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摘 要:本文从为幼儿游戏奠定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激发幼儿对文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等方面,论述了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作用。角色扮演能使幼儿充分享受文学活动的美,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并在扮演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为他们的游戏及将来踏上漫漫人生旅途作好铺垫。

关键词:文学活动 表演游戏 作用

大量脑科学研究表明,动作、操作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许多认识物理与社会环境的机会,使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并改变着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特点,因而对儿童认知、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具有组织与促进作用。“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但是如果忽视了动作与操作活动的参与,在文学活动中,特别是儿歌教学活动中,时常出现活动进行到一半,幼儿注意力涣散、课堂气氛松弛的现象,有些幼儿因长时间端坐,只动口不动手,为了放松自己、引起老师注意而故意尖叫,到处走动。这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文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体现如下作用:

一、为幼儿游戏奠定基础。

有这样一个个案,女孩蓓蓓三岁时,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奇妙伞》,她在家中发现了一把小花伞,于是就时常抱着伞走来走去,一会儿将伞藏在身后,一会儿将伞举过头顶,一会儿又将伞用力地撑开来,嘴里还喃喃自语“奇妙伞,奇妙伞”“怎么办?怎么办?……象飞车一样旋转……”,乍一看,也许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抱着伞窜来窜去干什么,只要仔细听就知道她在扮演《奇妙伞》里的“小猪壮壮”呢。再讲《奇妙伞》时,蓓蓓竟能抢着把下

半句接完整。后来发展到她邀请父母与她“联袂表演”。那滑稽可笑、一本正经的小模样,着实令人忍俊不禁。现在她一碰到同年龄的小朋友就要和他们玩游戏,而游戏的内容多数都是她从老师那儿听来的童话、故事,因为有趣,小朋友们都很乐意玩这种游戏。没有伙伴的时候,蓓蓓仍然会“自导自演”。现在,她拥有了许多大朋友小朋友,成了小区里最有社交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孩子。

“幼儿接受文学作品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游戏是幼儿文学生长的土壤,幼儿文学的许多艺术形式也与幼儿的游戏形式相一致。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移情,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扮演所喜欢的幼儿文学中的人物,并时常将这种经验融合与生活、游戏中。角色扮演是幼儿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幼儿文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能够为其在生活中自如的进行游戏奠定基础。

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幼儿往往通过角色的外部特征和行动来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们总是喜欢动作性很强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可感的、动态的形象。富有动感的故事,可以让幼儿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在动作扮演中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小班幼儿对动作性强的句子、短小精练的角色语言、拟声词特别感兴趣。如童话《小房子》,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表演小动物的动作形态的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越来越熟,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同时幼儿在与同伴玩游戏的过程中,能逐渐接纳同伴、适应集体生活。

中大班幼儿除了以听说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儿歌,更多地通过动手操作和角色扮演玩游

戏的途径来欣赏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他们对文学作品的体验除了依赖于老师语言及动作的渲染,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像与理解。幼儿自身真切的扮演,既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其情感体验。如在儿歌《羞》中,幼儿用半睡的表情与慵懒的动作扮演什么事情都要大人包办的小朋友,用神采奕奕的表情、干净利落的动作,扮演事事都是自己做的小朋友。这两个角色的扮演截然不同,幼儿从中既能体验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那份自豪,又能体会到自己啥事都不会而遭受他人嘲笑的难堪。根据儿歌《羞》的内容,设计这两个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扮演起来并不难,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会深深领会到一个中班小朋友会做的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会想起儿歌中这两位小朋友,并会以儿歌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无形中加深了儿歌在脑中的印象,使儿歌的教育意义得以延伸。

再如儿歌《雁》,将幼儿排成一队“大雁”,男女小朋友分别扮演雁哥哥和雁妹妹,大家以儿歌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做着大雁振翅飞翔的动作,能让幼儿感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在扮演“雁”这一简单角色的过程中,他们既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的道理,又能了解大雁南飞的习性,领悟同伴之间的关怀,即使缺少一些直观教具,幼儿也能直接产生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从而十分容易地进入作品的情境和氛围之中。

