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雨
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4期
张静雨
摘 要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贸大国,在2017年12月25日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提出了建设经贸强国的时间表,提出“三步走”的经贸强国战略,在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经贸强国政策的推进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校人才成为关键。本文基于数据计量统计分析,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体系建设的满意度,并提出可推广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 经贸强国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视角 培养方案
一、高校现阶段主要的培养方向定位
目前,就我国国内高校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落实方向而言,培养定位和课程培养方向总体架构趋于三个维度。
(一)实操性人才
以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合同写作、涉外保险、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突出强调和培养学生制单结汇、文书写作以及多语谈判能力,预期能够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和国际贸易计划,熟悉从市场调研到磋商并签订和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全过程,培养方向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磨合,在充分的实操经验基础上解决现实贸易中的问题。
(二)科研与理论性人才
以开设的国际贸易学原理、国际贸易史、西方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核心课程为基础,要求简单地掌握实际业务的基本填制方法。总体上偏向于经济学大类的研究,为研究各国关税、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的措施等政策的出台提供理论支持,对不合理的相关政策予以反击和驳回,并为跨国贸易、投资发展及贸易展望提供理论基础。
(三)学科交叉型,纵向多层次人才
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基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准确把握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并且熟悉各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培养方案的知识面宽泛而综合,其深度扎实而全面。预期选拔出洞悉发展前景和把握企业主流的远见卓识型人才。
二、高校培养方案实施现状
(一)满意度与期望值对比
为探究学生对于当前培养体系的评价,笔者初期设计了问卷,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得出满意度基本情况与预期差距。预调查阶段在网上随机发放问卷380份,确保高校回收的问卷趋同。
对高校的预调查数据分别进行统计,根据分析结果结合(1)的实际有效率,确定正式调查的样本量,基于正式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满意度现状。
(二)李克特量表分析学生视角下对于专业培养体系的期望
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李克特量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8个问题(如表1所示)的综合探讨,反映了在校大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培养方案实施现状,学生的整体看法趋于灵活性和自主性,侧面反映了高校改进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问题1的均值为2.333,介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倾向于不同意,说明学生认为对专业课授课老师的教授能力要求高于学历要求。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师基础准入门槛相当高,但是其讲授水平远远低于学历水平,而评价体系中学生最具发言权,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并不十分看重教师的学历,而是看重自己能够学到什么。
问题2的均值为2.314,介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倾向于一般,说明大家对于安排实践课程还是理论学习无明显倾向,占比均分。高校培养人才的维度不同,基于不同的入学初衷,其
期望定位的培养方案也不同。但高校本科阶段实行是混合教育和通识教育,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甚至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重复和趋同化。
问题3的均值为3.499,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说明大学生希望可以专门开设与专业考试相关的选修课程,而不是宽泛地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考试脱节。实操性人才期望在校取得专业技能证书,而理论性人才偏向于研究方法的学习。高校在选修课方面较少考虑以院级为单位开设专业选修课,而是更多地将专业选修课划为第二学位,第二学位攻读难度大、时间久,一般学生不会选择,以此错过了选修相关专业方向的机会。
问题4的均值为3.937,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说明自主差异化选课很有必要。学生发展方向不同,其期望也不同。趋同化的课程设置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使其偏向性方向学习不深入。
问题5的均值为2.5,介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倾向于一般,说明学生对于老师英语授课相对比较满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视英语基础,高校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对于学生较为重要。
问题6的均值为3.789,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说明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专业课。目前高校开设课程采用循序渐进式由浅入深地递进,这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有益于提升对课程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很难发现自己对于本专业究竟是否有兴趣偏向,束缚了学生后期选择的可行性。
