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平菇培养料配比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论 .—— 盈 口刘澜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浅析平菇培养料配比 摘要:随着作物秸秆产量的增加,大家对能源的充分利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作物秸秆的利用研究较多,多集中在用作饲料,发 展养殖业;用作肥料,改善土壤结构;用作原料,生产食用菌等。利用玉米秸和小麦秸等作物秸秆为原料用于食用茵的生产在许多地区 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平菇;培养;试验 内蒙古通辽市是全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的种植面积占 了800多万亩,玉米常年产量在390万吨以上,占整个内蒙古自治 区的五分之一强。产出玉米的同时产生约1500万吨玉米秸秆及玉 米芯。对此当地农民未能很好的利用,主要以当作饲料或焚烧来处 理。大量的秸秆焚烧,不但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污染环境。菌菇类 中的平菇是生命力很强的食用菌,只要在生长适宜的条件下,比其 培养场温度控制在25℃以下。培养菌袋采用单排迭堆的方 式排放,表面撒一层石灰,使料内温度不超过30℃。15天后把上 下料简调堆,检查菌丝吃料情况。菌丝长满全袋后,就地出菇或 他任何食用菌生长都快。通辽地区平菇栽培发展很快,我们根据平 菇的生物学特性,创造了许多栽培方法。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本 试验以玉米秸、麦秸、玉米芯、棉籽壳等为原料,探索不同基质配比 对平菇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结合效益分析,筛选出适合当 地平菇生产的最佳基质配比。使玉米秸和小麦秸等作物秸秆得到 充分的利用,实现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实验材料 搬出出菇场地出菇。温度管理:控制在15-24℃间;湿度管理:空气 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宜;光照控制: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必须有 光线的刺激,菌丝长满菌袋后,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通风换气: 菌丝生长期无需经常通风,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 够的氧气,必须加强通风换气;采收:采收平菇要适时,一般七成 熟,即菇体颜色由深变浅,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抱子未弹射 时采收最好;清场、废料处理:清理出来的栽培废料,堆放在一起, 作为下一步试验的材料。试验中,每采收一次均记录产量,小区 产量为一个生长季的三个重复的平均产量。统计小区产量,计算 生物学转化率。根据成本和收益,计算投入产出比。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基质配比对平菇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 (一)供试茵株 供试品种为平大丰425。用PDA培养基,常规方法制作母 钟,二级种及三级种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83%,麦麸子5%, 高梁壳10%,石膏粉1%,石灰粉1%;含水量60%左右。 (二)培养料配方 选用粉碎的玉米秸、麦秸、玉米芯、棉籽壳、生石灰、石膏粉 为栽培原料。共设五组基质配比,每组基质用料及配比见表一, 用99%玉米芯加1%辅料做原料的做对照(CK)。 (三)原料处理 玉米秸、麦秸等按表一配比。玉米秸、麦秸、玉米芯先用石灰水 由表二可以看出,利用玉米秸和小麦秸等作物秸秆均可进 行平菇生产,达到作物秸秆的初级利用目的。不同的基质配比, 其生物学转化率不同。以麦秸为主要基质配方的rr2产量最少, 生物学转化率最低,仅为50.17%,为对照组的41.57%;以玉米 秸、麦秸、玉米芯、棉籽壳组合基质配方的T5产量最高,生物学 转化率最高,为134.34%,比对照组高16.34%。不同基质配比的 生物学转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5、T4、T3、T1、T2。 表二 不同基质栽培产且和生物学转化率情况对照 重复(kg) 处理 浸透,捞起堆制发酵1—2天,然后加入其他辅料拌匀。含水量偏低 时,通过喷雾加湿,偏湿时适当摊开蒸发多余的水分或适当多加些 麸皮或粗米糠,最后测PH值,以8.0左右为宜,宜高不宜低。 表一 平菇栽培原料配比表 处理 T1 T2 T3 T4 T5 CK 33 33 25 平均产量 生物学转 3 52.60 50.25 86-25 1 T1 T2 T3 2 59.30 50.75 85.50 (kg) 化率(%) 58.10 49.5O 84.25 56.67 dI) 56.67 dD 5O.17 eD 5O.17 eD 85.33 cC 85-33 cC 玉米秸% 麦秸% 玉米芯% 棉籽壳% 其他辅料% 98 95 33 33 25 25 99 30 33 23 2 5 4 1 2 1 T4 T5 125.75 134.75 124.50 132.O0 119.75 122.33 bB 122-33 bB 136.25 134.34 aA 134.34 CK 118.25 116.25 119.50 1 18.00bB 1 18.00bB 二、实验方法 试验于2008年5月至10月在通辽市塞外菌业有限公司农 业科技示范园大棚进行,试验设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小区 5m2,每时投料20kg,采用袋装墙式栽培。 (一)原料消毒及接种 对各基质配比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间差异性分析表明,各 基质配比间差异显著,以T4和T5两个基质配方为最佳,差异不 显著,分别比对照组高4.33%、16_33%。rr2和T1两个基质配比最 将袋的一端7cm左右处折叠好或用脚踩住,然后将培养料 装入袋中,每袋装干料2.0kg左右,适当压实,装至离袋口7cm 左右时,将料压平,套环后用薄膜封口,用橡皮筋拴紧薄膜。把装 满料的料筒置于常压灶或简易灭菌灶内,在温度100oC保持10 ̄ 12小时。当灭菌锅内的温度降至近室温时,将料袋搬人接种室。 用紫外线照射和消毒王熏蒸消毒。当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时, 可进行接种。封袋口时,将原料封袋口的薄膜弃去,换上经过灭 菌的报纸2-3层。接种完后,将料袋搬进培养室进行培养。 (二)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 差,分别比对照组低41.57%、48.03%。 (二)不同基质配比的效益分析 表三各处理投入产出比 处理 平均总投入(元) 投料成本(元) T1 T2 投入产出比 1:5.69 1:3.70 45.33 40.13 7.96 10,70 T3 T4 T5 CK 68.26 97.86 107.46 94.40 10.24 16.84 18.2O 19.80 1:6.70 1:5.80 1:5.90 1:4.70 dzZ E_m dZZ .经济论 . 回 建设,有利于把握国家社区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国外社区;历史与模式;趋势 爨履绚 翘◆四岔訇襄跽 口纪茜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国外社区发展历经几个阶段,社区的理念越来越先进,通过借鉴社区历史与模式的发展阶段,有益于我国社区开展理念 国外社区发展的历史与模式 国外的社区发展,可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的出现。工业革命发 端于英国后,继而迅速遍及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社会因此 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 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 破产、大量农业人口涌人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超负荷、城市人口失业 并陷于贫困等。由于原有的以教会为主的社会救济方式不能应付 当时的需要,导致了德国济贫制度的改革、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但社区发展的繁荣时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及中 南美洲国家当时面临巨大的国家重建工作。许多作为殖民地的 国家初获独立,其中一些国家因经济发展过慢导致了国内居民 生活的水平停滞不前。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 一、二、国外社区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第一阶段18—2O世纪初社区救助。18世纪初,英国、法国、 德国等为应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贫困等问题,通过社区组 织协同政府对失业人员、贫民进行救济工作。社区救助工作最早 始于19世纪英国的慈善组织协会运动。在这一运动中,采用“爱 尔伯福制度”,将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由每个小区组成的志愿 委员会负责救济的分配。通过采用“爱尔伯福制度”,协调了各慈 善团体与救济机构的工作,以避免服务的重复和低效。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社区工作性质的慈 善组织。1872年成立纽约州立慈善救助会社,1873年成立美国 慈善及矫治会社,1876年出现了第一个“社会服务交换所”,1886 大战的影响,在战争结束后急需恢复国内居民生活。发达与落后 这两类国家的政府都面临解决同样的问题,但政府苦于资源不 足,便采取了动员地方居民参与实施社区发展的计划。之后许多 国家的政府以及联合国都已经认识到,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 件,提高生活质量,不能单纯靠国家投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 靠从基层做起,即发动、组织、鼓动当地的居民参与,提出自己的 需要并依靠自身的资源加以解决,即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 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 对大多数国家政府而言,社区发展计划最初是解决政府因 资源不足以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吗,但随之带来的另一种效果 是创造了一条走向政治过程平民化的道路,地方居民通过社区 参与的方式,使地方居民有权参与国家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社区在世界各地作为公民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蓬勃 地发展起来。首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继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 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社区发展繁荣的直接起因,不能不说是 当时各国政府解决社会基层各类问题资源匮乏,但一经由此触 动,随之而来的社区发展无论在概念、组织及工作方法上,都形 成了自己的体系,社区发展进而成为民主制度的产物,是一种组 织、教育、自主自治的成长。