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优选文档

学习材料,请勿照搬照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觉察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了解角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打算

1.教师打算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打算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愉快吗? 生:愉快。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觉察了什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刚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觉察了什么? 生1:我觉察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觉察了学校很美丽,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觉察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觉察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在一般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相互说说,一方面充分表达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制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时机,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时机;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觉察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奇妙,数学就在一般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全部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刚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渐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局部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相互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渐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情愿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其它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援助,愿不情愿?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体验感想,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了解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六〕教学角的各局部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了解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典范。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了解了她的名字,还了解了她身上各局部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局部也有名称,想了解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局局部别叫什么。 〔七〕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了解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稳固拓展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情愿带着大家领先闯过第—关?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面小红旗。 〔伴随着音乐升起第—面小红旗〕 2.师:哪组同学情愿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答复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以下图中有几个角? 〔答复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师:在这位同学带着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边随音乐说,边出现画面,最后停留在交叉的树木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肯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评析: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 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根本活动形式,充分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究,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

优选文档

优选文档

动口的时机,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表达出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表达了以活动促开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开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根底,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制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照本宣科,而是在X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简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简单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根本理念的表达。

优选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