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以摆脱直接功利的为前提,但1.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特征。再次,是和谐化的内容。最后,是心旷神怡,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他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预约轻快地审美体验。 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讲答: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崇高的特征?答: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审美活动包含着“大功力”的,从最高意义上讲,审把一切生活都看做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再次,是刚毅坚美活动并不是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2.车尔库血夫斯基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强的品格之美,最后,是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善的一种活动。 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17 简述审美活动中会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 31.美育的功能。怡情养性,(美育通过审美“怡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美是生活”在 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容易滑向主观唯心 心里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18. 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 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化性起伪。(人在现实生2.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19、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答:①首先是媒介自活中对审美感化的追求,从上古的巫术礼仪时代就开答: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笑的情感身的审美作用;②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始了。起初,人们将诗,歌,舞一体的乐观视为一种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自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要求完整与统一。 巫术,认为它可以和天地,成万物,输河道。 ) 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 3.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2,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联系:1.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具有心理学特征2.美育中的情感生活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3.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4. 简述美育的特点。 答: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5. 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答: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他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他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6. 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答: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造成艺术中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把生活真是的表现出来,可以是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7.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1.艺术首先存在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与主题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8.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答:1. 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反应,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2.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3.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4.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5.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9. 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答:1.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2.认为崇高是表现在“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象征性艺术之中的3.崇高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理念的无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 10.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1.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2.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3.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4.最后,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行审美关系而存在。 11. 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答: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始终从具体的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13. 试述美育的基本特性。 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4.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答: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他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向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向的升华,他是主题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遇险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是至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5.简述美育的特点。答: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16.简述优美的特征。答: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20、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答: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是接受者调动主体性因素进行的意象创造;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③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受主体的参与以自由;④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的总体框架,需要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 21、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答:①观——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②品——是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更丰富、更完美;③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22、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23、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认为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 欣赏美的大众”。 24.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答:1.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总是与情感活动仅仅的交织在一起2.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3.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5.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答:博克: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优美事物的特征, 不可避免的以物理 学和生物学上的特性来代替审美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康德:虽然也重视对象的形式,但主要是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主要是从审美效应上讲的。虽然还局限于认识论的范围,但已经直觉的领悟到优美乃是一种生命处于放松状态的特殊状态,因而接近把优美看成审美状态。 26.简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答: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混契的结构,但他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生华,他是主题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是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一事相联系。 27.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答:1.虽自身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特殊性恰在于他是诸多矛盾的辩证统一2.所谓无功利,是说并不以32.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答: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哲学。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最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精神运动。再次 ,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问题。最后,美学作为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的现象辨析,鉴赏,体验。 34 .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36.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荒诞作为审美形态,其基本特点 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人对存在感到恐怖和无所适从,这种恐惧不是对对象的害怕,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感受。人无法了解世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生存的意义也不复存在,生命仅仅是成为肉体的存在,人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物品 ”,这就是存在的无根状态。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荒诞表达的是生存意义的虚无化,那些被抽象和扭曲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对人类绝望处境的象征,物质对人的压迫和异化等等。第三,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表现了怪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异化的世界。所以,荒诞总是体现为不合理的,违背的,可笑的荒唐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盲目的,不知所措的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状态。 37.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案:答: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与本质直观两种类型。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非功利性——是指各种与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现象。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审美经验难免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8.构成审美理解多义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 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以文革为例,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中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是人类所特有的。 审美的范围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9、简答中和的审美特征。 ①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既是情感的适中,也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③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40、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①感性直观性 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④自由无限性 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41、阐述一下劳动说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①“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原始狩猎的心理本性决定着他一般地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的生产力状况、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审美的趣味和概念。”
③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42、从审美活动方面说说为什么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①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它是人们在生存是逐渐意识到、并加以确认、加以培养而发展成的活动,审美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 ②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是人的整体性本质得到表达与自我确认的最佳方式。
③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
④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地出现。 43、为什么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干?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现实影响的学说 ②马列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论域最广、也最具深度的学说,马列主义以宏大的气魄涉及人类历史、社会、知识、经济与文化等广阔领域;从思想深度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具备传统哲学深刻的理论思辨与洞察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应用了精密、透彻的分析方法;这两方面的结合加上马克思本人宏博的学识与对社会现实的丰富观察力,使他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独创而深刻的论述。 ③也由于以上两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与美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44、美学研究的对象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①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美学的出发点。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便于我们批判继承和概括总结。③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且对艺术的欣赏是不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可以使研究者更深刻的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更好的抓住其本质特征,还可以集中的研究审美的关系及其演变。 45、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
答:①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它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美”下定义就显得非常困难。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而转向多元求解的方式。
46、美和美感的关系?
答: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它们之间的联系:美和美感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相互依存。 它们之间的差异:美是客观存在的,而美感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是对美的积极而复杂的反应,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对于同样的审美对象,不同的时代、民族和个人会产生不同的美感来,美感的范围比美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47、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答:美和美和东西的差异:①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唐诗的美就不同于《红楼梦》的美;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雨,久旱的大雨是美的,而洪涝时的大雨肯定不是美的;③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如大海与小溪,都有各自独特的美;④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⑤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美必须超脱于可欲。 美于美的东西的这些差异,正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48、为何说美感是在人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 答:①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由人的能动的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②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③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人的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正确性。因此„„
49、怎样理解人生相与创造相?
答:人生相与创造相的共同点:都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生相有三个要点: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含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
50、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264-265 答: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并不是直接传递的,而是需由接受主体的自觉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助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接受者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51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联系? 答:区别: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如一派秀丽风光,只能说是自然美,而不能说是艺术品。人工制品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条件;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如风光只有经过画家的手,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才能成为艺术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联系: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转化成艺术品。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如自然界的花经过插花工艺转化成了精美的插花艺术品,房屋原本是用来居住的,在古代文人的设计下成了精巧的园林,原本不存在的园林艺术由此诞生,从而拓宽了艺术的领域。
52、举例说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自己举倒,书上有
53.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54.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
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
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55.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56.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57.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
(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
(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8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9.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32.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转化成美。(2)生活中的丑在艺术的表现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因素是美的。 (3)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 (4)有些生活中的丑经过表现,可以具有喜剧性效果。
33.简谈艺术功能的多元性。.(1)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宗教、思想、启迪、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 (2)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其他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的。 34.简述探讨审美欣赏活动心理特征困难的原因。 .(1)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是隐而不湿的。(2)它微妙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 (3)它的差异性特别大。
35.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神没时间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态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第三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在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在创造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