特别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市场 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盈利机构称社会的主要部分,而参与社区 发展的相关机构成为西方社会第三部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年出现第一个“社会机构文员会”1913年出现了第一社区基金 会,等等。 20世纪初,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各种类型 的社会福利设施与机构。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开始介入 社会福利领域,并在推进社会福利计划时大量引进了社区组织 的原则与工作方法,如建立联邦机构“社会安全委员会”,成立 “州计划”监理工作标准尤其是公共救助的标准,扩展儿童福利 服务至边远地区等。在这一时期。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明显变化 时社会福利的基本责任由志愿团体转向政府。 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对社区组织概念、体系及工作方法的 认同及推行。美国斯坦纳教授在1917年至1919年对辛辛纳提 社区组织试验区进行了社区组织研究,1939年全国社会工作协 会会议通过兰尼报告,强调社区组织作为一种社区工作过程的 作用。社区组织作为一种基本的社区工作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初一80年代)联合国对全球社 区发展进行了大力推动。1951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390D 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发挥社区福利中心对社区的作 用,并希望以它来推动经济社会建设,以改善人民生活。但后来 发现在一般贫穷国家,社区福利中心无法发挥作用,因而进一步 探讨社区发展方法的可行性。1952年经社理事会正式成立了“社 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以推动社区发展工作,1954年该小组 改组为社区事务局社区发展组,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内推动 社区发展运动。 注: 表中平均总收入为各处理3个小区的平均。小区投料 成本为各处理3个小区用料成本平均。 ②价格计算依据:玉米秸、麦秸O.10-L/-.'2"斤,玉米芯0.40 元/公斤,棉籽亮0.6O元/公斤,平菇2.(1(]元/公斤。以上价格在 食用菌的生产周期,可形成一条农作物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饲 料(有机肥)一还田的生态产业链。 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麦秸、玉米秸、玉米芯等作物秸秆也 能进行平菇的生产,生长于不同配方中的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 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有所变化。 由表三可以看出,采用T4和T5两种基质虽然收人最高,投 入产出比也较高,可它们的成本也是较高的,况且通辽市又是非 产棉区,棉籽壳的来源少,成本高,因此不利于大面积推广。而采 用玉米秸、麦秸、玉米芯组合基质配方,虽然其生物学转化率处 于中等水平,但其材料来源广泛,成本极其低廉,投入产出比最 高,达到了充分利用玉米秸、玉米芯、麦秸等作物秸秆的目的。通 过综合效益分析,T3基质配方最适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结论与讨论 李建英等用玉米秸秆、麦秸秆、高粱秸杆等生产金针菇获得 成功。刘炳明等利用加厚菇房用玉米秸秆生产金针菇也获得了 较为理想的结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基既可用来生 产菌体蛋白饲料,又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因其有机质含量在 30%以上,相当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直接还田的3倍。利用 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以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生物效率,缩短 率不同,综合考虑生物学效率、产量、投入产出比以基质配比T3 最佳,最适于在当地平菇栽培中推广。利用玉米秸和小麦秸等作 物秸秆栽培食用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合理利用废物 资源,消除环境污染,这对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食用菌生产及 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7. 【2】李建英,张婉如,王立群等.不同培养料栽培金针菇比较试 验[1].中国食用茵,2005,(24). [3】刘炳明,曲玲,李桂荣.玉米芯、秸秆生产优质金针菇技术 [11.山东农业科学,1994,(6). f41王萌.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U1.江西农 业学报,2007,(19). (编辑:Y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