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

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因此我们更应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课外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那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四、本课小结

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而他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的

共同进步。

附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情境导入】

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唐诗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宝库。在这座宝库中,边塞诗就是其中一串璀璨耀眼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咏雪、送别。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赏析咏雪部分

(1)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边塞奇异风光。

(2)对雪的描绘,哪两句最精彩?为什么? 小组研讨,合作探究,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3)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明确: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边塞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空旷、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2.赏析送别部分。

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依依不舍。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的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惆怅。

三、精读诗歌,品味语言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洁白的梨花,一团一团。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友人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

天气奇寒的情况。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四、拓展延伸,边塞悟情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

明确: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 州 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本诗小结

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特,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这首诗,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情境导入】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失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争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业,放眼千古兴亡,传达豪情义愤,他的词豪放磅礴,沉雄悲壮,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充分展示了辛词的豪放风格。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词意、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还是看不见中原。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对失去的大好山河的痛惜,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 二、深入探究——思想情感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作者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明确: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却敢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3.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全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三、拓展延伸——相关诗词

1.“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四、本课小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忧思悲壮!我们学习这首词,理应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其中。

附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情境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过零丁洋》。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本首诗的意思。

学生疏通文意,教师明确: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年轻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助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两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吗?

示例: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四、本诗小结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是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崇高精神。

附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情境导入】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元文宗天历二年,张养浩就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经过潼关,感悟颇深,他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元曲。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语气、重音。学生自由诵读,读出感情,同桌相互评价。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本曲的意思。

明确: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时,看到了无数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请简单赏析。

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2、3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时战争的惨烈图景让读者很容易想象。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同情人们疾苦,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全曲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结尾一句,请你谈谈对这句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作者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拓展训练

你还知道哪些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 示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四、本曲小结

这首散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附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