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写好作文应具备的几种能力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小学生写好作文应具备的几种能力

摘要:续写能力,改写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仿写能力是现代小学生写好一篇作文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写作方法

听是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说是能口头表达清楚自己要说的话;读是读懂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写是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感情。在这四种能力中,写的能力是前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及深化。如果说听、说、读的能力具备不了,或者说形成了一点能力,但还不是很强,不能正确表意,就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那怎么能办得到呢?所以,作文时往往出现“皱眉头”、“咬笔头”的现象。有些执教者往往急于求成,过早地大讲特讲作文理论,幻想在理论的指导下一讲学生就会,就能写出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这是“无源之水”,也太不切合实际。如同一棵小树,用手拔出来就把它当梁用,那是不行的。所以说,指导小学生作文,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必须让学生真正具备写的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实践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做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善学而既久,自然纯熟。”指导小学生作文,加强仿写训练很有必要。即以范文为例,通过阅读分析,学习写法,体会思想感情,寻求启示和借鉴,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这要安排适合学生仿写的习作的例文,按照例文的写作特点,从观察事物,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不同方面指导学生仿写,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生作文报》就是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仿写的读物。我们平日教学都把这份报当课文来学习,小小的一张报,简直就是一个大世界。读了它,不同的人物,缤纷的世界,尽收视野。我们就想:类似我们身边的人物和事情怎么就能被那些“小小的文学家”写进作文里去,而我们怎么就不能写呢?此时,学生受到启发,得到启示,教师把握住火候,及时引导仿写,会收到最理想的效果。再就是抓住适合仿写的课文,进行仿写训练。如《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校、附近的建筑物等为素材,依据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学生有章可循,不可能不会写,相反更有兴致,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续写能力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结尾言尽而意无穷,旨在诱发读者去思考,去体味,去想象。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地进行续写。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好容易来到高尔基的办公室,临拍照时又忘记带胶卷,急匆匆地跑了,高尔基喊他,他又没回来……以后的事是来不来?哪一天来?怎么拍照?拍了多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可以来安排续写。再如,《风筝》一课,孩子们开始放风筝时高兴劲十足,后来丢了风筝,个个垂头丧气,寻找不见,课文就结束了。以后呢,找不找?找到没有?风筝坏了没有?孩子们能否再度高兴起来等一系列的事

需学生们去想象。这又是训练学生续写的好机会,抓住了时机,那想象力真的能发挥出来,写出来的作文不说是五花八门,那也是各有千秋。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堂作文课就是一堂成功的作文课。这种续写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改写能力

改写的形式有两种:即内容上的改写和形式上的改写。内容上的改写:⑴主题思想和中心人物的转换;⑵内容深浅程度的变更。形式上的改写:⑴改变文体;⑵改变结构;⑶改变表达方式;⑷改变人称。㈠改变中心的写法。如《落花生》一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文章中心改为劳动可以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经过精心辅导,学生把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切身体验生动地叙写了出来,重点写了尝花生食品的欢乐情景。读了这些改写的作品,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学生进而认识到同一个题材确立的主题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不相同。㈡改变体裁的写法。改变体裁就是同一中心运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同样得到启发人、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在美好幻想中冻死在街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篇课文后,以《我跟卖火柴的姐姐比童年》为题写一资源开掘篇读后感。通过辅导,学生都能紧扣中心,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小女孩的痛苦生活,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儿童的幸福,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鞭挞和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㈢改变人称的写法。在训练学生习作时,为使学生学习多样化地组织材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感情,经常进行变换人称的改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作者以“我”和邱少云一起执行潜伏任务,叙述中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读者作了详细介绍,着重表现了“我”所看到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我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气改写从“中午的时候”到“没发出一声呻吟”一段,这是表现邱少云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具有钢铁般的毅力,严守纪律,在烈火中牺牲的悲壮情景。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作为读者,向别人讲述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不行的。正如美国人拉玛的所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正是我们日常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我们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媒体手段,积极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看动画片、影碟等,增强学生的趣味性、直观性以及动画感,他们一边观看,一边描述,一边想象,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作文也就有的可写了。再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力比作思维的翅膀,我认为这是再适当不过的了。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在以上谈到的续写和改写部分里,其实也

同时在训练着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是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还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长期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具备了这几方面的能力,就能水到渠成地写出各种要求的文章,并各有特色,就不存在作文时“皱眉头”、“咬笔头”的现象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