在于其体型硕大的震撼感观,而在于其所内涵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当时和后来人的意义。 五、结束语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用批判的、唯物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佛教的石窟艺术再精美,那已经是历史,但其中蕴含的那种积极向上、勇于求索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佛教这种狭隘的概念。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