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投资学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浅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把投资看成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是各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本文通过论述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分析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阐明了投资既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效发展,又会导致经济波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关键词:投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经济增长、

投资的含义

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只有在运动(生产和经营)中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使投资资金遵循一定途径不断循环与周转运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利益,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计算两年间的增长率,y1为第一年的实际GNP,y2为第二年的实际GNP,则增长率r 为:r= y2-y1。

一、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投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工具,促进技术进步的手段,还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但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内在规律性。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同理,没有投资也就不会有经济增长,这说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确实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投资决定了经济增长,但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够极大地影响投资行为的决策,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只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一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投资的需求效应,即通过增加本期产品的需求,在现存生产能力许可的限度内拉动经济增长,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其效应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产业结构的适应度和生产要素转移的自由度。投资的供给效应,即投资会扩大资本存量从而提高经济社会的生产能力,促进未来经济增长。正是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使得投

资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投资既能创造当年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又可增加未来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前者关系到经济短期稳定,后者则影响经济长期增长。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经济,国民收入的增长都是由投资的生产性功能决定的。要使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不断追加投资,而追加投资主要来源于积累。因此,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不能忽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的依赖于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又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

三、投资乘数理论

早在19世纪,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就认识到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他认为:“要大力改进劳动生产力,必须预先积累资金。而资金的积累,亦自然会导致劳动生产力的改进。” 突出强调了资本的积累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促进作用,李嘉图也非常认同斯密对于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将乘数理论引入,研究投资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提出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所谓的投资乘数理论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能导致国民收入若干倍数的增加。凯恩斯认为由于国民经济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连锁反应,一个部门的投资增加必然会引起对另一个部门生产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另一部门收入和投资增加。又由于国民经济存在着成千上万个像这种有相互联系的部门,如此连锁影响使得一个部门因投资增加而带动其它部门的投资与收入增加,最终全社会的收入成倍增长。这个投资使经济增长的倍数就是投资乘数,投资乘数等于整个社会总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投资乘数=国民收入增量/投资增量。

四、投资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各投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投资结构从不同的侧面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投资主体结构,是指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在投资总量中的比例关系;

2)投资项目性质结构,是指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3)投资来源结构,不同来源的投资在投资总额所占的比重称之为投资来源结构; 4)投资产业结构,是指投资资金在三大产业之间分配的数量比例关系;

5)投资用途结构,是指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比例关系; 6)投资项目规模结构,是指投资用于大型、中型、小型投资项目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开始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政策的倾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利用好投资结构的优化工具。事实上,根据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实力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变动趋势对投资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投资结构的优化。

投资结构的表现方式往往就是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等。如果这些结构是均衡的则表明相应的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合理。除了能够反映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外,投资结构的优化也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国家政策或者相关的地方政策的引导,使投资的流向和投资内容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流动,就可以实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而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就要实现投资在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运行,以实现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相互适

应、相互协调。

五、我国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济周期 年份 1993 1994 1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 2000 2001 2002 振幅: 16.9-5.1 =11.8 振幅: 61.8-8.8 =53.0 投资振幅 投资增长 61.8 30.4 17.5 14.5 8.8 13.9 5.1 10.3 13.0 16.9 振幅: 8.0-7.1 =0.9 振幅: 13.5-8.8 =4.7 GDP振幅 GDP增长 13.5 12.6 10.5 9.6 8.8 7.8 7.1 8.0 7.5 8.0 振幅: 100.7-98.6 =2.1 振幅: 124.1-102.8 =21.3 CPI振幅 CPI指数 114.7 124.1 117.1 108.3 102.8 99.2 98.6 100.4 100.7 99.2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由于体制上的弊端, 在经济利益下的诱导下, 我国的投资资金, 大都流向短期效益显著, 获利较大的长线项目上, 而一些急待发展的有碍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部门的投资比重一直偏低, 形成长线越来越长, 瓶颈的约束趋紧。据有关部门调查, 家电生产及轻工业均有大量闲置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 能源、运输、交通却一直投资紧张。

为避免经济大上大下的波动,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经济发展要打破旧模式, 创出新路子。进行投资体制改革, 实行企业留利制度, 扩大企业自主权, 建立投资基金制, 项目实行投标、招标制度等。投资规模失控, 投资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老问题。投资规模失控, 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很大;投资结构不合理, 社会经济效益下降, 最终导致调整。而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是影响投资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我们要改变“ 高投入—高速度—高物价—低效益”的路子, 走出一条投资省、效益高的新路子, 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方可凑效。

第二, 积极调整投资结构, 合理利用资金, 讲求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积累, 结构问题已十分严重。一是农业基础严重落后。由于对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长期缺乏维护, 防灾、抗灾能力下降。森林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严重, 污染加重, 生态恶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特别是交通运输欠账多, 不仅制约了当前经济发展, 而且对下世纪经济发展都产生影响。三是建设项目小型化, 小而全, 低水平重复, 企业效益低, 亏损面大。四是重外延, 轻内含, 大量投资用于新建, 企业的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技术设备陈旧, 产品更新换代慢, 市场竞争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集中反映在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大幅度下降上。因此, 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前提下, 调整投资结构,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投入, 增加科技投入等。这样既可以增加供给,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又可以增加消费需求, 避免经济大上大下, 起伏不定, 使经济波动减少影响到最低限度。 第三,实现投资方式的转变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主要标志是高投入、低产出和低效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必须及早摆脱旧的增长模式,尽快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准集约型”经济增长。

第四, 主要措施配套。一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对企业实行优胜劣汰, 强化竞争, 促进“ 存量”流动;二是要集中国家财力, 增强“ 增量”调整力度;三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安排好产业发展的顺序, 明确不同时期战略重点, 不能搞普遍“撒网式”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摘要》

2.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东北财经大学,吕利栋,2006 3. 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河北大学,周美娟,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