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面小康》教学反思
根据学校工作要求,本学期的3.19日开设了《走向全面小康》的公开课,接受了全组老师和县两位教研员的检验。课已经上完了,但我的脑子里却一直在萦绕我的课堂上的一幕幕,感触颇多,现就此次开课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之一:生活性我们不能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本节课《走向全面小康》恰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生活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日新月异,同样也感受到了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保等问题。因此,生活中我呼唤“金山银山”同样我们也呼唤“绿水青山”。从生活实际中呼唤全面小康的实现,从生活的实际中为全面小康的实现做贡献。因此从新课的导入到各个环节的落实都能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并为今后学习生活服务。
(二)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笔者认为、只有当教学能做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一直注重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展示每位学生的舞台,他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真正的舞者。当然他们可能不都是,甚至多数都不是成功的舞者,但机会的提供却为他们将来成为成功的舞者提供了可能。这也恰恰是我课堂的追求——面向全体,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要做勤奋的学习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是本学科的专家,还应是一位饱学之士。“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不能适应
今天的教学了,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需要我们有一缸水,甚至是有一条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学生知识储备太丰富了,他们知你说不知。因此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社会、思品教师,更应该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文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等。因为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涉及了这些学科的方方面面。而在教学中,也常常感受到了自己的知识的贫乏,水平的欠缺。而此次教学也同样有这样的困扰。如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之间,我就感觉很难把握,而且也有无从把握之感。所以自己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为自己充电。
(四)教师要活化自己的角色
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是谦虚的倾听者、也是得体的协调者、有效的促进者、还要做扎实的研究者和真诚的赏识者。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本次课,虽然也关注了学生发展,注意了对学生的及时肯定和表扬,但做的却很吝啬,很多学生问题的回答都很好,但我的肯定却仅仅限于“很好!”“好!”“对的!”“不错!”而缺少更多的激励性的辞藻。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今后教学中一定不忘对学生尽可能多的表扬。
(五)挖掘学生的特长,充分相信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初中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区别于他人、自己拥有的特长。教师若能根据学习的内容挖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表现自己,学生就会通过参与,体验到参与教学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还能让他们一展自己的才能,从中师生得到互补。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对老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备齐了,才有信
心和把握去上课吗?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那么,这个时候,请把机会交给学生。这样,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丰富了,课堂对教师的关注也大大转移了。比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回答往往是超出我的认知范围的,这些其实也正是他们平时的日常积累。但我却对学生的估计不足,没能很好地相信这个无限的资源,如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的艰巨性的分析,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答的那么完美,所以事先有了原因的准备。因此,今后一定要放开手脚,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真正把这个属于他们的舞台呈现给他们。
除此之外,本次教学也让我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充实。任何美丽动听的语言,都只能定格在某一时间,走不到永远。剥离自身的浮华与苍白,我希望我更加旷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