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演出市场大数据解析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2014年中国演出市场大数据解析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4年国内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国内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34.32亿元,相较于2013年同比下降6.19%。

一、市场大数据

2014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34.32亿元,相较于2013年的经济规模463.00亿元,同比下降6.19%。其中:

演出票房收入(含旅游被分账收入)148.32亿元,比2013年下降12.13%;

农村演出收入20.54亿元,比2013年上升8.51%;

娱乐演出收入72.90亿元,比2013年下降22.86%;

演出衍生产品及赞助收入26.34亿元,比2013年下降6.26%;

经营主体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收入56.28亿元,比2013年下降3.48%;

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补贴收入)109.94亿元,比2013年上升13.49%。

2014年演出市场各类收入对比

(一)演出票房收入

专业剧场演出8.20万场,票房收入66.09亿元,比2013年场次上升10.36%,票房收入上升1.10%;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0.14万场,票房收入25.69亿元,比2013年场次略有上升,票房收入上升20.27%;

旅游演出6.02万场,票房收入38.37亿元(含被分账收入),场次与票房收入均比2013年下降37.30%;

演艺场馆娱乐演出47.81万场,票房收入18.17亿元,比2013年下降12.90%。

2014年票房收入分布图

2014年专业剧场票房收入及场次对比图

(二)农村演出收入

农村惠民演出6.88万场,政府补贴3.29亿元;

农村商业演出100.40万场,演出收入17.25亿元。

2013年/2014年农村演出场次收入对比

(三)演出衍生产品及赞助收入

演出衍生品收入2.65亿元,比2013年下降14.24%;

演出赞助收入20.99亿元,比2013年下降7.24%;

音乐节衍生品及其他收入2.7亿元,比2013年上升8%。

(四)演出经营主体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收入

剧场物业及配套服务收入18.50亿元,比2013年上升25.25%;

演艺场馆票房以外其他收入33.47亿元,比2013年下降12.91%;

舞美企业非演出活动设备租赁及服务收入4.31亿元,比2013年下降15.66%。

(五)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补贴)

国有文艺表演团体52.02亿元,比2013年上升8.44%;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1.47亿元,比2013年下降3.29%;

国有演出经纪机构2.15亿元,比2013年上升4.88%;

民营演出经纪机构0.52亿元,比2013年下降8.77%;

专业剧场53.78亿元,比2013年上升20.15%。

二、2014年演出市场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2014年,虽然受旅游演出和演艺场馆驻场演出持续走低的影响,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较2013年略有下降,但是,从各项统计和分析看,音乐、戏剧、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均有明显上升,舞蹈类演出虽然场次略有下降,但由于平均票价和上座率均有提高,票房收入上升了21%。由此可见,2013年政府关于文艺演出市场的“限奢令”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奢侈之风、反对公款消费等政策之后,在健康、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下,演出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2014年的演出市场已逐步回暖,并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政府加大了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

2014年,政府继续加大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正式设立。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对394个艺术项目给予了资助,资助总金额4.3亿元,其中268个舞台艺术剧目创作项目,52个演出传播交流项目,22个舞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基金资助。

同时,2014年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投入方式发生转变,将转制院团纳入文化产业发

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中央和地方设立的其他有关专项资金和基金,从直接给钱给物向通过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转变,北京、重庆、山东、山西、江西等多省市在2014年出台了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的相关办法。

2014年,为了强化专业剧场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各级政府对从事艺术演出的剧场加大了扶持力度,专业剧场获得各级政府各类补贴共计53.78亿元,比2013年上升20.15%。

(二)旅游演出和演艺场馆娱乐演出收入持续下降

受2013年10月出台的《旅游法》对旅游演出市场的持续影响,2014年旅游演出市场继续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旅游演出场次6.02万场,票房收入38.37亿元,均比2013年下降35%以上。之所以旅游演出市场受政策规范影响的下降会较长时间持续,主要原因在于,除少数品牌性项目之外,大部分旅游演出项目制作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创意,缺乏市场吸引力,取消旅行社捆绑消费方式后这些项目难以为继。

演艺场馆驻场娱乐演出场次47.8万场,票房收入18.17亿元,均比2013年下降12%以上。该类型演出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公款消费的大量减少,二是因为2014年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一些节目内容低俗且未按规定取得营业性演出场所备案证的演艺场馆被叫停整顿。娱乐演出和旅游演出市场要走出低谷,需要提高节目的创意性和观赏性,突出经营特色,树立品牌,扩大市场吸引力。

2014年旅游演出市场继续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

(三)大型演唱会和户外音乐节收入大幅上升

自2013年文艺晚会“限奢令”以来,各地节庆晚会和政府主办的演出大量减少,知名歌手参加各地拼盘演出的数量急剧下降,演唱会项目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回归完全市场运营模式,2014年演唱会1200余场,场次与2013年基本持平,平均票价453元,比2013年下降11.7%,票房收入19.39亿元,比2013年上升15.01%。票价下降票房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办的项目少了,能要赠票去看明星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演出主办单位顺应市场需求合理制定票价,促成了2014年演唱会市场票房的明显上升。