问题7的均值为3.899,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说明完成课程不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生对于学位的需求已没有那么强烈,而是更希望学有所得。
问题8的均值为3.799,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期末考核方式争议较大,不同适应类型的学生偏向不同。
三、基于学生视角改进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首要与核心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与可选择化是必然趋势,应针对不同的培养维度差异化安排培养方案。第一维度培养实践性人才,要求基本了解贸易理论知识,实践综合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维度培养理论性人才,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了解国际贸易的实操技能,充分把握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第三维度,知识交叉性复
合型人才,熟练掌握贸易理论方法和分析建模,注重性格培养和知识综合性养成,立足国际视野和高层管理评级,培养具有统筹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管理型人才。
(二)培养体系时间轴设计
现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泰勒的传统课程模块设计的,按照基础课程模块、基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模块构成学科课程体系。但是其模式固化单一,培养方向不具有差异化维度。建议从入学第一年起,普遍开设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课程导学课,同时开设基础公共课程。大一必须辅修选修科目,选修科目内容固定为两科,分别为实验室方向和企业参观实习方向,入学第一年末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各培养方向选择标准不以考试分数为参评,各方向不限人数,自主选择,第三学期末之前皆接受调剂与转入,继续攻读,要求第三学期末考试成绩全部合格,第四学期开始进入培养方案差异化阶段,直至毕业。
(三)差异化方案设计
根据培养维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第一维度的实践人才,目前我国职业类教育发展比较完备,其培养人才偏向于实践性,参考目前毕业生企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教育类经济与贸易院校,融合培养方案,开设国际商务师证书、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从业资格考试,并大力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对取得证书的学生予以奖励;开设课程设计类课程,在实验室模拟实践技能,制定校企联合培养制度,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第二维度理论人才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偏向于人文社科中的经济类,而我国在理工学科的研究室建设方面相对比较成熟,融入实验室、研究所体制机制运营,划定理论性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期末考核方式定位
现行的考试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形式固定,采用卷面考察且多为闭卷考试的方式评定学生等级,单一的教师阅卷定分制,而非综合评审制度。期末考核方式的差异化才是综合考量不同维度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量化等级标准。对于第一维度的学生注重理论考察,对于第二维度的学生注重实践能力与应用。为使学生综合发展,其侧重点为考察占比突出点,采用加权百分制,则第一维度理论与实践2∶8,第二维度理论与实践8∶2,第三维度理论、实践、方法和表现力为2∶3∶2∶2,趋于差异化,增强实际考核客观性和考核评价指标的可参考性。
(五)教师选拔模式改进
目前,高校教师准入门槛必备条件之一是博士学历,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甚至要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海外留学背景,这对基于理论培养方向维度的学生比较有益,而对其他维度的学生相对缺乏实践性。统计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对于教师授课能力要求高于学历要求,有学历不等于有能力。基于此,建议教师选拔与考核应采用学院考核,学生评定,综合选拔方式,鼓励引入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高水平行业成就者为专职教师,以不同视野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培养体系。
(六)一人一课表,课表自我选择化
学生个体差异化比较大,其职业愿景和预期值不同。基于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均值为
3.937,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倾向于同意,因此学生支持差异化选课方案。差异化选课方案在北京和上海的部分中小学已经推广,效果显著。各高校可以参评此机制,在维度培养方案确定后,具体选课安排与选课内容,甚至上课方式都可以灵活自主化,做到修满必修课程学分,并
完成期末考核任务即可。一人一课表制度达到课表选择的差异化,选课的自主化,在增强学生自我安排意识的基础上,间接落实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开课之前就应着手了解课程内容和主讲教授,充分规划自己的未来,以此改被动为自主选择。
四、结语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立足国家经贸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国家经贸领域发展前景的基础上设计并推广的。建设经贸强国必然需要经贸人才而不是经贸从业者。基于此,适当调整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应。
我们之前一直在体制框架下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忽视了培养体制的实践主体是在校学生,我们为他们设置培养方案与定位,却基本没有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考虑他们需要的机制。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培养体制开始改革,在培养设计方面大力强化个性化教育与差异化教育体制,我们开始将调查主体从国家、社会和行业专向学生个体,各高校理应以此为依托和契机,充分考虑学生满意度与待改进方向,制定出学生基本满意、行业充分需要、社会发展所趋的培养体制机制。而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为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