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2012年9月 27日 参加人员 缺席人员 课题 第6周 七年级 备课组长 郑新 帅华、郑新 12 大一统的汉朝 主备人 课时 郑新 1课时 设计与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重难点分析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 四、 学情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核心内容及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同,最后了解该政策的结果。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确定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辨析、启发、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效果,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个事例的列举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1)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2)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认知。

后附教学设计初稿与环节讨论记录

课堂教学设计表

2012年9时间 讨论区 月27日 课题 大一统的汉朝 授课时数 1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教学内容分析 衰”侧重讲的是“兴” 知识 与 技能 大,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教学过程与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目标 方法 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 教学 分析 教学 难点 教学资源 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 难点 解决 办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核心内 容及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不 同,最后了解该政策的结果。。 自制ppt课件、七年级历史教材(下)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2、西汉初年的修养生息政策 板书 设计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 2、措施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从“光武中兴”到黄巾起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入课题 教师活动 阅读“导读框”内容,引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导读框”内 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容,引入课题 的喜庆氛围。 二、讲授新1、 课 1揭示学习目标 2、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如何,汉 学生读,明确目标 小黑板 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 措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学生朗读。 形成的? 3、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又是如何发展的? 讨 论 区 2、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勾画相关 内容,密切合作。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自学 1、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汇报小组学习结果 67-68页,学生能够很容 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易的找到。 2、汉武帝政治上削弱诸 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 学生积极动脑,认真自学 1、第1题的答案在课本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结果,(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进行补充更正 1、 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和()奖励耕作,劝课农桑,厉行节 学生当堂完成 3具体内容在书中70页,学生勾画出来即可。 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加以引导) 俭,使得社会安定,国库 充盈,使称() 2、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分给子弟,建立教小的(),从此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思想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教育上,在长安建立()等。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进入()时期 讨 论 区 三、课堂小结 讨 论 区 简要回顾本框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成共鸣。 通过回顾,帮助度、情感和价值观, 回顾知识,在情感上达学生形成正确的态 后附教学设计终稿(即讨论后上课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设计要素 12 大一统的汉朝 授课时数 设计内容 1 时间 2012年9月27日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史实多,教学内容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分析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与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 目标 方法 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 教学 分析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资源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 难点 解决 办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核心内容及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不同,最后了解该政策的结果。 自制ppt课件、七年级历史教材(上)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板书 设计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2、西汉初年的修养生息政策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 2、措施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从“光武中兴”到黄巾起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入课题 教师活动 阅读“导读框”内容,引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导读框”内 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容,引入课题 宴的喜庆氛围。 二、讲授新1 课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如何,汉 学生读,明确目标 小黑板 学生积极动脑,认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 措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 学生朗读。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 形成的? 3、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又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密切合作。 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自学 1、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汇报小组学习结果 2、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结果, 学生回答: 真自学 1、第1题的答案在课本 67-68页,学生能够很容 易的找到。 2、汉武帝政治上削弱诸 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生学习中的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 进行补充更正 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加以引导) 3、 公元前202年,()建立3具体内容在书中70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页,学生勾画出来即可。 称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和()奖励 耕作,劝课农桑,厉行节 俭,使得社会安定,国库充盈,使称() 学生当堂完成 4、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学生积极动脑,认真自()分给子弟,建立教小学 的(),从此诸侯国再也 无力与中央抗衡。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的建议, “(),()。教育上,在 长安建立()等。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进入()时期 讨 论 区 教师提出:如何理解“以德化学生认识汉初的社会状 民”? 德:仁德、政德 况,了解采取轻徭薄赋的重要性,接受情感教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指出:其现实意义,如我们现育,发扬勤俭节约的优在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 良传统。 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认识大一统的意义。 朝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进入它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三、课堂小结 简要回顾本框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成共鸣。 通过回顾,帮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回顾知识,在情感上达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 设计 评价 本课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本课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性认识,思维活跃,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