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案
吉昌中学 周晓军
教学目标: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 3、学习客观公正的待人处事方法。
4、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并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客观公正的待人处事方法,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揣摩细节。
(过渡)文章生动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进行赏析,说说这些句子能写出小猫的什么特点。
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写出小猫眼睛和脑袋随蝴蝶在动,想要随时捕捉的样子。)
3、“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写出小猫淘气顽皮、机警)
教师小结:这些句子从细小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
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意图:通过让学生赏析具体的语句,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有利于学生写作。)
三、 精读课文,体悟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对三只猫不同的感情及亡失后作者的感情。
2、学生按此句式说话:“读(某一段或某一句话)―――,我体会到―――。”
教师示范: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会到作者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选择要点引导学习深入体会,并指导朗读: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相伴的小侣!”(“我”为第一只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师: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2)“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3)“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失去猫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意图: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 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过渡)那么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情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地变化呢?阅读课文15-34自然段,我们每个人都来当一下法官,来审判一下这个案件: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可能性(1)案发前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着鸟笼凝望着。(2)案发后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3)对犯罪嫌疑人的惩戒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4)案件定性:冤案(5)案件反思:1、在这个案件中,作者错在哪里?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怎么想?怎么做?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4、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犯这种伤害他人的错误?5、那么对作品中的第三只猫你又会说些什么?
(意图:激发学生的情趣,探究文章的主旨。)
五、 延伸迁移,审视自我。
六、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误会过别人或被别人误会过?能不能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听?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总结,自我勉励。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七、作业:把你养小动物的经历及感悟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关爱弱小 善待生命 宽容公正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