大型户外音乐节无论数量和收入都呈继续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各地有大型户外音乐节200余个,场次及收入总额均比2013年上升40%,呈井喷式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音乐节品牌首次走出国门,国内外顶级乐队加盟音乐节,国际知名音乐节登陆中国内地,使户外音乐节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音乐会成为惠民演出主力,票价大幅下降

2014年,专业剧场音乐会演出场次1.90万场,比2013年上升25.83%,平均票价137元,比2013年下降56.23%,票房收入10.90亿元,比2013年下降49.79%。

2013年,因为企业赞助和包场演出大量减少,仅靠票房收入难以运营的高雅艺术演出难以在市场立足,场次和收入大幅下降。2014年,为了推动大众走进剧场欣赏古典音乐,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以政府购买惠民演出项目的方式对音乐会演出给予补贴。低票价多场次的音乐会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对提高百姓艺术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仅北京一地,2014年音乐会演出观人数突破110万人次。

(五)话剧领跑剧场演出票房,民营剧社是主力

据统计,话剧演出市场连续三年呈稳步持续上升态势。2014年,专业剧场话剧演出1.17万场,比2013年上升4.46%,平均票价285元,比2013年上升13.10%,票房收入19.14亿元,居剧场演出票房首位,比2013年上升20.08%。2014年,京沪两地优秀民营剧社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延伸,除常规的巡回演出之外,剧社通过设立工作室和创作基地,开展戏剧培训等方式,培养二三线城市的戏剧创作团队,培育戏剧消费市场。在2014年全国专业剧场演出的话剧场次中,60%以上均为民营戏剧团体创作演出。

(六)儿童剧演出成为市场新热点

儿童剧演出是2014年演出市场又一个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的演出类型,演出场次1.85万场,比2013年上升50.41%,平均票价100元,比2013年上升25%,票房收入7.40亿元,比2013年上升80%以上。

儿童剧演出的大幅上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主办的演出项目大幅减少,

各地一些演出机构从向政府要项目转为根据市场找项目,儿童剧演出因其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受到大多数转型中演出机构的青睐;二是儿童家长开始以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为主体,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家庭文化消费观念逐渐成型,儿童演出的市场需求增大。

(七)新媒体介入演出,票务营销模式多样化成为新常态

随着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电商企业移动端布局力度的加大以及独立移动端平台的发展,众多演出机构和票务机构将移动票务引入传统演出票务市场,使演出票务销售更加便捷化、智能化。

同时,移动终端也拉近了演出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了解消费者诉求,细分消费人群,扩展票务营销思路,使票务销不再集中于大型票务机构,由相同艺术门类的演出机构或工作室组建的小型、专业化票务销售体系也逐渐成为票务市场新力量。

演出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媒体进行项目宣传,既使表演者、创作者、演出机构与观众深入互动,也有效控制了宣传成本,实现了点对点促销,而汪峰演唱会网络直播的成功也开启了演出新的盈利模式。2014年,演出营销正式步入O2O时代。

三、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演出经营主体专业化程度尚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跟风现象严重

2004年旅游演出兴起,国内一窝蜂出现各类旅游演出,盲目跟风的结果是演出内容趋同,质量良莠不齐。10年后的2014年,跟风而作的项目面临被市场淘汰。2014年儿童剧演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又从另一侧面暴露出演出机构跟风现象仍然严重的问题。家长

对儿童教育意识的提升,使儿童剧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大量制作粗劣、欠缺故事性的作品,使得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儿童剧市场出现粗制滥造、作品良莠不齐等各类问题。盲目跟风不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给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投机类演出公司往往以“赚一把”的赌博心态投身市场热门领域,对一些正处于上升发展态势的领域带来恶性冲击。

(二)演出与金融资本融合难度大

继2012年引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3000万投资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于2014年10月完成新三板挂牌,引发了新一轮金融资本对演出市场的关注。关注者多,成功合作案例少,演出与资本融合的难度较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演出行业潜规则多,缺乏规范运作体系,财务制度不健全,票房收入不透明,项目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使金融资本对演出企业的投入裹足不前;二是演出企业多为中小型的项目型公司,大都以眼前的单个项目盈利为经营目标,还未形成能够持续性发展的长效盈利模式。

(三)剧场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建设滞后

先进的设施与落后的管理间的矛盾是剧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70%以上的剧场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剧场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定位和定责,缺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没有形成剧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体系。国内大规模的兴建剧场,但是却没有重视开展剧场相关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建立,造成目前中国的剧场硬件设施属世界一流,管理与服务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

文化演出分析报告

文化演出在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国内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来看,虽然2014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较2013年下降,但专业剧场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票房收入上升,由此可见,文艺演出市场在健康、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下进入转型调整期,2014年的演出市场已逐步回暖,并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的年均增长超过20%,远远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化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

文化演出在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的年均增长超过20%,远远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文化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从国内演出市场数据分析可见,文化演出市场正逐步回暖,未来也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