三、激发幼儿对文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知道儿童文学带有较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极具趣味性,很受幼儿欢迎。通过角色扮演既能使每一种文学活动形式都受到幼儿的青睐,同时,因为由兴趣出发,使得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故事《两朵云》中,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灰灰,一组扮演白白,教师作为提示者串联情节、掌握活动进程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跟上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想象的情景。幼儿随着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和角色对话,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只小猪》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很快地在动作扮演中完成了言――形――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经验,产生了美好的体验,完成了对角色的

想象。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到故事中,出现了一些与故事原文截然不同的联想。如有的幼儿在扮演时,增加了用手机拨打110的情节;有的幼儿让三只小猪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大象伯伯的帮助,赶走了大灰狼;还有的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充满智慧的小猪,待大灰狼进屋后,给他喝了一杯奇特的饮料,大灰狼竟然变得和小猪、小兔们一样,不爱吃肉,爱吃草了,于是,三只小猪与大灰狼成了好朋友……

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并有着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因此,幼儿常以模仿的形式学习他人的语言。小袋鼠故事剧团的理念是:要让幼儿快乐地阅读,首先就要让他们参与到说故事中来,要给幼儿分配说的任务,并让他们自己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学习散文《秋色》的活动中,让幼儿分角色从语气、声调、语速等方面学说谷子、高粱、棉花和墨菊的话,既学习了散文对话中优美的词句,又加深了文中美丽秋色在幼儿脑中的印象。特别是角色对话中让幼儿模仿不同的语气与语调,更让幼儿兴趣倍增。在《兔子的名片》中,幼儿通过学说兔子、狐狸、狼、老虎、大象等角色的对话激发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童话带来的快乐。幼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词汇量大大丰富,对文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人们把幼儿文学叫做快乐的文学,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文学具有美学意味的游戏精神,能够给幼儿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使幼儿获得感情上、精神上极大的快慰和激动。

而文学教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介入可使活动更趋向于轻松、自然,使活动过程游戏化,通过角色扮演带给他们的审美快乐将使他们的个性倾向趋于完善,使他们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成了文学作品中的“爸爸”“妈妈”“小鸭”“树叶”,使他们平时对社会角色的想象希冀变成了“现实”,这无疑是极具趣味性与游戏性的。幼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角色扮演,为快乐成功地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体现了美学意味的游戏精神。

如故事《干干净净的小木屋》,幼儿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了故事情景以及角色的语言,甚至是角色的动态,如小熊强壮的样子,小松鼠灵活的样子。这样的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娃娃家”(这个“娃娃家”与寻常的爸爸、妈妈、宝宝三口之家不同,它更注重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教幼儿如何与人共处,如何与人协作)。通过角色扮演将教学与游戏整合起来,使幼儿对文学的欣赏与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一瞬间,幼儿很乐意、很高兴玩这样的角色游戏。

在幼儿文学活动中采取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这一措施,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使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增加了幼儿对文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对儿歌、散文的兴趣同等于对童话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幼儿游戏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文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幼儿由听老师说、被动说,转变为想说、敢说、喜欢说、一有机会就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利用已有经验(角色扮演)进行加工改造,自主游戏,又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他们语言运用与交流的能力。另外,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尝试各种角色的言行举止又是一种最初的体验,这不仅对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的开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幼儿将来真正成为“社会人”有深刻的意义。

总之,角色扮演能使幼儿充分享受文学活动的美,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角色

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并在扮演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为他们的游戏及将来踏上漫漫人生旅途作好铺垫。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美,《儿童文学教育之我见》,《早期教育》1995年第1期;

2、王志明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3、黄云生著,《幼儿文学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其它参考文献:

1、周兢著,《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许央儿,《论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3、陈莉,《从故事到戏剧:儿童早期阅读的新方法》,《上海托幼》2005年第1期;

4、闫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适合幼儿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筛选、积淀,流传至今,可以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价值。首先是美学向度上的价值,传统的幼儿文学是为幼儿创作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并为他们所能理解和欣赏的文学作品,短小、浅显、稚拙、天真、明净、单纯,充满浪漫的诗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